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戏:正在失去的传统

皮影戏:正在失去的传统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正在失去的传统

【作者】 单中桂

【简介】$T皮影戏是让观众 通过白色布幕,观看 一种用牛皮或驴皮制 作的平面偶人表演的 灯影,来达到艺术效 果的戏剧形式。$$ 作为一门历经 了千百年的古老的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 戏正面临着日益窘 迫的生存空间。$$ 在深圳这座繁华 的都市里,我遇见了 从大西北山沟里来的 谢正礼老人。他一身 黑布衣服,身形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24

【正文】

$T皮影戏是让观众 通过白色布幕,观看 一种用牛皮或驴皮制 作的平面偶人表演的 灯影,来达到艺术效 果的戏剧形式。$$ 作为一门历经 了千百年的古老的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 戏正面临着日益窘 迫的生存空间。$$ 在深圳这座繁华 的都市里,我遇见了 从大西北山沟里来的 谢正礼老人。他一身 黑布衣服,身形瘦小, 满脸沧桑,说话有点 害羞。然而一上台演 出皮影戏,他便激情 高昂……$E$$ 九月底的一天晚上,在深圳大学, 从大西北山沟里来的谢正礼老人和他 的戏班演出了《唐王征西》和《王七怕老 婆》等三出戏。之后,他们便连夜赶往了 广州。$$ 谢正礼老人今年59岁,从7岁开 始跟着父亲学习皮影戏。他的家乡在甘 肃省庆阳市环县,乃周朝的发祥地,是 位于陕甘宁的一个穷乡别壤。终年干 旱,土地沙漠化严重,而又交通闭塞。然 后正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 山沟沟,却是中国的“皮影之乡”。$$ 皮影戏曾被用以招待外宾$$ 甘肃环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 的“皮影之乡”:全县34万人口,竟有90 多个皮影戏班,1000多名演职人员。一 个皮影戏班,通常由五六人组成。一名 前台、一名鼓手、一到两名弦手,吹手与 后台则各一名。前台是台柱子,就像谢 正礼老人那样,他要挑着皮影上面的竹 签,用手指灵活地操纵皮影人来完成各 种动作表演。同时他还要唱白表演,剧 中所有角色的唱白都由他一人包揽。$$ 环县的皮影戏与“道情”(一种源自 道教的唱腔)结合,称为“道情皮影”。环 县道情皮影戏班成立已有300多年历 史。在上世纪50年代他们曾三次进京 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 领导人的热情接见。1959年,甘肃文化 部门依据环县道情的形式编排了大型 古典历史剧《枫洛池》,进京参加国庆十 周年献礼演出。1987年,为庆祝中意建 交25周年,由史呈林、谢正礼等六人组 成的民间艺术团出访意大利。历时近两 个月,先后在罗马、米兰等11个城市演 出,受到国外专家和朋友的高度赞扬, 被誉为“来自东方魔术般的艺术”。2002 年6月9日,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 为“皮影之乡”。$$ 据了解,目前皮影戏除了在环县比 较集中外,在全国各地:河北、北京、东 北、山东、湖南、湖北、江浙、福建等,也 广泛地分布着。但主要是分布在一些偏 僻的乡村。$$ 清朝时豪门以私养影班为荣$$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流传 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皮影艺术 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而 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 的河北。$$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 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 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无 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 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和乡 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 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 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彼彼皆是。一 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 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 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 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 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 想而知。$$ 中国皮影艺术从13世纪元代起, 还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 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 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 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文革”时,广藏于民间的 皮影家底毁失殆尽$$ 然而,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非 一帆风顺,它曾历经过风雨劫难起落兴 衰。$$ 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 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 起事,便禁演影戏, 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 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 以“玄灯匪”的罪名遭 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 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 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 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 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 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 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 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 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 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 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 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 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 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 政治环境,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 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 濒危处境仍难扭转。$$ 皮影戏是电影发明的先行$$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 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 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 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也传遍 世界。$$ 早在1781年,德国文豪哥德就用皮 影戏来庆贺他的生日,使得宾客惊喜不 已。卓别林也曾对中国皮影戏艺术给予 过高度评价。在土尔其,至今还盛行着皮 影戏的传统文娱活动。我国的皮影剧团 每到国外演出,都受到高度赞誉。皮影戏 是世界上最早的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 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 影的先行。$$ 在国内,有《猪八戒吃西瓜》、《人参 娃娃》、《红军桥》、《济公斗蟋蟀》等诸多 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 巧来制作的。有唐剧、华剧、陇剧等十余 个地方戏,都是在当地皮影戏曲调中直 接派生出来的新剧种。皮影戏艺术还为 戏剧舞台上创出了风趣幽默的“皮影步” 和皮影造型技巧,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 供了丰富的营养。$$ 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 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 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 体。$$ 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 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 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 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 垂涎。在人民大会堂里也有以皮影画为 装饰的大型屏风,展示了我国民间皮影 的艺术价值。$$ 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 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 皮影的制作是一门精美的艺术。由 于我国幅员广大,所以在不同地区发展 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就人物的造 型而言,从大范围上讲,可分为西北与 东北部两大类型。$$ 以甘肃、陕西为代表的中国西北部 地区传统皮影,人物造型的特点是精细 秀丽。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条纤 瘦,莲指修长。其脸形为高额头、直鼻 梁、点红小口,细眉细眼。面容轮廓线不 涂色。$$ 而以河北为代表的中国东北部地 区的传统皮影,人物造型是淳朴粗犷而 不失典雅。人物身条浑厚,手指若伸若 握抽象简洁。生、旦阳刻空脸的脸形为6 字形通天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面容 轮廓线着黑色,于幕前观看十分清晰透 亮。$$ 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 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 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 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 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 的头饰,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 目前刻制影人的艺人,多是依样复 制,而真有设计才能者甚少。以谢正礼 老人而言,他的家当多是从父亲手中传 下来的。他箱子中的皮影人,有的已经 历了200多年的历史,颜色发黑泛红, 一拿到手上有沉淀的手感。另外一些却 是崭新的。这些新的影人,除了一些很 简单的自己会做外,大都请专业的匠人 制作。但是这种匠人,据谢正礼老人说, 在当地也已经为数不多了。$$ 皮影戏正从当代人的视野中消失$$ 皮影戏的出现,原是为了满足人们 的娱乐需要。由于它的设备非常轻便, 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 四五十出戏。不论在剧场里还是普通室 内,架起影窗布幕和灯箱就能开戏。所 以皮影戏自古就是随军的一种娱乐形 式,也是它过去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 的原因之一。$$ 但是到了当代,娱乐方式极为丰 富,特别是电影电视的出现,传统的皮 影戏就日渐受到冷落。$$ 与谢正礼老人一起来深圳的甘肃环 县皮影协会会长、县人大主任李元考说: “环县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受外 面的冲击少,这反而成为了一种保护,使 中国的传统皮影戏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 传承。”$$ 当谢正礼老人和他的环县皮影艺 术团在深圳大学演出的那天晚上,来观 看的学生人数很少,大约只有近百人。 许多学生也是第一次,抱着好奇心来观 看。但是,谢正礼老人和他同伴的精彩 演出,确实又让他们感觉到不虚此行。 《王七怕老婆》中的诙谐幽默,逗得台下 的观众不断发出笑声。而《断桥》中青白 二蛇与法海斗法时的刀光剑影、电闪雷 鸣的舞台效果,令人不由自主地要鼓掌 与喝彩。许多学生在演出进行中时,都 纷纷跑到后台去瞧个究竟。演出完后, 更是围着艺人们问这问那,久久不散。$$ 失传的危险,让珍爱者忧虑$$ 作为一门历经了千百年的古老的 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正面临着日益窘 迫的生存空间。$$ 一是从事皮影戏的艺人越来越少。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 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 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 的。如谢正礼老人是子承父业,7岁学 艺。而他的父亲是20多岁时拜师而学。 如果没有上一辈的师傅传授,要想练成 高手很难。在演出时,高手往往一人能 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具有操纵影人、 乐器伴凑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 二是皮影戏演出越来越没有市场。 年轻的时候,谢正礼老人还能见到演皮 影戏的热闹场面。虽然在他家乡演出市 场比外面要好些,但也已经不如从前 了。$$ 农闲时演出,农忙时务农,这就是 皮影艺人们的生活。靠着微薄的演出收 入来弥补一点家庭开销。他们的生活水 准并不比当地人更好。谢正礼老人说: “靠演出挣的钱一般化,比一部分人好 点,比富裕的差点。但钱多也要唱,钱少 也要唱。”$$ 为了让皮影戏这种传统民间艺术 不致失传,环县皮影协会会长、县人大 主任李元考说,这些年来他们也在作出 努力。从娃娃抓起,在学校乡土教材里 加入皮影戏内容,还办了很多短期培训 班和开发皮影人工艺品。此外,他们还 走出家乡,到北京、兰州、银川等城市的 高校演出,去意大利、瑞士等国演出。$$ “我们在北大、清华演了七八场。因 为高校里人的层次高,容易看懂和喜 欢。我们出外演出,主要是进行艺术交 流,作为商业演出的难度太大。现在我 们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宣传它,让更多人 来了解。当然在继承的基础上,还得适 应时代要求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