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插话,请皮影戏班子……株洲那些渐行渐远的节庆习俗
【类型】报纸
【篇名】唱插话,请皮影戏班子……株洲那些渐行渐远的节庆习俗
【简介】 ▲2月3日,陶瓷画家王立新在写新年开笔福字 见习记者 熊威 摄 猜灯谜,逛花灯,放鞭炮,挂灯笼,舞龙狮……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到如今,有的传承下来,为春节增添不少喜庆欢闹;有的则逐渐沉埋在历时长河中……在株洲,有哪些逐渐淡化、即将消失的传统节日习俗?近日,记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96
【正文】
▲2月3日,陶瓷画家王立新在写新年开笔福字
见习记者 熊威 摄
猜灯谜,逛花灯,放鞭炮,挂灯笼,舞龙狮……几千年来,中国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到如今,有的传承下来,为春节增添不少喜庆欢闹;有的则逐渐沉埋在历时长河中……在株洲,有哪些逐渐淡化、即将消失的传统节日习俗?近日,记者赶赴醴陵、攸县等地,了解当地各种习俗,并将其记录下来。
1
攸县“唱插话”:
以前几百个人一起唱
现在只有一些老人在唱了
没有乐器伴奏,没有动作表演,仅靠当地口音传唱、对答,这便是攸县巨田村流传300多年的原生态音乐“唱插话”,每年固定在正月十二日开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一共要唱四天四夜。据当地老人介绍,清初时,攸县洣水河上游巨建村的张氏家族,移民到巨田村,并把“唱插话”这一文化风俗继承下来。
■旧俗
唱村中一年来的事情 连唱四天四夜
今年61岁的当地村民张良春是“唱插话”的好手,他说,“唱插话”是当地元宵节“接船”习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接船”在当地,也有个老少皆知的传说。
相传,300多年前,当地有个在朝中做大官的老爷,人称“三郎老爷”,他出门不爱骑马坐车,只爱乘船,外出巡视办事,有水路的地方他才去。因他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所以在他去世后,当地人为缅怀他,便自发在每年元宵节前,举行“接船”仪式。当然,当地老百姓所接的“船”,并非真船,而是用竹篾、彩纸制作的“笪船”。“接船”期间,要举行“唱插话”活动,向“三郎老爷”汇报前一年村里发生的事件,及告知今年即将要做的事情,祈求吉祥、平安、顺利。
■近况
只有一个村还在开展 参与的也都是老人
4日,在攸县巨田村张氏祠堂,记者看到了这一独特习俗,祠堂一面墙上挂着“笪船”,上面画着一条彩船,当地老人说,彩船上画有24个人,代表24个张氏家族子弟进京赶考。“笪船”前,放有几张方桌,桌下用砖头围成一圈,里面烧有炭火,桌子两旁的长凳上,围坐着十余名老人家,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有80多岁。“因为要陪着‘三郎老爷’说话,‘唱插话’的桌子旁不能没有人。”张良春说,因此,正月十二日至十五日,从早晨9点开始,直至晚上12时,日夜都有人守在此“唱插话”。
张良春说,“唱插话”其实就是以即兴赛诗的形式开场,展示自己的文才与口才,唐诗宋词、词曲诗歌都可以,其唱词为七字或五字一句,四句一段落;以攸县方言押韵、演唱。
当地村民还介绍,以前元宵节时,附近十几个乡都有“接船”、“唱插话”活动,但后来逐渐消失了。巨田村的“唱插话”活动,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结束了,但改革开放后,他们又将这一习俗传承了起来。
“以前,一听到举办‘唱插话’活动了,附近的人都会赶来,祠堂里好几百个人一同唱。”张良春说,如今,年轻的人都不会唱,仅剩下一些老人在唱了。
2
醴陵“开笔仪式”:
行业祈福盛事
逐渐演变成风雅的新年聚会
醴陵是陶瓷之都,沩山,是醴陵的一个小村落,却承载着醴陵陶瓷业厚重的历史,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醴陵陶瓷业便是在此发展起来的。醴陵著名的当地陶瓷画家王立新说,当年繁华时,这条长不过十里的山沟,有瓷厂300多家,瓷厂、店铺一字排开,昼夜点灯,很是壮观,有着“小南京”的美誉。
■旧俗
正月初二 写“福”字祈求新年如意
因陶瓷产业的发展,当时也产生不少专门为陶瓷作画的画家,春节期间,画家们都会在瓷厂举行开笔仪式,以祈求新年吉祥如意,瓷厂生意兴隆,这就是醴陵独有的“画家开笔”的新年习俗。
晚清时期,王立新的曾祖父辈,在沩山创立了“王大德生”瓷号,与当时的陈、李、张姓瓷号,并列为当地四大瓷号。王立新回忆道,“为了抢彩头,当地陶瓷业比其他行业都开得早,初二那天就开市了,而画家的开笔仪式,也在这一天举行。”王立新说,往往在初二清晨5时半,从事陶瓷业的人就起床焚香、烧纸钱、放鞭炮,然后瓷号老板、画家、工人都聚到瓷厂来,参加开笔仪式,“最多的时候,有一两百人来参加。”
在开笔仪式上,画家的开笔之作,便是在神龛前的红纸上写一个“福”字,并赠送给在场的人,“那时能收到画家的开笔‘福’字,可是一年之中最珍贵的礼物了。”王立新表示,除了画家写“福”字,在场的工人们,也都会互相之间写“福”字赠送,仪式最后,画家还会邀请同门的师兄弟共同作画。
■近况
保留了基本形式 但已经随意多了
然而,建国后,随着陶瓷业的外移,沩山当年的繁华变成了过眼云烟。但醴陵的陶瓷业却发展起来了。如今,醴陵有10万陶瓷从业人员,专门为陶瓷作画的画家,亦有400余人,“画家开笔”这个习俗,则一直被陶瓷画家们流传下来,只是现在,仪式不再像当年那么拘泥于时间、地点,但一定要在元宵节前举行,不然便没有意义了。
3日,在王立新的友人家中,画家、京剧家、书法家各色人等齐聚一堂,举行一场雅趣横生的开笔仪式。来者带着书画作品赠送给主人,并互赠祝福,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王立新的开笔之作——在神龛前书写的近一米长的“福”字,因字体饱满,宽大,布满整张红纸,被在场的一位友人喻为“福满堂”。最后,大家合作创作一幅书画作品,仪式才在祝福声中结束。
王立新表示,现在的开笔仪式,更像是画家好友之间新年互相祝福的聚会了,但写“福”字、合作作画等习俗,仍被保留下来。
3
皮影戏:
曾经一年唱五六百场
如今只剩下一声叹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皮影戏活跃在醴陵各乡间村落,逢年过节,家中有红白喜事、做寿、挖井、新房建成,甚至是久病痊愈,村民都会请皮影戏班子去家中唱上一出。请的人多了,学唱戏的人也多了。
■辉煌
90年代以前 一年到头都没有淡季
1978年,醴陵官庄乡打锣出身的程金祥,前往新阳乡,拜当地的皮影戏艺人李墩庆为师,学习皮影戏,“那时皮影戏可吃香了,我就想多学门手艺来养家糊口。”程金祥的老婆也在旁搭话,“也正是因为他有手艺,我才跟了他的。”
但皮影戏非常难学,程金祥说,其他行业学3年便可出师,但皮影戏不能,即使到老了,现在60多岁,还得学,“因为旧的不学会丢掉,新的也要改进才行。”
当年,为了将老师一天教的东西及时消化掉,程金祥白天学完,晚上都不敢睡觉,躺在床上仍在回忆着白天学到的东西,“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但要到自己的肚子里,才是自己的。”而他手抄的剧本,也有几百本,薄作业本、小笔记本,都被填得满满当当,垒在一起,都有半米高了。程金祥说,要问他那时到底学了多少,请他去唱戏就知道了,“如果请我去唱戏,我可以一年365天,天天不重样唱给你听。”
学成归来后,程金祥和当地几个学艺之人,组成了一个皮影戏班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程金祥带着班子,在醴陵、浏阳、长沙等地的村庄间活动,每次4个人,搭个白棚子,2人操作,1人打鼓,1人吹唢呐,这戏就演起来了。
程金祥说,最开始,唱一场戏要8元钱,后来逐渐升为12元、18元、20多元一场。上世纪90年代,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年要唱五六百场,两个半小时一场,一天都要赶三四个场子,尤其是在沩山唱戏的时候,来看的人上千。”他回忆,90年代以前,皮影戏一年到头都没有淡季,“即使是除夕,上午还要唱完戏,才能回来吃团圆饭,往往每年初二、初三就要出门唱戏,元宵节的时候,更是从早忙到晚。”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