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戏的起源、流传、发展

皮影戏的起源、流传、发展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18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的起源、流传、发展

【作者】 刘英英

【简介】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影戏艺术,是我国 劳动人民利用“光”和“影子”的科学原理与绘 画雕刻工艺的巧妙结合而发明创造的一种用 “影子的活动”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形式。同 时,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用平面艺术造型来直接 进行演出的戏剧艺术。$$ 皮影戏在我国流传的区域非常广泛,从黑 龙江到南海滨城,从陕西、青海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32

【正文】

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影戏艺术,是我国 劳动人民利用“光”和“影子”的科学原理与绘 画雕刻工艺的巧妙结合而发明创造的一种用 “影子的活动”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形式。同 时,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用平面艺术造型来直接 进行演出的戏剧艺术。$$ 皮影戏在我国流传的区域非常广泛,从黑 龙江到南海滨城,从陕西、青海到青岛、台湾,都 有许许多多专业和业余的皮影戏表演团体,或 称之为“皮影剧团”、“影班”、“影社”。皮影戏在 我国北方一般称为“皮影戏”、“驴皮影”,较出名 的有“东北影”、“唐山影”、“辽南影”、“乐亭影” 等,湖南、湖北的皮影戏则称为“影子戏”,川、陕 地区称为“影戏”,青海则称为“灯影戏”,到了 江、浙一带俗称为“皮囝囝”,福建、广东则称为 “皮猴子戏”或“竹竿影”等等。$$ 皮影戏早在一千年前就已经成 为社会上一种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 而扎根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在广大 农村,由当地百姓组织起来的皮影戏 社团更成为农民们农闲时常见的休 闲方式。由此可见,这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 式在广大劳动人民心中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关于皮影戏艺术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 说。相传在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抱太子在窗 前玩耍,巧剪桐树叶做人形,映在窗上表演”。 又传说在汉武帝刘彻时,“因爱妃李夫人过早 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 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 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醒坐而步,仿佛是 夫人之像”。这些传说,虽不能确称为皮影戏的 起源,但我国人民最早发现“光”和“影子”的关 系并加以利用,以及我国的绘画雕刻艺术的创 造,确为皮影戏的发明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 目前可查的史料来看,与皮影戏最为类似的胚 胎应始于唐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已经比较 发达,特别是文化艺术以及宗教得到了空前发 展。人们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为了把史书、经 卷讲诵得更加生动、具体,往往用绘画来补充。 后来,有人改绘画为纸人,并用线牵动来更好 地用于传经、讲史。这在我国现存的史书中,可 以看到当时社会有“僧徒夜诵经卷、装屏设像” 的文字记载(见孙楷第著《傀儡戏考原》)。而关 于皮影戏的确切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代的 《明道杂志》,“京师有富家子弟,少孤、专财,群 无赖百方诱导之,而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 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又据 宋高承所著《事物记原》记述:“仁宗时,小人有 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话加缘饰,作影人。”更 为详细记载皮影戏的史书见于1147年孟元老 著的《东京梦华录》和1235年灌圊耐得翁著的 《都城记胜》。《东京梦华录》写道:“逢节庆日, 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 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都城高胜》 记述:“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 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 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 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 元代初期,擅长轻装、携带方便的皮影戏 曾作为军队的一种主要娱乐活动而随军进行 流动演出。艺术家们白天随军征战,晚间为士 兵表演,有的还曾远征到过波斯。明代,皮影戏 以其独特的形式,受到了皇宫、王府的重视并 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皮影戏的演出用人不多(俗称七紧八 忙九消停),又加上皮影舞台、道具易于携带, 更兼当时的封建社会里女子不能随意外出看 戏,而皮影戏的演出则有影窗、帷帐可以把观 众与演员隔开,所以在京城内的皮影戏班社倍 受皇宫、王府的重视。其间,各王府贵族之间还 以自设影箱、雇用艺人来争相炫耀豪华。据传, 在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位名叫黄素志的秀才, 他虽才艺双绝,但屡试不第。后来他就意图把 滦州的皮影戏加以改进,修改、整理了许多“影 戏”卷本并在乐调上大加丰富之后,滦州一带 的影戏大有起色。此后,他还到过关外各地进 行演出,对东北一带的皮影戏发展亦做出了一 定的贡献。数十年后,随着关外满清势力的兴 起,皮影戏这种通俗的艺术很快遍及官宦家庭 和驻军营地。应当说,清代初时至道光年间的 近300年里,是皮影戏的极盛时代。$$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皮影戏在国内的普 及;对外通商的往来扩大,也使我国的皮影艺 术渐渐地流传到了国外。早在公元13世纪初 叶,皮影戏首先传入南亚各国。元代传入波斯, 公元15世纪传入埃及,17世纪辗转传入土耳 其,18世纪中叶传入欧洲各国。$$ 我国皮影艺术的产生,对丰富世界文化艺 术宝库、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艺术交流, 以及对近代电影艺术的发明,都起到了一定的 促进作用。$$ 当然,我国的皮影戏在发展中也并非一帆 风顺,历史上也曾遭受过多次摧残。$$ 清代嘉庆年间,由于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当时曾谣传皮影人儿能化 为天兵天将,助民反抗朝廷。还因为皮影戏演 出时间多在夜间,许多人聚集在黑暗场所,致 使满清官吏倍感恐惧。在光绪皇帝死的时候, 西北某地正在演唱皮影戏,于是官府借机立即 贴出告示说:“国有大祸,民无天良,若有唱演, 点火烧箱。”结果,京城内开始禁演皮影戏。官 府派兵查抄,一些影身、布景及各种资料被烧 毁,从此,皮影戏艺术便一蹶不振,日益衰亡。 其间,散落在民间的影箱、舞台大多被有钱的 外国商人收买。$$ 皮影戏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应该说 主要是以它通俗简便的独特形式,早已深深扎 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他们经常利用农忙之余 暇,自刻自制影身道具和舞台,自编自演一些 深受本地区群众所喜爱的故事,其唱腔、念白 皆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我国北方的唐山、 滦县一带,皮影戏一直是当地的主要娱乐形 式。唐、滦一带具有浓厚乡土气息而又丰富优 美的皮影戏唱腔不但脍炙人口、老少吟唱,而 且逐步提高并发展成为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 新的地方戏剧种──“唐剧”(也称影调戏)。$$ 现代的皮影戏艺术,在党的领导下才得以 真正的继承和发展。早在抗日战争时 期的冀东解放区就曾组织过散落在民 间的13个影戏班社艺人,成立了冀东 “新长城影社”。该影社为了配合当时 的反侵略斗争,演出了《玉田参军》、 《血泪仇》、《白毛女》等剧目。同期,在 其他一些地区、县也曾组织过皮影戏班社来进 行演出。这些皮影戏班社的成立,为当时冀东 抗日宣传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解放后,党和 政府及时地挽救和扶植了皮影戏艺术。上世纪 50年代初期相继成立了黑龙江皮影剧团、唐 山皮影剧团、陕西皮影剧团、北京皮影剧团。同 时,对饱尝旧社会苦难的穷困老艺人也给予了 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时至今日,由于影视 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间传统戏 剧处于低谷,而皮影艺术却宛如一株争香斗艳 的奇葩,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深深扎根于 陕西这块肥沃的土壤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间皮影艺术 也欣逢盛世,焕发了青春,古老的皮影艺术已 走出家门,走向世界,向国际友人展示着这一 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全国各地的皮影艺术工 作者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创作排练 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好剧目,尤其是在为少 年儿童服务方面,各地的皮影剧团做出了巨大 努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随着我国在世界上的声望日益提高,皮影 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已传播到世界各地,说明了 它不仅是中国的,同是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皮影戏作为人类 文化遗产和民族艺术瑰宝,她的艺术光辉永远 不会黯淡,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壮 大。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