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宣城一农民年轻时爱上皮影戏,如今建博物馆、组表演团如“影”随形二十年

宣城一农民年轻时爱上皮影戏,如今建博物馆、组表演团如“影”随形二十年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宣城一农民年轻时爱上皮影戏,如今建博物馆、组表演团如“影”随形二十年

【简介】 博物馆收藏万件皮影 记者昨天来到水东镇街道,沿街住户给记者指路说,皖南皮影博物馆“在老街里面。”在一间古民居内,记者终于找到了皖南皮影博物馆,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皮影,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清代早期制作的。“那是我们家传下来的,有几百年了。”何泽华说,博物馆内现保存有1万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50

【正文】

博物馆收藏万件皮影

记者昨天来到水东镇街道,沿街住户给记者指路说,皖南皮影博物馆“在老街里面。”在一间古民居内,记者终于找到了皖南皮影博物馆,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皮影,其中,年代最早的是清代早期制作的。“那是我们家传下来的,有几百年了。”何泽华说,博物馆内现保存有1万多件皮影物品,大部分是他收集来的,也有一些是他自己制作的。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拿着他钟爱的皮影时,总会显出别样的细心和温情。

2010年1月2日,皖南皮影博物馆开馆。房子是何泽华花40万元买的,上下两层展示区有200多平方米,一楼有一个小型表演棚以及他亲手制作的展示皮影工艺的陶人沙盘。何泽华告诉记者,如果有条件的话,他希望在宣城市区建一个更大的博物馆,方便更多人来参观。

多年积蓄用来买皮影

十几岁时,何泽华喜欢跟在爷爷后面看制作皮影。“我爷爷是私塾先生,对皮影很感兴趣,也很有天赋。”何泽华告诉记者,那时他就学会了制作皮影,但为生活所迫,18岁时外出打工谋生。几年后,何泽华发现自己还是放不下对皮影的喜爱,决定回到老家继续制作皮影,他也成为家中这门手艺的惟一传人。

何泽华渐渐意识到,因为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皮影戏正在逐渐消失。那时起,何泽华并不仅仅只是制作皮影和表演,而是有意识地收集一些老的皮影作品和戏本。“那时候家里只有7万元存款,其中5万都被我拿去买皮影了。”何泽华说,几千元买回来的东西,他却瞒着妻子说只要几百元。这些年,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花了多少钱购买皮影。慢慢地,何泽华开始思考怎样将收藏的皮影展示给别人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皮影戏,并最终建立了皖南皮影博物馆。

希望艺术能得以传承

近年来,何泽华组建了一个皖南皮影戏表演团,经常受邀到各地表演,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慕名来到水东镇,向他了解皖南皮影戏的发展史。如今,皖南皮影戏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何泽华也是非遗传承人。“现在唱皮影戏的人最年轻也都有70岁了,又没有年轻人或者专业的人来学习,也许再过五年我们就看不到皮影戏了。”何泽华告诉记者,他主要是制作皮影,表演还需要几个人一起配合。

昨天在皖南皮影博物馆外,记者看到了一些旧砖石。“这是我买回来的一些古民居的物件,还有一些有雕刻的房梁。”何泽华说,他计划在水东老街搭建一个古民居式的皮影戏台,让人们到这里来能看到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希望能够尽力挽救这门古老的艺术。

本报记者曹庆摄影报道

何泽华是宣城宣州区水东镇的一位普通农民,2年前他投入几十万元建立了安徽省惟一一座皖南皮影博物馆,展示他多年来收集的1万多件皮影。如今,何泽华计划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水东老街建一个皮影戏台,将皮影文化发扬光大。

皖南皮影博物馆里的皮影都是何泽华的宝贝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