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地方名人>文献资料>报纸>  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20.08.11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柳斌杰

【简介】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把人类精神创 造物质化、社会化、扩大化的过程, 所以也是一个依靠人才、需要人才、 造就人才的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在这 里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多次说过:中 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创,依赖于一批有 责任感有名望的出版家和经营家,正 是他们在民族危难关头创立了现代出 版,编纂整

【出版日期】2020-08-11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18

【正文】

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把人类精神创 造物质化、社会化、扩大化的过程, 所以也是一个依靠人才、需要人才、 造就人才的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在这 里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多次说过:中 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创,依赖于一批有 责任感有名望的出版家和经营家,正 是他们在民族危难关头创立了现代出 版,编纂整理出版了自康熙以来,规 范中国文字所需要的词典、字典,传 承了中华文明的这一部分。也正是他 们,引进了西方的教材,使中国逐渐 有了西学、有了数理化。要不然我们 的教学总是四书五经,远离自然科学, 这在中国文化开拓上是创新。$$ 更值得指出的是他们在短短20多 年时间里使中国的出版业中有了亚洲 一流的出版社,当时他们的分社遍及 亚洲的十几个国家。大家都知道张元 济先生,他办出版社办成了中国的文 化大家,毛泽东主席进驻中南海后, 亲自邀请、陪同参观游览天坛的第一 人就是张先生,可见新中国的缔造者 对出版人的重视。从这里你可以想象, 一个出版社能够出现这样的重要人物, 一两个人物就能打造一个名牌出版社, 足以看出出版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和 出版业造就人才的功能。$$ 中央领导同志不止一次讲过:当 代出版业既缺乏像张元济那样的大出 版家,也缺乏像跨国集团那样的出版 商。而现在小打小闹的出版者达不到 “大家”的要求,名社不名,名人不 响。所以今年开始实施“四个一批” 人才建设工程,在全国挑选百名“出 版家”还有困难,翻来覆去找不到十 分之一,可见培养出版人才是我们一 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来讲对这件 事情非常重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 提出了跨世纪出版人才工程,当时提 出了要培养一批高级出版人才。进入 新世纪后把人才战略作为出版业发展 的五大战略之一,不断加以强调。去 年中央又提出了实施文化建设的“四 个一批”的人才工程,包括了100多 名出版家的培养,由此可见,党和政 府非常重视新闻出版人才的培养。这 就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特征:是一 个需要人才、造就人才的行业。$$ 人才建设的现状$$ 人才建设是一个战略问题。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在改革中加快 发展,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但 是与发达国家比较,在产品品种、数 量上,我国已经是出版大国。但就价 值讲,我们还比较小。$$ 我国图书出版年产量是美国的3 倍多,其他国家更是比不上。但就其 价值来说,我们还比较小,因为这里 有一个世界市场认同问题、价格比的 问题,比如说:同样印张的一本书, 在内地卖36元,在香港卖108元港 币,在西方和欧洲就至少是36美元, 价值差了3到8倍,这是我们和别人 不能比的市价。事业发达了,我们的 人才也在不断地成长。$$ 全国解放后,我们从各个行业集 中了一批优秀人才进入了新闻出版行 业,50多年来,国内高校也培养了一 大批年轻人才。近几年来新闻出版业 更是就业热门,大学新闻出版专业毕 业生连续几年就业率高出大学生平均 就业率19%,其他专业也有一大批人 进入新闻出版业。$$ 这几年新闻出版总署加大了人才 培训的力度,凡是其他专业毕业的大 学生进入新闻出版业,都要经过资格 培训。在他们所受高等教育和文化素 养培养的基础上还要经过专业训练。 目前,全国直接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 人才接近550万人,连带产业、发行 摊点人员等加起来1300多万人,这个 行业的队伍不断扩大,这是改革开放 以来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结果。$$ 但是我们要看到,现在新闻出版 业发展的速度不快,其瓶颈也是人才。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军人 物不足,多是只谋其位而不谋其事; 另一方面是新闻出版专业骨干流失, 尤其是经营人才奇缺。造成这些问题 的原因,一是体制问题,二是机制问 题。$$ 从体制上讲,现在大部分新闻出 版单位还是各级党政机关、学校、社 会团体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用人权、 决策权,更不是独立实体和行业。由 于行政化倾向严重,就不可能形成灵 活的机制。曾经有一批确实在出版工 作上有出色成绩的人,由于种种原因 流失了,有的改了行,有的弃文从政 当了官,有的下了海,所以就没有造 就领军人才。南方一些出版集团、报 业集团已经在北京招聘董事长、总经 理,这就是领军人才奇缺的一个表现。 专业人才要靠新体制新机制去留住他 们,要创造能发挥人的才能的那种体 制,让他们安心从事自己热爱的出版 业。$$ 经营人才奇缺,这又是一个突出的 问题。在延安成立新华书店时,主要任 务是把出版物、宣传品送到敌后、送到 解放区去,是地下的“交通站”。计划 经济时代,出版产品是按计划分配的, 不存在市场问题,所以没有经营问题, 跟现在的市场经济完全不是一回事。长 期不经营,哪里来的经营人才呢?机制 不活,难以解决优秀人才安居乐业问 题,所以一些优秀人才没有长期留在岗 位上奋斗的条件。好多出版单位仍然是 大锅饭、平均分配,有能力的人不能发 挥作用,没有能力的人混得倒很舒服。 靠年头混级别哪里有活力,有的单位闹 的还比干的凶,哪能鼓励优秀人才发挥 作用?必须通过改革来打破体制性的障 碍,营造一种新的机制,来解决领军人 才、高级专业人才、经营人才不足问 题。$$ 除此之外,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比如说新老青黄不接,这也是一个普遍 的问题,许多出版社老的老、小的小, 一些年纪奇轻,一些年龄过大。老同志 敬业精神强,编辑经验丰富,但精力不 济;年轻的精力好,接受新鲜事物多, 但缺乏专业素养,特别是职业精神不 强。做出版是很辛苦的事情,要有甘愿 默默无闻、为别人做嫁衣裳的牺牲精 神。有些年轻人过于浮躁,急功近利, 总想不择手段一夜成名,这是普遍存在 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是结构比例失调。懂得现代经 济管理、懂得高新技术知识领域的新闻 出版人才不多。大多数懂得的是中文、 历史、新闻等知识,不掌握现代传媒新 的传播手段和技术。没有现代传媒技术 训练和新的科学知识基础,就难以适应 当前快速发展变化的新闻出版业的需 要。$$ 新闻出版业处在信息的前沿,知识 领域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出版,而编辑的 知识领域远远不够。出版社也是有苦难 言,想要的人进不来,想走的人出不 去。这种僵化的机制使我们难以形成合 理的人才结构。比如说:我们行业集中 了大量的古汉语、文献、典籍研究人 员,到底有多少事情做?出版社也是个 难题,要他们做书,做了没市场;要他 们不做,出版社养这么多人又是一个大 负担。$$ 第三是现在的队伍难以应变市场。 从记者、编辑到领导、经理人,应变市 场的能力普遍不高。我们还在计划经济 的轨道上运行,训练出来的人很难适应 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比方说,最近出 版的压缩VCD,光盘出版业的人们一 片惊呼、叫苦连天。难道修了公路只允 许骑自行车的人走,不允许开汽车的人 走?体制内的为什么竞争不过体制外 的?关键一是靠政府,一是靠市场。科 学技术的发展是任何人挡不住的,生产 正版的出版单位为什么不追求技术进步 呢?所以针对实际情况改变出版业目前 困境,最根本的实际行动就是要培养高 素质的出版人才,推动我们出版业的现 代化。这项任务既是改变新闻出版业面 貌的紧迫任务,也是一个长远的战略任 务。$$ 人才需求的紧迫性$$ 为什么讲现在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 呢?$$ 第一,从历史使命的角度看,出版 业担负着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它要为这 个民族的这一段历史写下自己的篇章, 甚至要为民族文化的历史宝库里增加时 代的东西。我们知道,汉朝修了《史 记》,以后有了二十四史。康熙修了字 典,几百年来都用康熙字典。乾隆亲自 主持修编四库全书,留下了存文和书 目,我们这一代的出版家呢?也要有些 创造留给子孙后代,所以说历史责任在 这里。不能说中国目前这么一个伟大时 代,热闹了一阵,什么都没有留下,文 化宝库里没有新东西。我们的历史责 任,就是记录和保存这一时代的民族创 造力。$$ 第二,从社会责任来看,也需要高 素质的出版家。出版业的社会责任既要 营造社会舆论,传播文化知识,记载我 们当代文化;又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在健康的基础上创新。这个任务如果没 有高素质的人担当是完不成的,所以需 要一批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善于 把时代精华体现在新闻出版业的成果 中。$$ 第三,从发展生产力角度讲,出版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而社会生产力的核心是人的创造 力。先进的生产力归根到底要有先进的 掌握者、体现者才能发挥出来。出版业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承担者和推动者,离 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第四,从产业的性质来看,更需要 高素质的人才,因为我们属于知识、信 息密集型的一个产业,加工的是人的精 神创造,不是化学元素,不是物理产 品。这样的产业,没有高素质的人才, 怎么加工别人的思想、别人的创造、别 人的发明、别人的论文?$$ 第五,从经济发展的时代看,已经 到了历史转换的关节点,我们经历了农 业社会、工业社会,而我们现在是信息 社会。知识经济的资本主要是知识,而 知识变成社会重要资本的时候,我们从 事新闻出版、加工知识、传播信息的人 需要掌握比别人更多的知识,不然,怎 么能“点石成金”呢?$$ 人才建设的良好机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 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体制改革加快 了步伐,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这样一 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新局面,给新闻 出版业发展、人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 遇。$$ 第一,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出版人才 培养的指导思想,这是最大的机遇。$$ 党中央总结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 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新的发 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突出科学发 展,强调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全面发 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 么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满足衣食住 行,还是满足就业?不是,而是人的智 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就像十六大讲的 那样“充分的涌流出来”。要做到这一 点,就要靠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坚持以 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 的各项工作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 进行调整,大家不但要把它看做是经济 建设的指导思想,它更是人才建设的指 导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建 设的重点课题,是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了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开始研究社会,首 先注意到人,重点就研究人的解放,最 后的结论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 类才能彻底解放自己。而我们在过去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长期形成 “左”的思想,只讲斗争,不讲人道, 长期忽视了“人”这个概念,把人的发 展扔在一边,失去了社会发展的根本目 标,而以人为本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 的初衷。$$ 第二,建设小康社会为人才建设创 造了历史机遇。$$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的 时期,我们现在培养人才正是要服务于 全面建设小康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任 务。年轻一点的还可以参加20年后向 中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新历程。这样一 个宏伟目标,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为我 们的新闻出版业的人才提供了建功立 业的历史机遇。一个人生命有限,像 现在这样好的机遇是不可多得的。$$ 整个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我们要 实现的目标是四个方面:物质富裕、 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这 四大目标就是我们奋斗的各个阶段的 任务。在这一阶段,应该说各方面的 人才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确实 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是一个 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个人也是难得的 历史发展机会,希望有志者要抓住机 遇,在学习实践中成才。$$ 第三,产业发展开辟了人才发挥 作用的广阔天地。$$ 这几年在中央的政策指导下,新 闻出版产业通过改革、通过技术进步, 已经走上市场,加快了产业发展的速 度,已经从各个方面显示了它对社会 的重要作用。$$ 从文化方面讲,新闻出版业是文 化发展的基础行业,不管任何文化样 式都是要发端于出版,不管是电视、 文艺、动画、还是其他作品,首先要 构思、创作、写成本子、草图等,这 就是出版环节,所以它是一个基础性 产业。从经济方面讲,文化产业在国 民经济的比重逐渐上升,发达国家已 经占了三分之一。据最新统计,2003 年新闻出版业创造的GDP是1900多 亿,占当年整个国民经济GDP的 1.7%,在文化产业中是最大的一块。 这样一个产业规模,连带相关产业的 不断发展,需要大批的人才投入其中, 开发新的领域,研究新的发展途径, 推动产业更快发展,各种人才能在这 一块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天地。$$ 过去讲出版可能只讲的是几个编 辑,今天的出版,即使图书、报刊、 发行等传统出版业也有了新的变化, 也有了新的技术。而新型的音像电子、 网络出版是跟高新技术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的,高新技术人才也能在这里发 挥作用。产业走向市场,经营管理人 才也能有他的用武之地。所以现在选 人用人的思路要开阔,需要各种各样 的人才,不是几个书呆子,要形成一 个合成作战部队。因为人才跟发展联 系在一起,发展才需要人才,不发展, 有人才也没有用武之地。$$ 第四,体制改革为人才成长营造 了良好的体制环境。$$ 虽然体制改革还在试点,逐步在 面上扩大,但是整个改革大势已经形 成了激活人才的体制机制。一大批人 才在改革过程中脱颖而出,那些有作 为的出版社、报社的领军人物,把出 版社、报社带上了做大做强的路子, 有些成为出版界的新型创业者。出版 界有些人才的身价都是几百万、几十 万。为什么?拥有品牌、拥有市场、 拥有作者群。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 更适合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更多的 单位能够开放竞争、能上能下、能出 能进,实现了优胜劣汰规则,就会给 更多的人才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 第五,市场竞争带来施展才能的 实践舞台。$$ 整个市场竞争局面已经形成,新 闻出版业改革是从市场首先起步的, 因为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时已经承诺 开放市场,而今年是最后一年保护期。 很多对外的合作将在明年全面开放, 包括一些外资投入、流通项目进入。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 烈。$$ 过去我们的市场是政府包办,条块 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几十年没 变。各个地区老死不相往来,一个地方 很难进入另外地方的市场,比如说,一 些邻省邻市离得那么近,但是长期封 锁。现在我们建立全国统一的大流通、 大市场,竞争范围扩大,你的产品经不 起市场检验,那么恐怕也成问题。党报 党刊也要受到市场、人民的检验,更何 况一般的出版物,这就是消费者对出版 物选择性的要求。既要坚持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宣传工作的要求,又要适应 市场。这需要很大的本事才能做到这一 点,既讲政治,又懂文化,既会出版, 又善经营,复合型人才最需要。$$ 应对国外出版产品竞争等方面的挑 战,最重要的就是能力上的挑战,我们 劳动力不少,但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才, 工作还是艰苦的。就目前而言,我们驾 驭市场的能力、发展出版业的能力、推 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能力也还有很大的欠 缺。$$ 首先讲,我们对规律性的认识还不 到位,比如说,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规律 比较陌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也没 有研究透,对新闻出版业特殊的规律也 缺乏认识,除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斗争, 就再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没有把它上升 到科学的理论思维中去思考它,还是 50年前毛主席的理论,怎么能谈得上 把握规律呢?几千年的出版业发展有什 么规律?在新的社会形态下它又有什么 变化和规律?$$ 能力上的缺陷还表现在没有时代 性,整个行业的思想观念、运作模式、 产品制造落后于人民群众的需要,落后 于先进文化的要求,所以体现不了时代 性。为什么?简单地说,大多数的年轻 人不喜欢我们的产品,那你就失去了大 多数青年读者。他们上网了,年轻人是 读书的主体,时代的晴雨表,他们不喜 欢,说明你时代性上就有问题。我们需 要站在时代前面引导他们,你出那些过 时的东西怎么去引导?$$ 还有一点,创造性也不够。十六大 要求,一切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 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是创造性的行 业,但是我们创造性不足。几十年不变 的产品(除了少数经典外)、几十年不 变的运作模式、几十年不变的行为方 式。出版业的法兰克福书展,别人是年 年换书不换人,而我们是年年换人不换 书。常拿去几本无价值的书放在法兰克 福人的家里,明年拿出来再应付。出版 社不是为开拓市场,展示形象,而是把 书展作为一种福利,照顾职工出国旅 游。这一点我们要向外国人学习,学习 法兰克福书展组委会经营管理制度,促 进版权交易,把中国的文化推出去,而 不是去旅游。法兰克福书展还没开展, 我们的中国柜台的人都跑到别的城市去 旅游了。这种体制模式、这种思维方 式、这种精神状态,怎么能够把我们的 事业搞好?怎么同别人竞争?$$ 这五个方面是对我们当前人才工作 的严峻挑战,因为世间的一切奇迹都是 靠人去创造。$$ 人才培养的四个重点方向$$ 我们现在要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就 要能够面对这诸多方面的问题。如果我 们不正视这些问题,一味地抱怨别人, 抱怨市场,怎么能够立于主动之地,怎 么打主动仗?$$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化对外的影 响力不是越来越大,而是越来越小。 外国人对中国古代的文明非常崇尚, 而对中国现代的文明知之甚少。这固 然有他们的政治偏见在里边,但是实 事求是地说,我们能够走到国外市 场、进入外国人家里的文化产品有多 少?我们做的片子人家不看,你花钱 送的宣传品别人从心里抗拒。我们用 了大量的力量组织外宣图书、报刊出 版,走出去的能力却很弱,关系战略 全局的市场根本谈不上。我们的经济 在全世界上的影响力很大,美国、欧 洲、东南亚人都知道到中国去挣钱, 产品也走向了世界。政治上也开始有 了影响,在国际舞台上也有了一定的 发言权。但是文化的弱势是显而易见 的,如何在短期内改变?就是要创造 能走向世界的文化产品,这是对我们 高素质出版人才的考验,正因为这 样,总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四个重 点。$$ 第一,培养一批能够驾驭全局的新 闻出版领军人才。$$ 几年内培养选拔一批能够称“家” 的出版家。这么一个好的局面为什么出 不来几个出版家、名记者、名编辑?一 个集团,一个大的出版社,没有这样的 人才就发展不起来,这是多年实践证明 的。$$ 第二,培养一批博学敬业的专业人 才。$$ 博学,知识面要宽,联系的作者 要多(作者的来源决定了你的出版水 平),能同有知识的人对话。怎么能 扩大选择呢?要有多方面的新知识, 你不一定是技术专家,但你要和各行 各业的专家有共同语言,就要博学。 还要敬业,踏踏实实地为出版行业做 奉献,长期为这个事业奋斗。解放前 形成了一大批这样的专业人才,新中 国成立以后,大批的专家、学者被调 入编写高等学校、中小学教材,那时 有一大批的人才集中到北京来,形成 解放后出版业第一次大布局、大发 展。而我们现在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共同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闻出版业。$$ 第三,培养一批能够驾驭市场经营 的经理人才,职业经理人,这是我们当 前急需的。$$ 单纯的经理人才也不行,他对出版 业缺乏了解。单纯出版专业人员也不 行,他会出书而不长于市场经营。编辑 的文化知识修养主要体现在策划、编 辑、加工能力上,而经营者的能力是依 托市场,经营推广文化产品,用先进文 化占领阵地。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两 个效益的统一。$$ 第四,培养一批能够开拓国际文化 市场的外向型人才,完成中国文化走出 去的光荣使命。$$ 这一方面目前是我们非常缺乏的, 走出去的能力很弱,根本无法与发达国 家竞争。美国、日本、韩国文化在中国 之所以有市场,是它有这样一批人才, 我们要借鉴别人的做法,要加快这一领 域的人才培养。$$ 当然各个层次上的人才都要培养, 比如我们这个行业的高级技工、插图、 封面设计、印装、校对、制版、推销员 等,也很缺乏训练有素的人。一些单位 找了一些临时工,缺乏专业知识,又不 负责任,屡屡出错。出版物质量下降跟 这也有很大关系。$$ 这就是说,出版业需要各个层次的 人才,要统一规划,全面培养,建设一 支现代化的出版大军。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