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作者】 柳斌杰

【简介】$F编者按$E $T《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 《若干意见》)是指导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动 新闻出版及文化体制改革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提高。本 报为了深入宣传贯彻《若干意见》,拟于3月下旬,陆续刊发来自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试点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18

【正文】

$F编者按$E $T《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 《若干意见》)是指导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动 新闻出版及文化体制改革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提高。本 报为了深入宣传贯彻《若干意见》,拟于3月下旬,陆续刊发来自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试点单位的经验和报道,较为生动全面地反映和展示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 的新闻出版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和风貌。今天发表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 斌杰的署名文章《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本报整个宣传报道整体方案的前奏 曲,相信该文会对全国新闻出版界广大读者和有关领导同志有着有益的启迪。$E$$ 在总结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 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 院于去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 下简称《若干意见》)。这是继农村、城 市经济、国有企业、科技体制、教育体 制改革决定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性 文献,既是对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 实践的充分肯定和深化,又是对马克思 主义文化发展观的丰富和创新。认真学 习文件,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 制定落实措施,是我们文化战线深化体 制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如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一样, 文化体制改革也是我们坚持邓小平同志 改革开放总方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任何一个社 会,总体上都是由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 文化活动构成自己的基本内容。当今世界 更是如此,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 化知识对于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巨大 作用,文化观念对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 生活的直接影响,都是无处不在、与日俱 增的。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 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文化立国、文化战争、 “为文化价值观而战”这些已经作为国际 流行的关键词频频出现。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名牌的文 化产品、强势的文化市场,就很难在世界 舞台上发挥影响力,也就很难自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从国内来看,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 团结统一的根基和灵魂。民族精神、民 族传统、民族观念、民族特色以至于整 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 都是由文化来维系的。在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 程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意义。因此,深化 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国 改革开放大局的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提升我国 综合实力的迫切需要,是在科学发展观 指导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实践看,经过二十八年的改 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 本形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文化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 会条件、传播技术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 化,而我国的文化体制则远远落后于改 革进程,出现了五个不相适应:一是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发展 文化生产力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与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构建 和谐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与建立 法治国家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环境不 相适应;四是与高新技术在文化生产、 传播、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信息技术 的突飞猛进的趋势不相适应;五是与世 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和国际文化市场竞 争的新形势不相适应。无论是实现文化 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还是增强“软实 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文 化在国际上的地位,都迫切需要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 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的适 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因此 必须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 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建设的高度,思考和规划文化体制改革 的目标和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注入强大的动力 和活力。近期的目标是:$$ 第一,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在 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体制,最大 的问题是党、政、企、事混在一起,宏 观、中观、微观没有区别,不党不政不 企不事,管理不顺,职责不清。这几年 虽然强调了理顺关系,但实质上没有什 么根本改变。体制改革首先要创新管理 体制,突破旧的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党 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 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明确党 委、政府、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 的任务和职责。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加 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 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现由办文化 向管文化的转变,依法行政,创新管理, 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行规等多种手 段实现科学管理。三是完善宏观调控体 系,在投资、准入、监管、考核、评估、 奖惩、退出、市场、布局等环节上建立 应对机制和政策规范,实现有效调节。 四是制定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公开、明 确的运行规则,完善扶持公益文化事业、 发展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创新、鼓励文 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的政策。 五是分类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 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六是完善文化综合 执法体制。$$ 第二,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文 化产业先要培育文化企业,建立文化市 场必须要有市场主体。这个主体只能是 文化企业,文化企业也是文化产业的 基础。因此,第一步就要推动各类经 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清产 核资、明确产权,出资人到位,资产 经营责任制落实。转制后的文化企业,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公司制 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有条件的可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符合条件的可以 申请上市。 通过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推 动国有文化企业兼并、联合、重组,重点培育发展 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 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让它们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 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 第三,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与经 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发展文化产 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关键环节。要加 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打破条块分割、地区 封锁、城乡分离、垄断经营的计划分配资源和产品 的旧体系,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 康、繁荣的市场体系。大力推动集中配送、连锁经 营、电子管理的文化产品大流通、形成大市场。加 快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专利等文化生 产要素市场建设,支持以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兴文化 产品的市场发育,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 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面。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留 下的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划、行政部门分配文化资 源和产品的旧框框,建立现代流通组织和跨地区营 销网络,让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产品向终端市场 流动。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 介、咨询、策划等市场中介机构,提高文化生产经 营和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依法规范和管理市 场,营造诚信、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四,深化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任何一个文 化单位都要深化自身的改革,不论事业企业,都有 改革的任务,都要建立新的运行体制。党的十六大 明确指出,文化按不同性质和功能分为公益性和经 营性两种,按不同要求进行改革。《若干意见》讲 得更加明确:“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 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 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 位。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重点新 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 版任务的出版单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体 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实行事业体 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其他艺术院团,一般出版单 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以及新华 书店、电影制片厂、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 化经营中介机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行业组织 所属事业编制的影视制作和销售单位,逐步转制为 企业。”$$ 这里分了三种类型:一是政府兴办的文化事 业,如图书馆等“六馆”和社区、农村公共文化设 施等,改革的要求是整合文化资源,调整配置方 式,加大政府投入,引导社会资金以捐赠、赞助等 多种方式投入公益事业,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二是政府扶持的文化事业,如党报党刊、电台 电视台、政治性公益性出版社、重要社科机构、国 家水准的艺术院团等,改革的要求是转换扶持资金 的使用效益,扶持政策和措施与成果评价结合,要 保证完成国家确定的任务。三是经营性的文化单 位,改革的要求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 场、壮大实力,就是首先要转制,通过清产核资、 明晰产权、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确认出资人,建 立资产经营责任制。规模较大的可以实行资产授权 经营,变成真正独立的经营主体。转制企业自工商 登记之日起,一律实行企业的财政、税收、分配、 社会保障、劳动人事制度。一定时期内国家将在财 政、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做大做 强。$$ 第五,形成两个新的格局。一是充分发挥国有 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 参与文化建设,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积极应用先进科学 技术和传播手段,推动内容创新,使原创性文化产 品在市场上占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品 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 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 开放格局。这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标 志。$$ 三、文化体制改革中的新闻出版业$$ 新闻出版业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实体文化的主要部分,其产业比重在小文化(文 艺、电影、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范围内占 到了70%以上。所以,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 也把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作为重点,在2003年开始 的改革试点中,新闻出版单位的试点就占了全部试 点单位的五分之三。$$ 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探 索,九十年代初试办民营发行。加入世贸组织时承 诺开放书报刊分销服务市场,为此也提出了新华书 店转为企业的改革要求。但这些改革都是适应性的 改革,并没有触动计划经济体制。所谓的事业性 质、企业化管理,那是个非事非企的怪胎,其结果 是人往事业靠(当干部)、钱按企业拿(多分配), 越搞越糟,是单位没活力、事业难发展的根源。$$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公益性文化、经营性文化、 文化产业等概念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前一直 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这才开始了以 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的真正的文化体制改革。2003 年6月开始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贯彻了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着眼于 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两年多的试点,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据统计,转制改制的试点单位,国 有资产增长40%以上,利润增加20%以上,收入增 加15%以上。中央领导多次肯定新闻出版改革的成 果和经验。《若干意见》中完全肯定了我们试点的 具体思路和做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六 个更加明确:$$ 一是更加明确了新闻出版改革的任务。以发展 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 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出版生 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出版事业单位的活 力,提高出版企业的竞争力;建设现代出版物市场 流通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出版资源配置中 的基础性作用;以新的产业格局和开放格局,提升 我国出版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更加明确了新闻出版改革分类指导、区别 对待的要求。国家扶持的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是党 报、党刊、通讯社、重点新闻网站、时政类报刊和 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及 有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转制为企业的是一 般出版社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社。 以及新华书店、出版物经营机构等。国家免费的义 务教育的课本、图书馆公用性出版物、农民读物等 由国家兴办或由政府采购,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 三是更加明确了新闻出版事业单位改革的要 求。确定公益事业单位的,要整合内部资源,转变 经营方式,政治性图书、报刊、出版社内的广告、 印刷、发行、传输网络、三产等经营部分,要从事 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 为主业服务。事业单位人员不得与党政机关人员相 互混岗,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推进 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合理调节收入分 配,依法参加社会保障,促进人才有序流动。$$ 四是更加明确了新闻出版单位转制的规范。① 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产权归 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工作。②确认出资人 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确 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③有条件的可实行资产授权 经营,给企业以更大的资产经营权。④实行工商登 记,自登记之日起,实行企业财政、税收、社会保 障、劳动人事制度。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 进新闻出版企业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落实自主经营权。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出版 公司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符合条件 的可申请上市。$$ 五是更加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政策。① 转制企业在一定的期限内给予财政、税收等方面的 优惠政策。②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做好劳动人事、 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 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安排竞争落聘、无岗 位的人员。③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 机制,推动出版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 社会效益高的出版企业集中,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 力和带动力。④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报刊社、进 出口公司等要坚持国有股份制、国有独资或国有绝 对控股公司,省以上大型新华书店、书报刊印刷企 业要坚持国有控股。⑤事业单位的主管者、出版企 业的出资单位要依照法律和规定,切实加强对出版 方向、经营状况、资产配置、重大决策、重要干部 配备的管理和监督。⑥出版企业作为独立法人,自 主经营,自负盈亏,其经营利润或国有股份的收益 为出资人发展主业、扩大企业再生产服务。⑦赋予 有条件的出版企业外贸自营权,鼓励企业扩大出版 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出版企业以独资、合资或合 作方式,在境外兴办、合办出版社、报刊社和发行 企业。⑧支持大型国有出版企业和出版、报业、发 行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同一地 区的新闻出版企业互相参股。⑨以资产为纽带的联 合、收购、兼并、重组,是培育有实力、有竞争力 的大型出版、发行企业集团的快捷途径,政策上要 予以支持。⑩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 资质和条件,严把准入关,通过评估等级、年检、 诚信记录和两个效益的考核,淘汰不合格的新闻出 版企事业单位,做到生死由业绩和市场决定。(11)完 善行政许可,加快审批改革,推行政务公开,规范 程序,减少环节,增强透明度,提高公信力。(12)面 向农村的出版发行业和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出版 发行工程,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财政上给予支 持。国务院已经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上这些要求 和政策,不仅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 供了政策支持,而且为新闻出版企业注入了强大的 活力,为出版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必将推 动新闻出版业在市场的竞争中发展壮大,为人民为 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六是更加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工作指 导。十多年探索的实践已经证明,新闻出版体制改 革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宣传部门协 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体制,必须 保证中央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得到贯彻;必须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妨碍出 版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文化发展的 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制约出版业发展的体制 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的方 向,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公益性的新闻出版事业和 经营性的新闻出版产业协调发展,一手抓事业发 展,一手抓产业壮大,事业和企业都要把社会效益 放在第一位,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必须分类指 导、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根据东、 中、西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水平,有组织 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推开,由点到面,不 断深入。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时间进度上不 搞整齐划一,条件成熟的单位、部门、地区积极推 进,积累更多的经验,以示范的力量引导后来跟进 者。$$ 新闻出版总署将于上半年出台新闻出版体制改 革的方案和实施办法,指导本行业按照中央的要求 全面改革,使之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为加快新闻 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保证。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