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桂林班”上演皮影戏《常回家看看》老艺术演新题材,能否闯出一片天

“桂林班”上演皮影戏《常回家看看》老艺术演新题材,能否闯出一片天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桂林班”上演皮影戏《常回家看看》老艺术演新题材,能否闯出一片天

【作者】 张骏

【简介】 “桂林班”正在排演现代剧。 本报记者张骏 星期天一早,徐顺林和他的皮影戏班就来到桂林路上的康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午彩排,下午演出,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活动。作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还能演出连台本戏的皮影戏班,桂林班最近开始探索现代题材,希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吸引来更多年轻人。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440

【正文】

“桂林班”正在排演现代剧。

本报记者张骏

星期天一早,徐顺林和他的皮影戏班就来到桂林路上的康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午彩排,下午演出,是他们雷打不动的活动。作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唯一一个还能演出连台本戏的皮影戏班,桂林班最近开始探索现代题材,希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吸引来更多年轻人。

一声舒缓的笛音,伴着二胡等江南丝竹的合奏,他们的排演开始了。灯影下,白幕前,剪影中活动着的人物不是王侯将相,也不是动物逗趣,而是线条简洁的两个现代人物,一对满头银发的老年夫妻。“今朝一爿天倒好来,今朝女儿、女婿要回来看看伲,我们老夫妻‘买?烧’忙了老半天,一桌丰盛佳肴总算烧好了。”老夫妻俩等着盼着女儿女婿到来,随着剧情发展,小两口来到家中,一家两代人同时为小孩的教育问题伤起了脑筋。原来外孙小宾是个“三好”学生——吃好、穿好、玩好,学习却马马虎虎,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与同学交头接耳,考试经常亮红灯,这让家长头痛万分。老两口就聊起了往事,讲如何培养子女,让他们从小在苦的地方体验生活,锻炼他们的意志。

这出皮影戏叫做《常回家看看》,是桂林皮影戏班最近新创的剧目。班主徐顺林说,皮影戏也可以推陈出新,创作的初衷是想探讨一些现实问题,用大家感同身受的话题来贴近观众,吸引更多人喜爱皮影戏。

“相比长篇连台戏,这出新戏只能算一出小品。”徐顺林坦言,新戏演出后反响一般。“老戏迷们喜欢传统剧目,小孩子却不爱看这类沉闷的文戏。”尤其,上海皮影戏的方言唱腔表演,许多年轻人听不大懂。

传统艺术面临的困境,如观众群体小、几乎没有演出市场、技艺传承后继无人等,在皮影戏班中表现得十分突出。今年77岁的班主徐顺林是上海皮影戏创始人毛耕渔的第四代弟子。2006年,经街道委托,由团长孙顺林牵头,重建戏班,后来慢慢吸收了几个“新人”,现在全团13个人,徐顺林已将前台表演交给两个“新人”,不过这俩“新人”也都已经60多岁了。孙顺林说,“现在还能把皮影戏演起来,唱、念、白、做俱全的班子已经绝无仅有了,很多地方都只是挂在墙上展示,或表演一两个小片段。”

徐顺林有时也很犯愁,“如此下去,也只能自生自灭了”。好在有一帮老戏迷,一直默默支持他们。之前他们在社区文化中心演长篇剧目 《薛仁贵东征》,每周日下午演两个小时,一直演了近两年。有的观众从宝山、奉贤赶来,几乎没落下一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皮影戏,康健街道在杜鹃园小学、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小等专门成立了 “桂林班皮影艺术”研究课题组。徐顺林还整理出了《朝天子》、《吊金钩》、《基本调》、《哭调》、《三番调》、《小更衣》等皮影戏六大基本曲谱。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