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戏:从西北到中山

皮影戏:从西北到中山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戏:从西北到中山

【作者】 黎旭升

【简介】皮影是广大群众极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甘肃东部、陕西一带。前不久,来自山西的孝义皮影戏落户三乡万艺会。$$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皮影戏还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孝义是皮影戏的发祥地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25

【正文】

皮影是广大群众极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山西、甘肃东部、陕西一带。前不久,来自山西的孝义皮影戏落户三乡万艺会。$$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皮影戏还被称为“牛皮灯影子戏”。据相关史料记载,皮影戏起源于汉,兴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孝义是皮影戏的发祥地之一,古秦州也是皮影戏非常流行的地方之一。据专家考证,秦州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唱词和唱腔主要以秦腔为主。因此,以秦腔为主调、皮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牛皮灯影子戏流行于甘肃的静宁以及滑县一带,便在秦州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扎下了根基。$$皮影戏中用人来操纵的皮质人形,称为皮影。最初是用素纸雕刻成形,后来采用羊皮或驴皮制作,先把皮子刮薄,雕出形象,再染色和上油,然后通过灯光照射,在幕上映出皮影人的影像。皮影人一般高约一尺,身上有若干关节,用胡琴弦绞连,安装上三至五根钢质细杆,表演者在幕后操纵,通过灯光投影,非常生动和逼真。音乐伴奏和歌词也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腔调。由于是在平面的布幕上进行投影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为侧面造型。关于皮影的传统雕刻技法和过程,艺人们归纳为顺口溜说:“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皮影戏的表演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台子的搭建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用木头或钢管固定成“井”字形,上面铺上木板,顶部盖上棚布,表演时在台子前方绑上一片不到3平方米的白布或纱布,用灯光照射用牛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台,一般只需两三个演员操纵皮影,其他几名演员除了各自手里的乐器外,还要照顾到一边放着的锣或镲,时而还要在声响的配合下,和着挑动皮影的艺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装扮成生旦净丑的腔调唱着秦腔。$$皮影戏的唱词唱腔主要是以秦腔戏文(折子戏)为主,但唱法略有不同,戏文有暗示人们生活中要从善做人,不要做伤天害理的坏事,不然死后要受到阴间种种惩罚的剧目《游十殿》;有歌颂美满幸福的爱情剧目《花亭相会》等。有的班子在刚开场时,还采用民间曲子、秧歌中“极兴”的腔调,有时还带有搞笑、娱乐的情节。$$近几年来,由于当代文化的冲击,除了一部分中老年人和有志于保护这种剧种的人还对皮影戏的表演有着怀旧的感情外,这种带给人们吉祥和喜庆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魅力,正面临生存和发展双重冲击和挑战,其前景也越来越受到限制,甚至说还有可能濒临失传的迹象。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