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简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 戏”,它将灯光照射用牛皮镂刻成 的人物,再把剪影投射到挂起的白 幕布上,艺人一边操纵皮影表演,一 边用戏曲唱腔演唱戏中人物对话, 由二胡、锣鼓等乐器组成的小型乐 队伴奏,是融文学、戏曲、音乐、美 术和技巧于一炉的民间综合艺术。$$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 流传的实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72

【正文】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 戏”,它将灯光照射用牛皮镂刻成 的人物,再把剪影投射到挂起的白 幕布上,艺人一边操纵皮影表演,一 边用戏曲唱腔演唱戏中人物对话, 由二胡、锣鼓等乐器组成的小型乐 队伴奏,是融文学、戏曲、音乐、美 术和技巧于一炉的民间综合艺术。$$ 根据史料和近代民间皮影艺术 流传的实际状况,可以推断和证实 皮影艺术起源于2000年前的西汉, 发祥于我国的陕西,而成熟于唐宋 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我国 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 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 倍出。无论从影人造型制作还是从 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 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皮影艺术从13世纪元代起,还 随军事远征,相继传入了波斯(伊 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 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 意、俄等亚欧各国。$$ 然而,我国皮影艺术的发展也并 非一帆风顺。清代后期,有些地方官 府害怕有人借皮影戏的 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 皮影戏,甚至捕杀皮影 艺人。后又因社会动荡 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 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 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 下,又获新生。但到“文革”时,皮影 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 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 殆尽,传艺断代。$$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开始逐 步复苏,但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 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 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的 惟一出路,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大胆改革创新,要使皮影艺术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 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才能使皮影艺 术走出低谷,重展风采。$$ 聚焦$$ 琴声灯影里的文化难题$$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 戏,和其他许多处于消亡边缘的民间艺术形式一 样,在今天显得分外寂寞,让那些想保护民间艺术 的人陷入两难境地。$$ 在《每日中国》担任德语编辑的瑞士人严力为 说他为了看皮影戏等了8年,8年前来我国留学 时就听说了皮影戏,直到最近他才终于在北京大 学的多功能中心看到。严力为看到的是来自甘肃 环县的皮影戏。据介绍,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表演 团到北京演出是为申报“人类非物质形式文化遗 产”。这次演出很成功,观众们都说:没想到皮影戏 这么好看。组织者北京时代同济文化发展公司和 环县县委书记都从中看到了商机。但实际上皮影 戏本身却不一定能从中赢利,进一步引申出来的 问题是,如何去保护脆弱的非物质形式的文化遗 产。$$ 据了解,山西和甘肃的皮影都是用牛皮制作, 河北皮影则使用驴皮,其他一些地方也有皮影,但 有的用的是纸板一类更不容易保存的材料。一个 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烦琐,要经过选皮、制 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8 个基本步骤。最好选用4至6岁的母牛皮,在做之 前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然后经过刮牛毛、 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薄泡亮,然后撑在木架之上 阴干。$$ 皮影制作要求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否则刮 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后面的镂刻等工 序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 用30多把刀具。$$ 在甘肃环县,目前真正掌握皮影制作方法的 人已经没有几个了,一些老艺人使用的土办法,如 今也快失传了。比如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 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 使其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火 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 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 变化,判断温度高低,既看水分所起泡沫大小的变 化,也看水分蒸发速度的快慢。现在很多人都不会 弹水试温度了。$$ 皮影戏的演员也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这 次到京的8位演员是从90个戏班里选出来的。$$ 环县的道情皮影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原生态, 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个相对封闭和贫穷的地方,像洪水一样泛滥的各 种流行文化还没有影响到这里,尤其是农村人的生活方式。现在皮影戏只能 在类似木偶剧院这样的地方才能看到。时代同济的李戈说,像这样一种即将 申报人类非物质形式文化遗产的艺术,在北京竟然没有一个演出场地,进入 各大高校演出还要凭借私人关系,真让人尴尬。$$ 现在环县的领导无疑想发展“皮影经济”,该县的县长说他们已经打算 在小学生里发展皮影爱好者,同时制作皮影销售。但问题是,如果皮影帮助 环县发展了经济,皮影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该如何生存?它还是不是当初需 要被保护的一种形式?$$ 一种文化形式是和每个发展阶段相对应的。 我国的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与农业社会的生活方 式分不开。当各地都奔着更发达的生活方式前进 时,注定要使非物质的、没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艺 术陷入困境。怎样保护处于消亡边缘的民间艺术, 引人深思。$T(摘自《西部开发报》)$E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