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指间的舞蹈企盼春天――浅谈天水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指间的舞蹈企盼春天――浅谈天水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指间的舞蹈企盼春天――浅谈天水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

【简介】 【制作与表演】 据考证,天水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唱词和唱腔主要以大西北的秦腔为主。 天水皮影的造型俊俏大方,外形轮廓挺拔,镌刻精细流畅。制作时多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因其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待牛皮煮熟刮净、晾至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33

【正文】

【制作与表演】

据考证,天水皮影戏形成于秦时期,盛行于明,繁荣于清中叶,鼎盛于清末民国初年,唱词和唱腔主要以大西北的秦腔为主。

天水皮影的造型俊俏大方,外形轮廓挺拔,镌刻精细流畅。制作时多选用年轻、毛色黑的公牛皮,因其厚薄适中,质坚而柔韧,青中透明。待牛皮煮熟刮净、晾至净亮透明后即可制作。制作时先将样稿轻画在牛皮上,后用各种型号的刀具或刻或凿。再用透明水色着色,颜色一般不调和,故而看上去整体效果纯正绚丽、对比强烈。刻凿、着色完毕后“出水”即熨平,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出水后再晾干,装订组合即可上台表演。

艺人们将皮影的制作过程归纳为顺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有些地方也用硬纸片制作皮影,但那种皮影挑动不太灵活,且不易保存。早期的皮影材料,偶尔也用驴皮、羊皮,但质量都没有牛皮的坚韧、耐用。

皮影戏的表演一般是在晚上,也有白天进行的,但其效果远不如晚上逼真。台子的搭建相对较简单,通常用木头或钢管固定成“井”字形,上面铺上木板,顶部盖上棚布,台前绑上一片不到3平方米的白布或纱布,用灯光照射皮影人物剪影就可表演故事、戏剧了。

只有6平方米大小的后台,一般只需二三个演员操纵皮影,其他几名演员除各自手里的乐器外,还要照顾到一边放着的锣或镲,时而还要在乐器的配合下,和着挑动皮影的艺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装扮成生旦净丑的腔调唱起秦腔。

天水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武侠公案、爱情故事、神话寓言等等。唱词唱腔主要以传统剧目秦腔戏文(折子戏)为主,也有单本戏和连本戏等剧目。有的班子在刚开场时,还采用民间曲子、秧歌中“极兴”的腔调,有时还带有搞笑、娱乐的情节。

天水皮影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盛行,大凡庙会和节庆期间,在南乡和城郊区域一带,各村都要请最好的皮影戏班来唱几天,一来图个热闹喜气,二来展示村子的经济实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经济还不太富裕,逢年过节、庙会,能请得起大秦腔班子的乡镇不多,而皮影戏以它栩栩如生的表现手法和经济实惠的演出酬劳,赢得了农村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每年春节、端午、中秋等,皮影戏便在这里成了重头戏。每到夜幕降临,全村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此时,男女老少都提着凳子早早占好位置,只等皮影戏开演的锣鼓声。正所谓“你村唱罢转我村,一村唱完走邻村”,皮影班子往往是忙个不亦乐乎,如若哪个村的会长宴请动作稍微迟缓一点,戏班子来村时间紧,错过好日子,这个村也就只能等来年早早下帖了。

天水历史上曾孕育和繁衍过许多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作为天水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皮影戏既是天水秦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天水民间边缘艺术的一种存在模式,更是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再现。

皮影戏的表演是一种双重的艺术,一方面它需要表演者有娴熟的动作技术和灵活自如的形体分解,按照剧情发展和乐器节奏,恰如其分地达到表演目的。另一方面,表演者需要有深厚的秦腔功底,通常皮影戏的表演好不好,主要看挑皮影者的表演动作到不到位,秦腔调子响不响,能不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到皮影艺术带来的乐趣和享受。

我国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是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的。但当经济发展大于一切时,注定要使非物质的、没有使用价值的艺术进入困境。目前,天水皮影戏的现状很不乐观。

导致其日渐衰弱和濒临失传的原因很多,就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来说,一是真正掌握传统(土办法)皮影制作的老艺人没有几个,这门精深的制作技艺眼看就要失传;二是喜爱和从事皮影戏艺术的传人也越来越少。会演皮影戏的艺人因受演出时令等影响,经济收入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于是争先恐后远赴他乡而疏于技艺。而对于喜爱皮影戏的年青人来说,皮影一直被社会看做“末流”艺术,很少登上大雅之堂受到尊重,为了生存和就业,也只好另谋他业。

限制着天水皮影艺术发展的第三个原因,还与皮影戏的唱词、剧目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有关。传统唱腔在保持传统艺术不被影响的前提下,急需寻求表演形式上的较大突破,比如对剧目的换代更新和唱词的编写。一场大约两三个小时的戏剧演出,人物对白不能被观众普遍看懂、理解,也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为了照顾观众,演出时最好在下方打上字幕,这样效果也许会稍好一点。

与此同时,丰富的社会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日渐降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无疑,传统的天水皮影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这也是它适应快节奏社会最大的障碍。皮影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色彩造型倾倒了无数的艺术家,但它复杂的制作过程却存在极高的难度。一个皮影道具的制作要经过数十道工序,这些复杂的工艺足以花去一个手工艺人数星期的时间,还不包括制作期间,因一个微小失误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成品的保存也是一个难题,长时间的日晒会使颜料褪色,温度的湿热变化也会造成皮影的变形。这对强调批量生产的工业化社会来说,无疑都是致命的弱点。

【现状与发展】

【弘扬与传承】

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势必与一个民族的崛起、兴盛与发展演绎息息相关,与一个民族的悲痛、忧伤、衰落紧密相连。天水儿女同为炎皇子孙、华夏骄裔,有能力也有义务,去继承和发扬祖辈留给天水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天水皮影戏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艺术模式,急切需要大家去整理、挖掘和继承,也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保护和弘扬。

近二十年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种昔日在天水“一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艺术,正在悄悄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为一块难以触摸的伤痛。和其他许多处于消亡边缘的民间艺术一样,皮影戏在当今的喧嚣热闹中,也深感寂寞孤独,让那些想保护民间艺术的人,也因有心无力陷入两难。

就我国皮影戏的总体现状来看,除少部分被政府重视起来得到了一定保护,多数处于刚刚意识到、准备启动和尚未启动实施保护的阶段,没有年轻人来传承,缺乏资金用于剧目创新和对外演出,是制约皮影戏制作精品剧作的主要因素。而已经保护得相对完善的皮影戏,又走在盲目求新求异,求名图大,缺乏科学规划的发展路子上。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些地方为获奖和参加活动组织排演的节目,往往很少考虑观众的需要和市场的需要,严重脱离普通观众的欣赏水平,这种缺乏科学指导观的保护和发展,反而加速了皮影戏的萧条和消亡,既劳民伤财,又使人们对皮影戏的发展和复兴产生怀疑。

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皮影戏声名远播却生存困难,因而它并不如我们所看到听到的那样红红火火。它和所有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外热内冷的尴尬之境,如何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皮影戏能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娱乐场所的繁荣和高科技产品的逐步普及,使人们对皮影艺术的喜爱逐年减少,绝大部分观众由传统的喜爱秦腔、皮影戏等转到看电视、听流行音乐、上歌舞厅、欣赏美国大片、观看韩国悲喜剧上。除了很少一部分中老年人还对皮影戏的表演有着怀旧和情感外,这种曾经带给人们喜悦与欢腾的民间艺术,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和魅力,正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其生存和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受到限制,甚至还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拯救天水皮影艺术,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相关人士和爱心观众的忧虑与担心。天水皮影戏,这种古老的民俗文化在经历风雨的洗礼和时光的打磨以后,是否还能够经得起岁月的侵蚀和时间的考验,是否还能唤起人们的良知和关爱?

近年来,我省许多地方把类似于皮影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通过申报加入“人类非物质形式文化遗产”的行列来予以保护,但是这种民间艺术如果没有人来真正热爱,没有观众群来关注和青睐,就算是取得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权,然而光靠国家的资金补足,这种民间艺术的生存还是空中楼阁,空罐子一个。

因为它需要的是有人从根本上去传承、发扬、延续,并不像那些物质性的遗产一样,是可以用金钱和陈列馆、博物馆等手段来修复和保护的,这才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最基本、也最令人头疼的实质性问题。

如今,天水每到庙会和节庆,虽然各种文艺表演吸引着了大批热心观众,但皮影戏的表演还是以它饱满的激情,妙趣横生的表现手法博得了人们的掌声和认可,也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喜庆和满足。希望天水皮影戏能够永远地扎根在“羲皇故里”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经久不衰,成为天水人心中一份永不失灭的希望。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