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徽州傩舞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徽州傩舞

【作者】 陈琪

【简介】流行于徽州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在徽州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大为丰富,其中包含 了驱邪扶正、祭祀祖先、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06

【正文】

流行于徽州的傩舞是中国远古时腊月里驱鬼逐疫的一种祭仪,源于原始巫舞。人们戴着面具,把自己装扮成比臆想中的鬼疫更凶猛狰狞的傩神,跳着凶猛、狂热的舞蹈来驱邪。在徽州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内涵也大为丰富,其中包含 了驱邪扶正、祭祀祖先、祈福求安、祝祷丰收等内容,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与民间传说故事方面的节目,发展成为傩事。$$ 傩舞,亦称鬼舞、舞鬼。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傩。$$ 徽州傩活动历史上一直很普及,明清更为盛行。祁门县立春前的一天,县令要率领下属到城东郊占卜水旱,老百姓则扮戏相从,立春日则祭祀太岁行傩。其它县也是如此。如果说春祀傩仪尚带有古傩驱鬼逐疫意义的话,在民间迎神赛会中出现的傩,则纯粹是一种娱乐了。明嘉靖时,歙县、休宁县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神赛纪念汪华的游行活动,人们戴着面具,在队伍中边歌边舞,即为傩舞。$$ 徽州很早就有“傩仆”的制度,大户人家养着“傩戏班”。每逢庙会、祭祀、送灶、秋醮、迎春,均有傩戏傩舞演出。表演时,舞者头戴木刻面具,身穿蟒袍,手执干戚等兵器,随着强节奏的鼓点和伴奏,表演神话、驱鬼、民间传说故事等。$$ 大约从清中叶开始,傩舞向傩戏方面演变。清光绪年间,休宁茗洲吴氏春秋二祀请傩戏演员来演戏成为宗族定例,并且是搭台演戏,显然吴氏的傩已经是舞台表演,成为傩戏。20世纪80年代中期,徽州地区文化部门曾对徽州傩进行过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傩文化至今在徽州地区仍有比较多的遗存,既有舞,也有戏,系统保存了傩由祭祀舞蹈到舞台戏剧的演变实态。$$ 徽州傩舞的表演形式是边走边舞,沿村行傩,保持有古代傩祭的原始风貌,没有比傩舞更原始更质朴的艺术了!祁门县芦溪村傩活动,就是比较典型的沿村行傩形式。每年正月初二日,先行请神仪式,然后表演傩舞,节目有“先锋开路”、“土地杀将军”、“刘海戏金蟾”等。初三至初六日,到本村许平安愿的人家跳,各家以木盘盛米酬神,演毕,由舞者将米倒入布袋带走。全部演出节目,均无唱腔和对白,仅用锣鼓伴奏。黟县西武乡的绛霞、章墩和碧山乡的西山下等村,每年正月初三日,村人迎接傩神老爷,以祈祷辟邪消灾,也是行傩的一种。$$ 徽州的傩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同驱鬼逐疫有关,也有的已经纯粹属于戏曲,同原始傩巫丝毫无关,只是保留着傩不歌而舞的动作和朴素稚拙、粗犷雄劲、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剧目有《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刘海戏金蟾》《舞花》等二十几种,表演形式有独舞、双人舞和群舞。在歙县徽城镇的渔梁古街,至今还沿袭着一项民俗——跳钟馗。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