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他把80本戏词背得滚瓜烂熟,他的皮影戏在“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上夺金——-西府戏剧大王王云飞

他把80本戏词背得滚瓜烂熟,他的皮影戏在“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上夺金——-西府戏剧大王王云飞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他把80本戏词背得滚瓜烂熟,他的皮影戏在“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上夺金——-西府戏剧大王王云飞

【简介】吕元亨 “他的脑瓜有多大,八十本戏词能装下,三天三夜说不完,堪称民间戏剧家。”这四句话是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皮影戏班班主王云飞的真实写照。笔者日前见到了他,并被他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农村人习惯性地称懂戏的人为“戏模子”,王云飞就是饱装一肚子戏词的“戏模子”,西府皮影戏的戏剧大王。 王云飞今年六十八岁,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19

【正文】

吕元亨 “他的脑瓜有多大,八十本戏词能装下,三天三夜说不完,堪称民间戏剧家。”这四句话是岐山县雍川镇何家村皮影戏班班主王云飞的真实写照。笔者日前见到了他,并被他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农村人习惯性地称懂戏的人为“戏模子”,王云飞就是饱装一肚子戏词的“戏模子”,西府皮影戏的戏剧大王。 王云飞今年六十八岁,是岐山“王庆班”的第六代传人。王家自明崇祯年间演唱皮影戏算起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云飞从九岁起就跟着父亲领班的“积娃戏”社学艺,他天资聪慧,悟性极高,没几年就学会了雕、挑、敲、唱等皮影戏的基本功,加上他那天生的金嗓子,使祖传的皮影戏在他这一代竟大放光彩,成为活跃于周原大地上的一朵艺术奇葩。近年来他还受到中央、省、市、县及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2002年5月,他的皮影在“南京首届中国民俗吉祥艺术节”上获金奖;1985年,他在岐山县城为十三国驻北京大使表演了皮影戏,受到好评。他与儿媳王秀玲等人雕刻的皮影人物作品,综合了东府、西府两地皮影的造型特点,从涂色到剪刻均功夫独到,别具一格,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各界的重视。1992年9月,他的皮影在陕西省第二届古文化艺术节上获“飞马”奖,并分别被中国美术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南京大学民俗艺术馆陈列收藏;他本人也被宝鸡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还分别被聘为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员。名冠华夏,誉满三秦。 王云飞以惊人的记忆力把从祖上流传下来的八十多本戏词背得滚瓜烂熟,且往往能把一本戏,从戏词、班头、动作等方面在一两个小时内备述一番。他聪颖的头脑令人叫绝。这些剧目中有些一经琢磨修改,就能以“大戏”的形式被搬上舞台,填补戏剧空白。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年陕西电视台《秦之声》要录制一场“岐山群众秦腔演唱会专场”,要求演出发生在岐山的一些戏剧故事,县上领导集“文化才子”和“戏剧内行”于一堂,耗时几十天也琢磨不出一折反映古周原的历史好戏,有人便提出去找“戏模子”王云飞。老王果然不负众望,他从众多剧目中选出了《文王访贤》的故事,用笔杆子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经县剧团加以整理后搬上了舞台,著名演员丁良生扮演姜太公,演出大获成功,许多外县剧团都仿此进行了排练。 近年来,王云飞储存了一脑瓜戏词的事已越传越神,也引起了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有人已开始把它当做民间艺术珍品来采拾。西安军工报退休记者李志杰就是典型的一例,2007年他同妻子高喜爱及两个儿子一起,满腔热情以笔记的方式一字一句记录了王云飞口授的十个剧目,如《周公东征》、《祭山降妖》、《三凤图》、《金雀扇》等,形成了一本一指多厚的《西府秦腔——王云飞演唱剧目集》,作家高建群为此书写了序,著名作家陈忠实及书法家雷珍民为该书题签。这一举措使王云飞的十本戏从口头变成了文字,他对此十分感激,说:我如今已年近七十,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总不能把剩余的七十多个剧目带到棺材里去。他衷心希望有关部门能投入人力和资金,把他积存的剧目从脑子里全部挖走,这样他才会“人去心足”,不留遗憾于世间。 我想王云飞的这一愿望,在党和政府“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一定能如愿以偿,从而使“王庆班”的剧目形诸文字,传承于今,流芳后世,光耀史册。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