如见故人俄展来
【类型】报纸
【篇名】如见故人俄展来
【作者】 钟涵
【简介】今春北京出现了外展汇集的旺季,意大 利文艺复兴、俄罗斯艺术三百年、大英博物馆 (多有美术文物)的名品接踵而至。这是一个 令人鼓舞的信号:我们国力的增长和人家的 盛情正在支撑文化交流上到一个更丰美的层 次。我自己曾总是到域外作廊下巡礼,现在 国外的珍品都到自家门口来了,好不高兴! 到美术馆看俄展,有如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36
【正文】
今春北京出现了外展汇集的旺季,意大 利文艺复兴、俄罗斯艺术三百年、大英博物馆 (多有美术文物)的名品接踵而至。这是一个 令人鼓舞的信号:我们国力的增长和人家的 盛情正在支撑文化交流上到一个更丰美的层 次。我自己曾总是到域外作廊下巡礼,现在 国外的珍品都到自家门口来了,好不高兴! 到美术馆看俄展,有如见故人之感。俄 罗斯三百年特别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绘 画,与我国现代美术的历程有一种特别亲近 的关系,为我们几代人所熟悉。这在根本上 是由于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道路上需要文 化知音的缘故。鲁迅介绍过列宾和苏联新兴 木刻,我自己还在农村小学时就临摹了克拉 甫兼科的版画《谛听》,送到城里孔庙去参 展。徐悲鸿先生去世前不久的一次讲课,清 楚地指出外国美术史上有“四个高峰”,其 中一个就是俄罗斯巡回展览派。我在1955年 进了美院,那时“苏派”在教学中起着突出 的但并非惟一的作用。有一年也是俄罗斯来 展,学院组织师生临摹,我的任务是西什金 的森林,可惜临得不好。后来“苏派”问题 曾常受诟病。其实这是应该一分为二的。当 年我们在学习外国方面并不太狭隘,其中更 直接大量的数俄苏美术,那时这种选择,首 先是受益的,应该肯定。它比较有系统地使 我们得以接受西法技巧,又突出艺术与反映 人民生活的关系——面向人民生活寻找美, 这一点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有效地参与造 就一代人才。记得林岗老师留苏回来在延安 手把手地教我们几个人写生几个月,成为我 的色彩转变的决定性一步。当然,当年取法 中也有弊病,它过于单一规范化。就人们常 谈到的素描而言,那时助长起了一种繁琐描 摹的习惯倾向。然而这主要是学得不得法所 致。画家靳尚谊在干校时讲述过,他明白素 描中结构关系的要义是从看马克西莫夫改习 作时悟到的。罗工柳老师回来后教我们研究 班也没有艺术教条主义,他指导基本功补课 又强调创新,甚至说“不怕到‘怪’的程度”,还 主张各自从民族传统中找出一点来发展。可 见借鉴之得失主要在于我们自己。我个人的 体会与一般情势是一致的。 开始之初我负笈西欧。1981年途经莫斯 科,我想好好对比一下西欧与俄罗斯。那一回 饱看了特列恰科夫馆。多年后出访,又反复思 考这对比问题。自己形成一种总的认识。俄罗 斯比同时期的西欧在艺术技巧达到的水平上 未免逊人一筹,在艺术的丰富性上也是。这不 足为怪。西欧近代艺术从文艺复兴起一直积 累下来,而俄罗斯从彼得大帝时才开始移植, 这里有个成熟的先后与程度问题。然而,从另- 一方面说,俄罗斯又产生了自己有独特价值 的东西。它深刻地反映俄罗斯人民——包括 中产阶级,特别是深入下层人民——的命运; 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历史上的坚强精神和祖国 大地的深厚性格;表达了俄罗斯先进知识分 子的精神形象,这三者显出强烈的一方气派, 又为他者所少见。所有这些都不是事过境迁 以后会失色的。 这次来展的中厅及以东各厅属于十九世 纪及以前。人们渴望一见的那些震撼人心的 大作和顶级精品代表作看不到,诚然未免遗 憾;不过办展之难又是可以理解的。展出的 画比上了画册的另加多出一些,可见主事者 一直作了努力。我们窥豹之一斑,还是基本 上可以领略到上面那些特点。也许我可以说 一些个人看画的领会。费多托克的《寡妇》 参用荷兰小画派法,细工密作,苦心经营, 写一个被闭锁的青春的幽怨,不显眼的一隅 小幅却触及了旧制度黑暗的深处。伊凡诺夫 倾毕生心血绘《基督在人民中显圣》巨图, 这里陈列的是其精妙的缩微稿本之一。他以 至诚承传古典主义,把境界崇高和结体严谨 发挥到高度,又在宗教故事里突出荒野众民 激动的期望,还融入了外光技巧的渗透,有 推陈出新的意义;小稿不仅有巨构气度,而 且在生动和约略运笔之间处处章法有序,尤 其难得,不可小看。《阿廖努什卡》写临流 独望的苦孩子,一个民间艺术的灵魂,美在 朴素纯净中,在凄苦掩不掉的生意里,在紫 裙散花和四野秋叶无声之唱和上,在那茫然 又有所待的眼神和深潭的映照中,还有前景 上抽条而出的嫩绿的隐喻。处处情景交融, 正是画中好诗。把此画置诸布展中央是得宜 的。如果说这一幅是民歌,那么《宣传者被 捕》就是战斗檄文。列宾敢于在沙皇统治下 接连地站在卫护民主的战士立场声言。所谓 “写实”,在他那里就集中在现实人物典型之 深刻。有这样的正气和这样的手笔,举世四 顾,谁云列宾不高?苏里科夫与列宾齐名, 他的最杰出处在历史画上。十九世纪法国现 实主义往往撇开历史画,苏里科夫却把历史 画与现实性高度结合起来,并且多作悲剧意 义,在文化精神上贯通为宏大叙事的久远思 考。此处所展医生肖像作于其一生后期,任 气质上与前作“历史画三部曲”一脉相承。 郁结苍劲,所有的用力都在内在人格精神的 强势上,应属此次肖像诸作之上乘。波列诺 夫的小幅城郊风景是不属于印象派而出色的 外光精品,单纯而又微妙,一派明净气象,如 荡漾着心中晴朗的钟声。列维坦的一张,意境 苍茫,虽不无可挑剔处,毕竟是风景中的抒情 诗人。我们也看到别罗夫和马科夫斯基心系 平民人生,同有诚挚的现实主义态度。我国美 术界特别推重谢罗夫,展品中也可以窥见他 卓越才华的高度,不过海报所用女像一幅似 嫌松弛。后期巡回展览派人卡萨特金所作《女 矿工》和阿尔希波夫所作《洗衣妇》都是此时 名品,这样的劳动者形象属于新的视野和新 的主题,预示着她们将在和正从社会底层站 立起来。 展厅西头是20世纪的作品,面目一新。在 这最近百年中,俄罗斯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作为现代国家,它的面貌在曲折中发生了巨 大的、震撼世界的变化。艺术的新变也是必然 的。我们看到,画风整体上跃动着鲜活气息, 在技巧方式上作了各种创造性的探索,拓宽 了艺术视野,形成一种既能动地反映生活又 展开自由意兴的局面,表现了这个民族和人 民在精神世界里的现代追求。与前二百年相 比,俄罗斯艺术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来。 这个过程比十九世纪复杂。正显示出积 极求索之势头。在巡回展览派之后,世纪之 交有“艺术世界”等新潮出现。这一段在我 国过去的介绍曾相对少些,其实这转变里大 有文章。这里展出的格拉巴尔作品《三月 雪》,多么清新明朗,印象派技巧助成了北 方俄罗斯农村冬日生活之美的颂歌。马利雅 文真是彩色的旋风和民间激情的旋风,没有 如此大胆的夸张飞扬,何以表达画家心神中 俄罗斯独有的“狂欢”。这两幅画表明仍有 巡回展览派精神的继续。我们熟悉科罗文天 才的色彩之妙,当年连他的作品的临本都在 我们油画青年们中间争相传看以至据以再 临,激活了我们放手写生的意兴。比鲁雷尼 茨基·比鲁利亚的雪中春水好一派生机荡漾, 它那西法的写意性与中国山水画意趣遥相呼 应。还有要提到索莫夫画的《信》别具一 格,正是装饰性语言的织体才把晚霞中传情 的等候写得如此美丽。这位列宾的学生没有 用老师的题旨,然而画中心理及其环境描写 的一手又是相通的。十月革命前后出现了 “强劲的先锋派运动”,那是他们的艺术才能 又一个方面的光彩显现。可惜在这次展品里 基本上没有得到反映,仅仅《有大树的风 景》中那一点点塞尚的影子,远没有俄罗斯 自家新派的力度。要说与塞尚有关系的作品, 倒是康恰洛夫斯基《镜前》这室内画很有分 量。那技法上的结实不只是“体积效果”,而是 把具象世界予以理性秩序的安排从而得以强 化感性表现的力量。对于当时前卫者们在意 识形态上的革命态度与他们的艺术方法之间 的矛盾曾有是非之争,本文难以述及了。 苏联时期占了二十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大 部分,那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旗帜之 下展开、产生缺陷而又有所调整与反思的曲 折过程。这里一个极突出的时代特征是:当 着西方世界出现了以现代主义为主流的形势 的时候,惟有苏联独树一帜。它虽长期地受 到许多外域评论偏见的排斥,其价值自不会 因此而废。现在这一公案已经过去,看来人 们又开始以历史的眼光对待它了。在中国, 反应情况有所不同,所受影响前文中已先提 到。这次所见大有利于纠正我们对于“苏 派”的认识上的偏颇。从马施科夫、格拉西 莫夫、科林、杰伊涅卡、萨里扬、普拉斯托 夫、雅勃隆斯卡娅、(还应该加上约干松) 等诸家到较近的乌加洛夫、莫伊谢延科、梅 尔尼科夫、特卡乔夫兄弟、科尔日夫、萨拉 霍夫等诸家,这一长列名单都是我们熟悉的 前辈与同辈,更是故人重逢一般。由于比较 熟悉些,恕不一一评说,而议一点认识上的 问题。明确地讲,这里并没有所谓“臆想出 来的艺术与现实之间的直接联系”的偏向, 也没有简单化地为政治服务的概念毛病。那 种偏向云云不是现实主义所致,而是脱离现 实的艺术教条主义所致。画家们在社会主义 艺术艰难实践之路上通过各自的个性作了多 样出色的尝试。感谢来展的努力,有限的展 品仍然把这些多彩而又有别于西方主流形态 的艺术之花集陈于我们面前。不过值得提 出,还有一类作品似乎被忽略了,我说的就 是意识形态性更鲜明而艺术体现得好的作 品,那里创业的劳动多么豪迈、卫国的战斗 不能视同悲剧、光荣历史使人感奋。没有这 一类作品,则对20世纪俄罗斯在精神文明上 的贡献的了解就是不完全的,尽管其中会有 过创作探索的某种失误。还有,俄罗斯艺术 在各个时期,包括苏联时期在内,其优秀者 当然也具有永恒人性价值,而人性又总是一 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如果说,巡回展览派 中的人性光辉突出地表现为俄罗斯的人民 性,表现为对旧制度的批判、争取劳动解放 和社会改造的精神的话,那么,苏联时期的 人性光辉则表现为创造新天地的实践精神, 毕竟把批判现实主义中的人性呼吁提升到更 高理想的赞美,从而具有新质的意义。这也 是在观赏中应能清楚地看到的。 说如见故人,不仅是对年长者有记忆而 言,年轻人也有承传下来的感情。日前读到 《南方周末》有记者评介说,这次俄展“吸引了 一批中老年观众”,“与年轻人为观展主体者 不同”,闪烁之词令人不解。其实并不如此,天 天都有很多年轻人。显然他们并非不需要优 秀文化的熏陶,问题在于我们的有关方面是 否有眼光去提供和推动,而不要坐视大刮玩 乐自足之风。一定的美术大展正在成为我们 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热点。俄展如此,他展 亦如此,只要办得好。听说“俄罗斯年之俄罗 斯文化节”还陆续有美展推出,我们兴奋地预 期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我眼中的文廷式 作者:文永昌 年份:2020
- 2、萍乡实验学校与文廷式 年份:2020
- 3、江西萍乡发现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4、江西萍乡发现晚清学者文廷式佚文 年份:2020
- 5、歷史與空間:文廷式非文官廷式 年份:2020
- 6、张国焘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