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文化的回味——漫话北京皮影戏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文化的回味——漫话北京皮影戏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文化的回味——漫话北京皮影戏

【简介】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739

【正文】

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正是艺术家们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皮影艺术不断地繁衍、发展。皮影戏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外国朋友也挺着迷。很多精美的皮影人被国外博物馆收藏。2011年,皮影戏被列入“非遗”。

皮影戏虽不是北京“土产”,但在北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皮影戏的发展

据传皮影戏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北京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两派。清代北京皮影戏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影戏在乾、嘉、道、咸四朝期间,曾传布于四川、陕西、豫西、晋南、荆襄、宁夏、热河、奉天、吉林、黑龙江和河北等地。到清朝同治年间分为东、西两派,东派——滦州戏,西派——涿州影。两派的分别,西派没有底本,影戏人都着古装;东派有底本,旦角用时装,所以后来以东派为影戏的主流。

东派滦州影戏脱胎于高腔,前四五十年还用高腔白口,不过没有尖团字。旦角全用时装,做影戏人时就以当时的“头纂”为主。所以一看影戏人就知道是什么时期的产物。像乾隆、嘉庆时梳“元宝纂”,道光、咸丰时梳“瓢岔儿纂”,同治时梳“平三套”,光绪初年梳“卧龙船”,以后改“苏州撅”,再改“圆纂”,再改“十三盘”,再改“搭拉苏”,再改“桃儿式”,现在剪发改“飞机式”。

皮影戏以“耍”为主

皮影戏以“耍”为主,在纸帐下通过活动表现剧中情节。手法灵敏的能使表演者动作逼真,但唱腔白口也十分讲究。皮影戏开场先念坐场诗两句或四句,戏的内容和角色的情绪分别选用八种腔调:“七字文”,不论多少句都是每句七个字,用平韵叫“正”,用仄韵叫“反”,反七字没有过板,拍节紧凑;“三赶七”,也有反正,格式是俩三字、俩四字、俩五字、俩六字、俩七字算为一式;“五字句”,也有反正,是不论多少句都是每句五字;“大金边”,格式是俩五字、俩三字、俩四字、单七字、俩三字;“小金边”,是俩五字、单七字。“六字头”,俩三字、单七字;“三字经”,完全是三字一句;“十字句”,完全是十字一句。

皮影戏的剧目主要是八大部。历史故事四大部为:《英烈春秋》《背解红罗》《四大名山》《香莲帕》。神话故事四大部为:《白蛇传》《混元盒》《西游记》《小开山》。此外还有多部小戏。大戏可连续演出于茶社、戏场,小戏则多演于堂会。在艺术交流中,京剧也吸收了影戏的精华,如武生前辈俞菊笙排演的八本《混元盒》便是采用了影戏的故事情节。尚小云排演的《兰蕙奇冤》、程砚秋排演的《朱痕记》和《金锁记》则借鉴了影戏《十五贯》《朱痕记》《六月雪》的优长。

皮影人如何制作

制作皮影人的民间传统工艺方法,整个过程要经过制皮、描样、雕镂、着色、熨平、上油、订缀等几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其中雕镂是最重要的过程。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刻成以后,在皮影人的四肢关节等处用线订缀起来,连上铁杆,再用一皮条包围在上身的脖领处作为安装影人头的插口,在脖领前订上一根铁丝作为支撑影人的主杆,在两手端处用线各拴一根铁丝为耍杆,插上影人头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

重点要说做“皮影人”的皮子。早年间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任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很多人都把皮影叫做“驴皮影”。可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是用牛皮来制作了。一是驴皮越来越少,大部分的驴皮都用来熬“阿胶”,驴皮的综合成本提高了,再拿它来刻皮影,一来太“糟践”,二来皮影艺人们也用不起了。二是牛皮要比驴皮更透明,加之现在制作的皮影人尺寸比早年的都大了许多,牛皮要比驴皮厚,能更好地装订和表演,材料成本也比驴皮低不少。

刻皮影用的皮子,用的是刮去毛的正面皮,反面再除去肉,就只剩那薄薄的一层皮。手艺人们先把兽皮沤在水中,若干天后把兽皮钉在木头架上,用刀反复刮下皮上的毛层和肉层后晾干,雕刻艺人再用这样加工好的皮子进行皮影人雕刻。首先得把皮影图样描摹到皮子上,然后在皮子下面垫上一块蜡板,用一把直刀按照皮子上画出的图样一刀一刀地雕刻。北京的皮影讲究的是刻线,就像画工笔画那样,只不过画画是用笔画,皮影是用刀子“画”。这雕刻讲究的是刀口利落、整齐,这可是“吃功夫”的活儿。刻出的人物胡须要根根清晰透亮,刻出的衣纹要潇洒飘逸,那人物的沙装要雕刻得像真人身上穿的一样。一件皮影人,要经过几千刀的雕刻才能完成,难怪有人说,一件精品皮影人的诞生,真的要经过“千刀万剐”呢。

北京皮影戏轶闻

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解放初期,在老北京的农村,天刚一擦黑儿,三三两两劳作一天的人们就来到场院,围着一块“白窗户”抽着旱烟儿,扯着闲篇儿,等着影儿戏的开锣。小孩子们大都是往“白窗户”跟前儿挤,就是为了更清楚地看看那一个个亦真亦幻的皮影人儿,而老人们大多坐在孩子们的后面,单来听北京皮影戏的唱儿,说是来“听影儿”的,尤其是那“连台本”的戏,更是让人着魔、过瘾;再说城里,有钱的大户人家,遇到个祝寿办满月、婚丧嫁娶的,都要请个影戏班到家里来“唱影儿”。平时的百姓们,在戏园子里也能见着地道的北京影戏。

一通儿锣鼓过后,这“影戏”就算是开始了。那驴皮做成的小人儿,在灯光下被“耍人儿”的师傅摆弄得服服帖帖,一会儿是千军万马驰骋沙场,一会儿是小家碧玉闺阁刺绣;一会儿是孙悟空挥棒降妖除魔,一会儿是梁红玉擂鼓大战金山。那一段段唱腔高亢委婉,那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正是:“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要说这北京的影儿戏,还真有许多门道。先说这历史,相传,大明朝武宗正德戊辰三年,也就是1508年,在北京地界儿就有皮影戏了。那年,北京城举办了个百戏大会,这其中就有皮影戏的演出。到了清代,北京皮影戏就已经很普及了。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了宫廷。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还有不少京剧名角也参加影戏班的演出,俗称“钻筒子”。

说到“钻筒子”,这儿得解释解释。当时演皮影戏,影戏班的人不愿让观众看见后台的演员是怎么表演的,就把皮影后台全围挡起来,这围挡活像个“筒子”,可有的观众既愿意看影戏的表演,又愿意听京剧的唱,影戏班就把京剧的名角请到戏班“钻”到后台唱,皮影戏的演员在影窗上耍人儿,观众看到的是皮影戏,可听到的却是京剧唱腔,这种演出方式,对京剧演员来说,就叫“钻筒子”。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先生就钻过北京西派皮影“路家班”的“筒子”,那也是因为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爱听这一口儿,也爱看北京皮影戏。

很多京剧大家也都喜欢看皮影戏。梅兰芳老先生就非常喜欢北京皮影“路家班”演出的节目,曾多次邀请戏班到府上唱堂会。很多京剧演员都愿意从皮影的唱腔中汲取营养,反之,皮影戏的演员也从京剧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使皮影戏的唱腔更丰富、更能贴近百姓的欣赏习惯。

北京城的皮影,从造型到制作方法和其他地方的皮影都不一样。北京皮影的造型更多地借鉴了京剧戏装的造型图案,尤其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路景达为代表的北京皮影第四代“路家德顺影戏班”,从那时起,北京皮影的造型发展就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说起路景达,那可是京城有名的老艺人。也是赶上了好时候,人民政府送他去了中央美术学院学习进修,他在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心于自己钟爱的皮影戏研究,出版了《北京皮影》画册,那里面的皮影造型,个个透着京城的大气,那做工的精细劲儿,谁见了谁喜欢。

皮影不但是观看欣赏的,而且也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玩的,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

而且,耍皮影不但可以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和手脑配合能力,对培养人的手工操作能力也十分有益,对老年人活动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关节僵化大有好处。用双手耍弄影人,使影人能做出你要它表达的动作,会有一种主导感,玩起来会感到十分欣慰。在耍弄影人的同时,还可以自由配唱配道白,有益于身心健康。

(本报综合)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