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一-皮影戏在宁夏
【类型】报纸
【篇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一-皮影戏在宁夏
【简介】◎马伟文/图 ●项目名称:皮影戏 ●分类: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贺兰 盐池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比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文化还要广泛。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58
【正文】
◎马伟文/图 ●项目名称:皮影戏 ●分类: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贺兰 盐池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又称口头或无形遗产,比我们通常说的传统文化还要广泛。它包括各种类型的民族传统和民间知识,各种语言,口头文学,风俗习惯,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手工艺、传统医学、建筑术以及其他艺术。 进入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因此,我国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走近这些传承着古人智慧的艺术,我们会发现,它们曾在我们的记忆里那么鲜活地存在过,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我们期待着它们再次焕发出古老而又年轻的生机。 2006年6月,我区有花儿、回族民间乐器及回族服饰3个项目入选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紧跟着,我区又提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共计33个。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刊发“宁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 皮影戏,诞于西汉,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盛于清代的河北。它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在幕后操纵影人,并伴以音乐和歌唱,俗称影子戏。在电视电影出现之前,观看皮影戏曾是中国民间重要的娱乐方式。 旧时代的宁夏,演皮影戏比较有名的有赵满瑞、赵文续父子;张达、张凤鸣父子;张小存、张进绪父子和苏文信、程少香夫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艺人多数已逝去,大多没有带出徒弟,只有张小存的儿子张进绪因从小酷爱皮影艺术,耳濡目染,如今是宁夏唯一能够独立表演皮影戏的艺人。4月23日,记者来到贺兰县金贵镇雄英村张进绪的家中,听他讲述了关于皮影戏的过去和现在。 张小存和他的皮影 张进绪回忆说:父亲名叫张维秀(音),小名叫小存,随着皮影戏班影响的逐渐扩大,他的大名逐渐被遗忘,渐渐被人称为张小存。 那时,张小存的皮影戏班大约有五六个人,从入冬到开春是最忙的,春节前后达到高潮;麦收后,张小存又会带着皮影戏班穿梭在银川城乡及盐池、中卫一带演出。除了唱秦腔,还有“肘猴子”,即木偶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让皮影表演更好看。现在木偶表演已经失传了。那时,演一晚秦腔的报酬是19元,“肘猴子”一晚上给12元,收入相当可观。 据说,张小存时的皮影戏班,除了演出《封神演义》、《蛇蝎洞》、《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传统剧外,在解放后还对剧目做出过创新,演出过新戏《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赤叶河》等。 张进绪很小的时候就自己玩皮影人,加上父亲的指点,慢慢就能唱能演了。现在,皮影表演已经成了张进绪老人生活的一部分。 张小存的皮影戏班从1935年演至上世纪60年代初,其间在贺兰、银川、平罗、永宁等地演出时,受到百姓的热情欢迎。文革前后,皮影表演停止了。1975年,张小存因病去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断了十几年的皮影戏表演又开始出现于宁夏贺兰、盐池城乡、山区等地。张进绪和他的皮影戏班搭档又开始忙活起来。他说,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演近200场。但随着电视的逐渐普及,人们对皮影的兴趣逐渐变淡。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张进绪从1978年到1981年演了3年后,开始务农。其间只断断续续在有庙会时去表演过皮影戏。 张进绪说:宁夏的皮影戏唱腔以秦腔和道情为主。他爷爷那一代,就开始皮影戏的表演了。到了父亲张小存时,可以一手操纵4个皮影人,一边表演,一边演唱。这一手绝活,至今让很多老宁夏人仍难以忘记。“我现在演文戏两个手能抓两个人,武戏两个手能抓4个皮影人,也能边唱边耍。”张进绪说。“再不带出来徒弟,这个手艺就要失传了。”张进绪反复说到这句话。他已认识到了皮影戏面临失传的严酷性。 其实,张进绪的3个儿子跟随他学习皮影戏已一年多了。儿子们学习的情况怎么样呢?张进绪摇摇头说:“儿子还不行。平时挑着皮影人演是没问题,但耍前台事情很多,要能耍,还要能唱,能听懂乐器,演出时还是不行。儿子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唱功还不行,耳音灌的不够,有时跟不上节奏。”他的3个儿子中,学得最好的是三儿子,他上过大学,有自己的工作,他对皮影戏最感兴趣,也有悟性。“我想让儿子专门钻研这个行当,但孩子还要吃饭呢,学这个不能养家糊口呀。” 张进绪说:“我小时候是边玩边学。虽然我不识字,但记忆力强。过去我父亲唱的很多戏,该谁上场,是什么唱词,一共有几场,我看过一遍就能记住。”他说:学习皮影戏,除了要有耐心,还要有悟性。 制作手艺渐渐失传 皮影戏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张进绪着实忙活了一阵子。在文化部门的组织下,去年5月,张进绪的皮影戏在银川玉皇阁演了近一个月,那盛况至今让他难忘;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张进绪带领儿子为贺兰县的群众从大年初五演到农历十五。 随着皮影戏演出场次的增多,百姓对它的兴趣应该是越来越浓了吧? 张进绪失望地说:“还是不行。现在的人对皮影戏还是没兴趣,尤其是年轻人。来看皮影的人多数都是老年人。”他说:“由于社会环境、条件制约,皮影戏对人们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年轻人对它不太热心。”他的话语中透出深深的无奈与遗憾。尽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大力扶持,但皮影戏在观众中受冷落的状况依然没有彻底改变。 在张进绪家的一间正屋里,记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块演皮影戏用的白布,叫“亮子”。窗前的两只木箱中,锁着的是他演皮影戏的“宝贝”——皮影人物和道具。 这些皮影人不超过一尺高,戏文中的“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镂刻精细,造型栩栩如生。尽管已历时百年,但色泽依然鲜艳如新。 这两只木箱中的皮影人是张进绪的父亲保存下来的。它们被张进绪仔细地分别包在十多个大小不一的牛皮纸封里,据说共有一百来个皮影人。 张进绪告诉记者,西北地区的皮影人都是牛皮做的。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很繁琐,在牛皮上雕刻的手法与剪纸相同,线线相连且不能中断,学起来十分困难。“我父亲当年跟人学习了雕刻皮影人的手艺,他从巴音那边也买回了大量皮影人。”遗憾的是,张小存留下来的皮影人80%都在“文革”中被烧了,现在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 张进绪老人家里的另一只木箱中,装满了板鼓、勾锣、铙钹、战鼓、手锣……这几乎是全套的皮影戏班所用的道具,唱大戏时用的也是这一套道具。这些道具,有些是张小存留下来的,有些是张进绪于上世纪80年代陆续买下来的。 剧目、形式有待于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几十年来,张进绪演出的剧目一直是老艺人传下来的那十来本戏,如《孙膑下山》、《蛇蝎洞》、《黄草坡吊孝》等,这也一直是他的保留曲目。张进绪说,这些都是老艺人口耳相传下来的,从没有进行过创新。苦于文化的限制,创新对于张进绪来说,确实是个难题。 另外,张进绪的父亲张小存时代表演皮影时穿插的吸引孩子和年轻人的木偶表演,以逗乐为主的孙悟空系列的表演也渐渐失传。这使皮影表演只剩下了秦腔、道情,只能吸引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演出气氛也不如从前那么热闹。 从张进绪老人脸上,我们既能看到皮影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的欣喜,也能看到他因观众“不感冒”而感到的无奈和落寞。看来,怎么在皮影戏表演中融入现代元素至关重要。怎么让皮影戏这一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在保护的同时,还要想些切实可行的办法。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