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二十四 固原篇(12)-皮影戏:一个人的把戏一辈子的梦想
【类型】报纸
【篇名】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二十四 固原篇(12)-皮影戏:一个人的把戏一辈子的梦想
【简介】马伟/文 在农村,过去,每到农闲时节,或者逢到节日、庙会,固原市西吉县的艺人们搭起班子,晚上,在屋檐下,架起纸糊的屏幕,在幕后点上几盏油灯表演皮影。一人主演主唱,两班人马,连唱带演。戏台下面,老人、孩子及忙乎了一季的农人们,听着高亢嘹亮的唱腔,看着诙谐幽默的表演,忘了疲劳、忘了时间,笑声不断……曾经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58
【正文】
马伟/文 在农村,过去,每到农闲时节,或者逢到节日、庙会,固原市西吉县的艺人们搭起班子,晚上,在屋檐下,架起纸糊的屏幕,在幕后点上几盏油灯表演皮影。一人主演主唱,两班人马,连唱带演。戏台下面,老人、孩子及忙乎了一季的农人们,听着高亢嘹亮的唱腔,看着诙谐幽默的表演,忘了疲劳、忘了时间,笑声不断……曾经,这样的乐趣被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中断过,但随着我区对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这里的人们又能看到久违的皮影戏了—— 坚守皮影梦想的老人 谢科选,今年70岁,是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人,他从1957年开始演皮影戏,“文革”期间,他的戏箱锁了15年。上世纪80年代初,皮影戏在村中又“复活”了。那时,每逢春秋两季,谢科选常受邀在西吉县周边的静宁、庄浪等地演出,一演就是两个多月,最多时一年下来能演100场左右。后来,随着村里出外做生意、打工的人多了,到了90年代,皮演戏观者寥寥,渐次式微。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才有所好转:经过非遗普查后,西吉皮影戏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提倡予以保护及传承。谢科选再次有了用武之地。现在村上耍皮影的人中,数他年岁最大。当着记者的面,谢科选即兴边表演边唱了几句,声音高亢,嘹亮,抑扬顿挫,双手指挥着皮影人灵活自如地活动。 谢科选老人的手艺是跟着经常来村里表演皮影戏的老师傅学会的,看得多了,就学会了。如今,村里曾经演过皮影戏的老人们一个个都不在了,他是这一行中年纪最大的,会唱40多本戏。 老人的戏箱平时是锁住的。我们去时,老人从高高的柜子上取下戏箱,打开后,里面整齐地码放着演皮影所需的道具及皮影人。神头、武将、文臣,女头、男民等不一而足,道具有桌、椅、金殿、祥云等,还有马、牛、蛇、虎等动物造型,其他道具还有龙套、箭衣、背鞭、背剑、背刀、背斧、神靠等。一套皮影演出的设备,被放置得井井有条。那些皮影人,虽然已有些年头,但颜色依然鲜艳丰富,谢科选说,这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上好的牛皮做成的,自然晶莹剔透,透光性非常好。 谢科选不但会演皮影戏,还会制作皮影人。 皮影戏的布景道具和皮影人都是用牛皮加工刻成的。在制作时,先将牛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影人的头、四肢、躯干等各自独立,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操纵,就可以活动自如了。 皮影戏人体比例夸张,头大身长,手臂过膝。男影人眼大额高、女影人眉弯眼小,通天鼻子,小嘴巴,镂刻十分精细,刀法犀利多变,纹样华丽而疏密得体,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着色鲜艳,反差分明,对比强烈。影人有5大部分,12小件组成,表演时可按剧情需要调换增减,给皮影人涂上红、黄、青、绿、黑等颜色后,就可以表达人物的善恶美丑了。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