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帘花叶有辉光———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墩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隔帘花叶有辉光———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墩皮影戏
【简介】 林丽 一 在日照黄墩境内,有大河滔滔西去,这是日照境内唯一西流的河水——— 黄墩河。黄墩河由楼顶山与花虎山交错处南面的涧流汇集而成。楼顶山成东西走向,花虎山呈南北之势,两山汇气而成黄墩之胜形要穴,亦成黄墩河之非凡气宇,此河向西流入莒南境内,被称为浔河。 站在浔河之畔,观河水西去,乃见“逝者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49
【正文】
林丽
一
在日照黄墩境内,有大河滔滔西去,这是日照境内唯一西流的河水——— 黄墩河。黄墩河由楼顶山与花虎山交错处南面的涧流汇集而成。楼顶山成东西走向,花虎山呈南北之势,两山汇气而成黄墩之胜形要穴,亦成黄墩河之非凡气宇,此河向西流入莒南境内,被称为浔河。
站在浔河之畔,观河水西去,乃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奔流千载,泥沙俱下,她带来历史的积淀,又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将人类文明史上的某些瞬间变得若逝若现,恍若隔世……
此来,为的是访浔河,及浔河之脉所诞育的人类精神文明。
二
此时正值人间四月,行路间只见繁花累累,目不暇接。我跟随尚戈数码摄制组,奔赴浔河的南之又南,我们正赶往黄墩中南部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 黑家沟村。我们的到来引起村里的几声犬吠。碎石砌成的院墙,路边纳着鞋垫的妇人,沉静开放的果木花,都让人觉得这里的人尚生活在宁静的桃花源中。
随着我们叩响夏召瑞老人的家门,也叩开了关于黄墩皮影戏一段鲜为人知的记忆。
夏召瑞老人,出生于1936年,是黄墩皮影戏第二代传承人。他先是跟我们讲述了黄墩皮影戏的起源。十九世纪末,莒南县涝坡乡夏家岭村皮影盛行,夏家岭村皮影戏团经常到邻近乡镇村庄表演。皮影戏里精致的人物造型,幽默风趣的曲调唱腔,深深吸引着黑家沟村人夏良滨(夏召瑞之父,第一代传承人)的心。1895年,夏良滨正式拜师于夏家岭皮影戏团,将这种特殊的表演艺术传袭到黑家沟村。到夏召瑞这一代,皮影戏表演已在父亲的多年经营下有所积淀。夏召瑞幼年便跟随父亲学习皮影戏,后来在他带动下,黑家沟村正式组织了皮影戏团,由夏召瑞传授技艺,这成为了黄墩皮影戏的最早雏形。
每逢春节期间,他们就组队外出,到发来邀请的村庄送戏,皮影表演一般需要六个人,一人敲击锣、大钵、小钵、小锣等家什,一人拉京胡(或二胡),两人演唱,两人操作皮影。两人操纵时,正手在左,副手在右,也称为拿影和贴影。有时也会根据剧情需要,出现一人操纵或者多人操纵的情形。皮影剧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操作技巧,但演唱与操纵者任务较重,且技艺水平要求高,他们必须不断从生活中汲取经验,从剧情中提高对所塑造角色的把握力,从而使角色更具人格性、丰满性,更加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皮影操纵讲究手法和身法,要让影人表达人物情感,推进故事情节,赋予影人生命灵魂,操纵技巧尤为重要。操纵者需通过身型的调整来使影人的动作更加到位,以精细取胜,以灵巧感人。黄墩皮影艺人以谚语形式总结了各种角色活动的纲目,例如武生:“举止如山重,开打似叶飘,挺立若玉树,走路像风摇。”而演唱也较为复杂,皮影戏演唱分大嗓、中嗓、小嗓和假唱(即由男子演唱女声)。这时,在一旁的夏培明(夏召瑞之子,第三代传承人)为我们唱了几句女声,果然腔调明亮。他进一步介绍说黄墩皮影通常使用京腔,即西皮、二簧唱法。西皮唱腔给人以婉转流畅,行云流水之感。二黄由于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和力度,总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演唱又分为男腔与女腔,由两名男子分唱,因为女腔高亢,故要用假嗓来唱,黄墩皮影“影人配假嗓”的表现形式极具乡土特色;板式一般使用原板、导板与流水,曲牌使用“小开门”;为了增加喜剧效果,迎合当地群众味,黄墩皮影戏吸收了大量当地语言和民间文化元素,将皮影戏的故事内容语化,对白幽默风趣,使得皮影戏节奏明快,表演起来通俗易懂,因此形成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皮影戏。他们的皮影戏故事情节曲折丰富,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时而加以评语、诗词过渡,体现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黄墩皮影戏主要有《东游记》与《西游记》两大类,分别叙述的是八仙过海和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夏召瑞这一辈上,皮影戏还都没有文本,完全是传心授。
黄墩皮影戏团一直将演出延续到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后,演出队解散。但皮影戏艺人仍旧会在农闲时节拿出皮影,自娱自乐。现在还能表演黄墩皮影戏的有六人。当天晚上,他们专门为我们表演了一段《西游记》中的《蝎子洞》,夏召瑞老人操作皮影,夏培明做副手,马先良老人唱男腔,马得森唱女腔,夏召选操作乐器和拉京胡,夏良爱拉二胡。他们配合默契,表演淳朴自然,俨然已经身处三十年前走街串巷的皮影表演间。
三
皮影戏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通过后背光照射在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的戏剧形式。它最早起源于中国2000多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据《海阳竹枝词》记载:“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讲述的就是皮影戏的起源。这首诗的意思是,汉武帝非常思念死去的李夫人,为了排解皇帝的相思之苦,太监想了一个办法,请人假扮李夫人在皇帝的窗前走动。后来,这种利用影子的方法,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演变成了最早期的皮影戏。皮影戏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皮影戏在我国流传的地域很广,除西藏、新疆以外各地都有,而各地皮影戏风格不同,自成一格。但在人物的造型和表演技巧方面,都极为精湛。剧目的题材从中国的古代巫术、神话、宗教、帝王、公案、战争,以及才子佳人、市井生活无所不包。但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影视艺术流入我国,皮影戏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皮影以皮革为材料制成,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在后背光的照耀下,皮影人物及道具投影到幕布上的影子才显得尤其瑰丽和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皮影具有“隔”的美学效果,宋人陈简斋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隔着一块方正的白布,皮影人物与道具除了发挥形美的特长外,更兼具了神韵。皮影戏不仅可以将飞禽走兽、大炮、坦克等等得以逼真地表现,也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云雨闪电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影人可以千变万化,钻天入地,腾云驾雾,这种广泛多样的表现手法赋予了皮影戏更多的神采和活力。
四
黄墩皮影的制作刀工精致、造型粗犷逼真、色泽古拙,具有鲁派皮影的显著特色。
一般选用熟好的驴皮制作皮影,这种皮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白中透明。制作时将皮刮干净,晾至净亮透明时即可。先把模型图样用铅笔印到选好的驴皮上,用顺刀、逆刀、明刀、暗刀、笔刀等刀法镂空雕刻。人物形象一般分四段(头、上身、腰、下身)刻制;动物形象则分一、二、三段不等。刻出形象后,用线将其缝制在一起,最后将鸡毛管和竹签相插,用线把鸡毛管缝在皮影上,一个完整的皮影角色就成形了。刻制过程可以用这样一个顺溜加以概括:“先刻头帽后刻脸,眉眼刻完再刻鼻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这是民间对皮影刻制的阐述。为了让皮影形象更加生动逼真,要用透明水色进行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
黄墩皮影讲究外形构造和脸谱程式,基本要求是“忠良者雕以正貌,奸邪者雕以丑形”,如孙悟空用阳刻空脸且七分脸型,用以表现其正面角色;对妖魔鬼怪,多采用阴刻实脸,以利于勾勒面部各种形态和色彩;有时也采用实空相结合的脸型。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完成服装、化妆、道具等环节。发型、头饰、巾帽、服装和身体,都是按剧情需要和人物身份来设计和灵活搭配的。因此,在夏召瑞老人的道具箱中,影人头有一百多个,而身子只有五六十套。这样就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搭配出不同的人物造型。
由于影人和场景均为平面设计,没有层次,没有深度,花纹的间隙又都是雕镂透空的,影人和景物不能重叠,这是皮影艺术先天带来的局限性。可是,夏召瑞等黄墩皮影艺人根据其不利的特点,扬长避短,利用幕内操作的有利条件,总结了各种人物的操作要领和动作要领,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可以随心所欲地表演任何人物、动物的生活故事,使表演做到了以精取胜,以细感人。
五
夏培明在接受采访时说:“前几年,由于黄墩皮影戏艺人年龄偏大,有的相继谢世,很多年没有演出了。这使皮影戏的唱腔、传剧目、雕制方法等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07年,黄墩皮影戏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拨专款来扶持,所以这几年,我们将皮影戏表演又拾起来了,并且将经典剧目记载成了剧本。现在,我总不时抽出时间来跟父亲学习。我们不能放弃,这样这门艺术才能传承下去。”
黄墩皮影戏在经历了百余年历史后,兼学习、融入外来皮影戏的长处外,也结合本土的特点,以女声男唱、不改乡音等特点焕发了独具韵味的本土艺术特色。唱腔明亮、尖锐,方言土语富有喜剧效果。多少年来,黄墩皮影艺术在满足当地人们娱乐的需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文化知识等方面,一直起着积极作用。皮影艺术的兴盛时期虽已过去,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作为兼具文艺与民间、视觉与听觉、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艺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深入探究的必要。这种探究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追述和理解,也为当代和以后的艺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在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皮影在方寸之间俗与雅、美与丑、古与今的交融将有着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我们期待着它不断得以创新和发展。
六
深夜,我们即将离开静谧苍穹下这座安静的小村庄。似乎,皮影戏的唱腔还会延续到当晚的梦境中去。而这即将过去的一天,仿佛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旅程,让人感悟到隐藏在民间艺术作品背后深沉的文化背景和民间文化底蕴,也不由让人生出一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默然情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