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活着的皮影戏
【作者】 庞晖
【简介】环县道情皮影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民俗性、独特性,它是以口传为主,非文字记录的,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形式上,它由一个前台挑纤、道白、主唱,起着总揽全局的作用;其次,道情皮影演出的乐器比较古老,四弦、笛呐、唢呐、水梆,还有鱼鼓、简板,显得古朴浑厚;再次,环县道情音乐具有极强的抒情性,两大板路(飞板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15
【正文】
环县道情皮影具有很强的地方性、民俗性、独特性,它是以口传为主,非文字记录的,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形式上,它由一个前台挑纤、道白、主唱,起着总揽全局的作用;其次,道情皮影演出的乐器比较古老,四弦、笛呐、唢呐、水梆,还有鱼鼓、简板,显得古朴浑厚;再次,环县道情音乐具有极强的抒情性,两大板路(飞板、弹板)和四大调式(花音弹板、伤音弹板、花音飞板、伤音飞板)能够表现出多种道情内容;第四,道具简单,演出时搭下纸亮子,钩个绳索围城,清油灯点起,便轰轰烈烈地演了起来;第五,唱腔优美,加上气势宏伟的“嘛簧(帮腔),使演出气氛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我们对环县的群众进行了采访,其中受认可的有以“演唱韵味纯正,挑线细腻到位”而广受青睐的史呈林;有以“吐字清楚,字正腔圆”而博得好评的刘爱邦;有以拉四弦闻名的敬登歧;有以挑线见长的李建吉等等。$$我们到甘肃时正好赶上史呈林班主在环城乡十五里沟村演出,地点选在“会首”———老都家的院内。在开戏前一天,戏棚已由村里搭好。当晚的演出只唱“本戏”,称“挂灯”,第二天才唱“神戏”,内容是《天官赐福》等特定剧目,时间大约10多分钟,因而又称“折子戏”。“神戏”演出前由“会首”在自家设好的神牌前举行祭神仪式,上香、焚纸并鸣放鞭炮。边演出“神戏”边焚纸,不能间断。$$在“神戏”演完后,小孩会争相从亮子下钻过,俗称“过关”,以祈求平安。影戏从夜幕降临开始演出,铿锵的乐器伴奏引来了许多观众,以老年人和小孩居多。这天的“神戏”多是道白,内容是史呈林即兴编的为该村祝福的吉祥话。随着“神戏”的结束,送神的鞭炮声在耳边响起,紧接着才是娱人的“本戏”开场,随着剧情的推展,老人们不时地随声附和几句,听得津津有味;而青年人大多回家看电视去了。$$戏仍在有板有眼地进行,史呈林在后台轻松有序地操作着“千军万马”。史呈林说,唱戏是一件很苦的事,比如挑线,要把只有一二两重的皮影人挑到有半斤重的感觉才行。他认为皮影戏的灵魂是音乐和唱腔,并尝试创新,形成自己的路数。从史呈林身上我们感到他对道情皮影的执著与热爱。$$又如刘爱邦,他不满足于传统器乐的表现领域,曾经尝试把大提琴、钢琴、洋琴等加入伴奏行列,丰富调式,在唱腔上提高表现力。$$目前,由于皮影戏收入有限,大多数班子省略掉了像鱼鼓、简板等标志性乐器,有的戏班只有前台和一个乐师,班子也是临时凑合,造成演出断断续续,接不上气;有的艺人把影人在亮子上一支就很少挑动了,道白、清唱像念书一样,没有一点感情色彩;有的艺人干脆直接兜售自己的戏箱……现在环县皮影艺人平均年龄43岁左右,年轻人(包括一些戏班班主)都外出打工了,他们自己的小孩也不学影戏了;演职人员都是农民,没有时间钻研剧本,提高技艺;箱具落后,大的道具牛皮影片短缺,使得一些节目演出受限;地方政府虽然也组织了不少调演活动,但对皮影戏的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和忧患意识;综上所述,艺人自身对皮影文化的忽视和影视文化的冲击,都使得道情皮影戏箱流失、艺人弃艺、观众群逐年缩小,趋向于后继乏人的状态。$$环县地理偏僻,农耕文化落后,靠天吃饭,不发达的文化却也保留滋养了道情皮影这支奇葩。皮影有观众,有市场,尽管每场才五六十元钱收入,但艺人们认为:祖先留下的传统,不能丢下。自己喜欢唱,爱好这个,而且还想再演出新戏。$$愿环县的道情皮影生生不息,永远活在乡民的生活中。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