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皮影艺人苍凉悲壮的唱腔,皮影戏精致的造型、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为张博对故乡难忘记忆的一部分。在外地上大

皮影艺人苍凉悲壮的唱腔,皮影戏精致的造型、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为张博对故乡难忘记忆的一部分。在外地上大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皮影艺人苍凉悲壮的唱腔,皮影戏精致的造型、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为张博对故乡难忘记忆的一部分。在外地上大

【简介】皮影艺人苍凉悲壮的唱腔,皮影戏精致的造型、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为张博对故乡难忘记忆的一部分。在外地上大学、参加工作,他以为皮影戏早已绝迹了。因此,当他看到包装精美、做工精良的皮影工艺品时,他的惊讶是可以理解的。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底子很厚 从张博对皮影的痴迷中,可以对青海皮影乃至整个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573

【正文】

皮影艺人苍凉悲壮的唱腔,皮影戏精致的造型、曲折的故事情节,成为张博对故乡难忘记忆的一部分。在外地上大学、参加工作,他以为皮影戏早已绝迹了。因此,当他看到包装精美、做工精良的皮影工艺品时,他的惊讶是可以理解的。 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底子很厚 从张博对皮影的痴迷中,可以对青海皮影乃至整个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和境况窥得一二。一方面,包括皮影在内的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从省文化与新闻出版厅社会文化处提供的最新数据来看,我省先后公布的两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2项。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省有5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民间艺人。目前,我省已有40位民间艺人被授予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继承人,省级传承人则达到153人。 另一方面,无论是青海平弦,还是土族盘绣,我省的非遗项目无不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张博之所以对儿时观看的一出皮影戏记忆犹新,很重要的原因也在于此。 最好的保护是利用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大批面临消亡的民间艺术相继被列为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也随之展开。 土族盘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互助土族自治县成立了土族刺绣行业协会,并扶持龙头企业,建设刺绣、盘绣基地,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互助县社会发展局副局长、文化馆馆长闫国良说:“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我们找到和确定了盘绣技艺传承人,在艺人较多的村庄成立盘绣基地。以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借助图乡旅游的平台推广盘绣艺术作品。除此之外,还在县上设立绣坊,为年轻人提供刺绣盘绣培训和教学,解决盘绣人才紧缺的问题,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手艺,不能把它丢了。” “我们的盘绣卖得很好,我今年的收入已经有几千元了。现在我带着二十几个学徒,一定会把盘绣传下去!”土族盘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发秀说。 近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力建设皮影艺术产业,以发展促进皮影非遗保护工作,使大通皮影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还成为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的有力工具,使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通县文化馆馆长李洪胜说:“目前,全县皮影戏班已达到12个,从事皮影演出的艺人有200多人,60多名艺人从事专业皮影雕刻。” 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介绍,本着“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传承、弘扬,很多地区逐渐形成了文化公司和农户合作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模式。此外,通过组织和参加“青洽会”“西博会”等省内活动,让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