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影 大世界 ——“沅澧音韵”系列·澧州皮影戏 □本报记者 李雪芹 王敏 胡蓉 通讯员 李凌云 文/图
【类型】报纸
【篇名】小光影 大世界 ——“沅澧音韵”系列·澧州皮影戏 □本报记者 李雪芹 王敏 胡蓉 通讯员 李凌云 文/图
【简介】7月,有着“南方吐鲁番”之称的澧县张公庙镇,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葡萄香。 护国村里红墙绿瓦的护国寺,被明快婉转的京胡声划破了往日的宁静,与之相伴的还有咿咿呀呀的唱戏声。这个近八成村民靠种葡萄致了富的村子,在传说观音菩萨生日这天,为了表示对菩萨的诚心,祈求幸福安康,请来了澧县颇有名气的向家班皮影戏剧团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22
【正文】
7月,有着“南方吐鲁番”之称的澧县张公庙镇,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葡萄香。
护国村里红墙绿瓦的护国寺,被明快婉转的京胡声划破了往日的宁静,与之相伴的还有咿咿呀呀的唱戏声。这个近八成村民靠种葡萄致了富的村子,在传说观音菩萨生日这天,为了表示对菩萨的诚心,祈求幸福安康,请来了澧县颇有名气的向家班皮影戏剧团。
澧州皮影戏——这朵澧水流域的艺术奇葩,香飘进了这个如画一般富庶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秦腔楚调依旧,戏依旧,只是时光如流水,不知带走了多少忠实戏迷。
护国寺里观皮影
来上香的老人们说,护国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至少明朝时期就有了,护国村因此而得名。随着人民经济状况渐好,以前栖身于陋室的菩萨被请进了新修的寺庙,香火日渐旺盛。
距离演出时间还有个把小时,一辆面包车载着皮影戏剧团的七八位艺人和道具开进寺院。临时剧场设在一间大殿里。道具还没抬进来,村里的婆婆姥姥们就守在台下候着了。
十余分钟,舞台就搭好了,大红幕布上方,一条绿布横幅上打出了“澧县皮影艺术剧团”几个大字,白布“屏幕”紧挨着红幕布。幕后吊着两盏白炽灯,后台三方围起一米多高的粗绳索。艺人们打开一口大皮箱,取出京胡、二胡、三弦、唢呐、笛子等乐器,花花绿绿的牛皮影子挂在绳子上,分门别类,有旦角、净角、文唱、武唱等专区。
澧州皮影戏老艺人们流传下一个关于皮影戏的谜语:“这个家伙不是人,一家老小一床睡,听见锣鼓一声响,君是君来臣是臣。”小姐丫鬟、帝王将相、马匹兵器……这些活灵活现的彩色影子按顺序挂在后台,看得人眼花缭乱。真叫一个精美!影子全是人物的侧影,雕工精致,衣服上的一个花纹、脸上的一个云鬓都费尽了心思。
各种准备工作就绪,艺人们按照传统习俗开始“打闹台”,也就是戏开演前的预告。四位艺人手中分持大锣、小勾锣、头钹、二钹,配合敲打着,锣鼓喧天地告知附近的村民:开演了!
皮影戏被民间认为是神戏,多在敬神、还愿等迷信活动或者红白喜事中演出,所以闹台后还要按规矩请出“福、禄、寿”三星,由艺人在后台配上祝福的话语,俗称“打加官”。
悠扬的京胡声响起,拉京胡的老艺人戴着耳麦,扯起嗓子投入地唱起了荆河戏腔,一场《双救驾》正式拉开序幕。这是一场男人的戏,后台挂的俏丽旦角静静地呆在原地,没有机会登台亮相。
我们没有听懂几句唱词,却被那用方言喊出的戏所感染,老艺人吼得脖子上青筋突起,声声震颤人心。他对戏剧的这份感情,这份投入,是任何表演技巧都无法企及的,也是今天装饰得光鲜亮丽的舞台上鲜有的。
七八个艺人,在挂满影子的后台手、脚、口忙个不停,有条不紊地演绎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负责提影的是“向家班”班主向绪庆的姨妹和原澧县皮影剧团的老艺人张仕英。70后袁红萍是目前业内年龄最小的艺人,她的表演给剧团增添了青春活力。两人忙得不亦乐乎,操纵着影子或大步流星,或仰天长叹,或骑马疾驰,或刀光剑影厮杀。包括向绪庆和妻子袁丽香在内的四位乐师也是各司其职,每个人负责演奏不同的乐器,还要分别为不同的角色配唱。没有一定的功底,是无法做得如此娴熟而得心应手的。
五百年的起起落落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富于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最早诞生在西汉元代,在我国不少地方广泛流传,曾传到各个国家,名扬海外,深受追捧。有人提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始祖”。
皮影戏何时由何人传入澧县已不得而知,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北宋时期,据艺人相传开展演出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虽说它并不是澧县独有的戏剧形式,但已经和当地文化紧密融合,成为澧州文化的一份子。
澧州皮影戏和流传于其他地方的皮影戏相比,都是通过灯光把牛皮或硬纸片雕刻成的剪影映射在影幕,影像原理大同小异,惟独不同的是前者伴以澧州荆河戏曲演唱,就连脚本都可以和澧州荆河戏共用。
澧州皮影戏的发展时兴时衰,也是全国皮影戏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40年代末,澧县活跃着20多个皮影戏班子。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民间敬神、还愿等迷信活动减少,皮影戏曾一度停演。1955年,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澧县皮影队。县皮影队后经过合并、重组、解散等过程,又于1979年2月恢复活动,常年在本县和安乡、临澧、石门、常德、汉寿等地农村演出。到1981年,县皮影队仅两年多时间就演出了775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
上世纪80年代,戏剧迎来了辉煌时期,皮影戏也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改革。当时,县皮影戏队把彩色皮影加高到70公分左右,同时扩大银幕,运用电光布景,还配上扩音设备和幻灯字幕,增强了影视效果。老艺人张仕英回忆,当时县皮影戏团出门演出架势可大了,道具都要装七八箱,得用拖拉机运。
1980年4月,澧县皮影队参加全省皮影戏调演,演出大型神话剧《火焰山》获得第一名,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演员傅冠其、张仕英当选为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湖南分会理事。1982年和1983年,澧县连续举办两届民间皮影戏会演,分别有11个队和14个队,226人参加演出。到1989年,全县共有皮影队17个。
2007年,澧州皮影戏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人为向绪庆和钟森煜。
“向家班”们的迷茫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皮影戏等传统戏剧受到了现代科技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到2006年,澧县只有3个民间皮影队还具有表演能力,会制做道具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不少老艺人年事已高,愿意学习传承皮影戏的年轻人又不多,人才青黄不接已经成为这些皮影队面临的最大问题。
目前,澧县仅存的几个民间皮影戏班多以一家为主,由三五个人组合而成。如澧南镇前进村的“向家班”、车溪乡车溪村的“李家班”、甘溪滩镇古堰村的“游家班”等,都是数代从艺、祖孙同台的“家班子”。这种家族代代相传的模式现在也面临困难,有的下一代不愿意学,有的收过不少徒弟大多半途而废。
依然活跃在舞台的皮影戏艺人中,有不少曾是县皮影队的成员,1984年皮影队解散后自己单独组织皮影队。向绪庆和妻子袁丽香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县皮影队的演员,演了30多年的皮影戏。自己成立戏班子后,为了便于流动演出,他们的设备简化了许多。
袁红萍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生意清淡了不少。他们外出演出一场的出场费并不高,只有1000多元,而添置一个影子就要800多块钱,还必须从长沙购买。虽说一年能接100多场演出,但艺人有七八个,还要添置道具,负担交通费用,每个艺人的年均收入只有5000元到8000元。
澧州皮影戏的现状令人揪心,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冷落更令人揪心!我们不希望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有朝一日只能躺在博物馆被人瞻仰。再先进或者来势凶猛的文化,都不能取代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将集体贫血。
摆在眼前的事实是,澧州皮影戏等传统戏剧形式已经远远地落伍于这个时代,被边缘化到冷清的角落。责任从来就不是单方的,是我们对它不够关注,也是它几十年停滞不前,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要填平这中间的壑沟,只有都往中间走一步,社会多给予一点扶持,多一点耐心,它自身多一点创新,多一点与时俱进。
冒出一个或许并不成熟的想法,如果我们拿出发展动漫产业的劲头,拿出修建楼台亭阁的财力,或者让皮影戏搭上高科技的载体,相信经历了几千年岁月磨炼的皮影戏会脱胎换骨,重新融入这个迫切需要文化底蕴的社会。
记者手记:
对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来说,时下演什么动漫片、电影大片,他们能如数家珍地给你一一道来,但他们中却鲜有人知“电影始祖”皮影戏是什么?怎么个演戏法?他们甚至对这类“祖传宝”毫无兴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很少去追寻其原因。
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兴衰期,皮影戏无法例外。澧州皮影戏因其可观、可听,又深深扎根乡土,长期深受民众喜爱。然而,面对现代发达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媒体,皮影等一批传统戏逐渐丢失疆土,仅存留在一些老人们的回忆与怀念中。
皮影戏真的不能兴起了吗?我们不相信。我们只相信,真正精髓的东西,永远不会被人们忘怀。在现在仅存的一些皮影戏班,我们看到了艺人们的执着和坚持,是艺术的魅力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皮影戏真的没有市场了吗?我们也不相信。在如今的广大农村,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乡民的热情和喜爱。有人建议,让皮影戏走进幼儿园,这无疑是个好点子。其实,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最缺失的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让传承了千百年的传统戏走进孩童们天真无邪的心灵,少受一些外来思想的侵袭,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