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辽金时期已有皮影,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建国后,东北的皮影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鞍山,继鞍山皮影、海城皮影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2008年岫岩皮影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幕后“电影” 话说鞍山地区的皮影戏
【类型】报纸
【篇名】在东北,辽金时期已有皮影,明清时期开始兴盛。建国后,东北的皮影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鞍山,继鞍山皮影、海城皮影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2008年岫岩皮影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幕后“电影” 话说鞍山地区的皮影戏
【简介】 岫岩皮影的一大特点是男唱女腔。 刻影是个精细的活儿。 梁利明的儿子梁皓(中)向外国孩子展示皮影的表演技巧。 采写:记者 姗悦 摄影:记者 苏仲闯 走近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背景:皮影——古代的“电影” 提起皮影戏,许多人并不陌生。其起源,还与汉武帝有关。据记载,汉武帝有着“倾国倾城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08
【正文】
采写:记者 姗悦
摄影:记者 苏仲闯
走近鞍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背景:皮影——古代的“电影”
提起皮影戏,许多人并不陌生。其起源,还与汉武帝有关。据记载,汉武帝有着“倾国倾城”美貌的李夫人病逝后,武帝寝食难安。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汉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元代时,中国的皮影戏已传到世界各地,波斯历史学者瑞士德·丹丁(约1248年—1318年)曾这样描写:“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于是,中国皮影戏被视为现代电影的先导,国外学者曾这样评述道:“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崇拜中国影戏为开山鼻祖。”
皮影戏中,“影人”的制作非常关键。7月25日,接受采访的千山区文化馆原馆长梁利明告诉记者:“影人一般是选用驴皮,将幼龄毛驴活口宰杀,经过泡制、刮薄、磨平、晾晒后,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再用刀具雕刻成型,最后涂抹上颜色。影人高的有55厘米,矮的只10厘米左右。艺人用竹棍进行操纵。”
像电影需要有剧本一样,皮影戏也有剧本,叫影卷。表演中,艺人们分工明确,有“拿、贴、打、拉、站后楼”5个工种。“拿”,也叫作拿上影的,是指表演前挑选出“影人”,演出时进行操作。“贴”是拿上影的助手,配合拿上影者的表演。这两个人是主要的前台表演者。“打”是执掌鼓板的,相当于乐队总指挥。“拉”是主管拉奏四弦胡、二胡、板胡等乐器伴奏者。“站后楼”是指专门伴唱以及兼管手锣、小镲的人。
皮影戏的舞台,叫“影窗”,一般长7尺,高3尺,早年用白纸糊制,民国初年后改用白布裁制。依据演出目的,皮影还分为愿影、乐影、寿影、喜影、丧影、会影。愿影,是人们许愿后为了还愿,才请影戏班表演。乐影,是发生了让人高兴的事,借影庆贺。如果遇到了大喜事,也要请戏班演出,这叫喜影。寿影,是为老人祝寿而请戏班唱影。丧影,则是为死者超度亡灵而特殊创作的一种影戏。会影,指庙会期间表演的皮影戏。
在东北,辽金时期已有皮影,明清时期开始兴盛。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皮影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鞍山,继鞍山皮影、海城皮影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岫岩皮影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者同属滦州影系,又各具特点。
岫岩皮影 原汁原味原生态
岫岩皮影始于明末清初,历经“独影”、“溜口影”、“翻书影”三个阶段的演变,最终独树一帜。
最初,岫岩皮影在表演时,唱影、拿影都由一人操作,所以叫“独影”。这时的演出,无影卷,演唱也自由发挥,见啥唱啥。
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岫岩皮影有了影班,拿影、演唱、伴奏分工明确。但是,依旧没有影卷,还是“自由演唱”的形式,行话叫“溜口影”。
及至民国年间,岫岩皮影才有了影卷,并借鉴戏曲程式化表演方式,演唱按生、旦、净、末、丑分为唱大、唱小两种方法,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翻书影”。然而,即便有了影卷,岫岩皮影在唱腔、唱段等方面,还是靠口传心记的传承方式,因而始终保持着“溜口影”的原生态风格。不仅如此,岫岩早期皮影艺人都是男性,虽经时代变迁,始终没有改变“男唱女腔”的演唱形式,这是岫岩皮影原生态风格另一明显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岫岩皮影的发展达到鼎盛。当时,在岫岩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北皮影,南单鼓,全县唱大鼓。”可见,皮影在岫岩的流行程度。1965年,岫岩皮影艺人达到80余名,影箱30余副,不仅有几十部传统剧目,还出现了不少现代剧目,如《小兵张嘎》、《刘胡兰》等。文革后,岫岩皮影再续辉煌。1979年,岫岩皮影还经历了一次“革命”,艺人于高伟将原23.3厘米高的影人改成40厘米高,使岫岩皮影的外观风格更加鲜明。截至1994年,岫岩皮影已有60多部剧目,并以传统剧目为主。2003年,岫岩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民间皮影艺术基地”。
岫岩皮影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愿影”为主。原来,许多岫岩人在孩子考上大学、生病做手术成功、做生意发财、家人平安无事等愿望实现后,都要通过唱影的方式表达出“一颗感恩的心”。而且,农历八月份到腊月是唱影的旺季,夏季忙农活,冬天大家清闲下来,这才有心思“还愿”。值得一提的是,“愿影”中,必须出现一个叫“大巴掌”的影人,这个“大巴掌”造型十分滑稽,鸡胸驼背,下巴很大,身体比例不协调,而且只有一只手,手掌非常大。传说,“大巴掌”原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十分孝顺,但苦于无力谋生。天上的神明被其孝心感动,特地传授影戏给他,让他以唱影谋生。于是,“大巴掌”的那只手很厉害,能接住妖魔鬼怪的各种兵器,成为“圣手”。演出中,第一场开始不久,“大巴掌”就要上场,说一些诙谐、幽默的话逗大家开心……因而,“愿影”在人们还愿的同时,又兼具娱乐功能。
另外,由于地处满族聚居区,岫岩皮影充分融合了满族文化,这在影人造型以及影卷上,都有充分体现。岫岩皮影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影人属于“清影”,即清代人物造型。“清影”要么穿着顶戴花翎,留着一根辫子;要么身着旗袍,头上梳着刻有四季花的旗髻。这些穿着满族服饰的影人,把观众带回到清代故事中。比如,曾经在辽宁省皮影调演中获奖的剧目《小憨的故事》,就是根据努尔哈赤如何成为一代君王改编而成的,类似的剧目还有《赛音哈哈》、《多罗罕》等。不仅如此,满族的方言俗语也能在岫岩皮影中找到一些痕迹,这些,都使得岫岩皮影极具“个性”。
鞍山皮影 眼神之中有乾坤
鞍山皮影的形成比岫岩皮影早一些,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其创始人叫黄素志。
黄素志本是辽阳人,但在1937年鞍山建市之前,鞍山长期隶属于辽阳管辖,可谓鞍辽一体,因而,鞍山皮影将辽阳人黄素志视为“祖师爷”不足为奇。
黄素志原籍河北滦州安各庄,自幼家境富足,少时聪明伶俐,胸怀大志,后几度进京赶考,屡试不第,愧见家乡父老。于是,明万历年间,黄素志独闯关东,定居辽阳,在一家私塾馆以教书为生。由于他精于绘画,且通雕刻,加之曾结识过一些皮影艺人,蓦然产生了皮影创作的欲望。于是,业余时间常摆弄皮影戏。
然而,在影人造型上,黄素志苦于对忠奸良善的人物特征把握不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研读《孟子》一书中得到了启发。“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善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观察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注意着他的眼睛。因为眼睛无法掩饰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善良和丑恶。心怀正义者,其眼睛明亮有神;心术不正者,其眼睛昏暗无光。黄素志茅塞顿开。从此,影人创作进入新境界。雕刻影人时,他把眼睛进行夸张性的处理,“以眼目之形分之,大凡奸人必目似瓜子,丑角眼外有白圈,即用外表辨明其内心。”于是,突出强调“眼神儿”的作用,成为鞍山皮影独一无二的特点,成为鞍山皮影与其他类型皮影最大的区别。
随后,鞍山皮影日渐鼎盛。像岫岩皮影一样,鞍山皮影的影人也经历了“革命”。清代初期,鞍山皮影影人分为大影和小影两种,大影高22厘米,上身较宽,小影高21厘米,上身略窄。到了光绪末年,出现了第三种影人,21.5厘米高,为“中影”。这种影人线条流畅,不折不弯不翘,因而,不仅在鞍山皮影中广泛应用,就连东北其他派别的影戏班,也大都使用这种“中影”,并延续到今天。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剧情要求,又将影人增高,最高者达到59厘米,有如2岁婴儿大小。
与岫岩皮影异曲同工的是,鞍山皮影初始之际,也没有影卷,艺人在表演时也是见啥唱啥。等到有了影卷,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十分适宜演出长部头的大戏,一演就是几天甚至十几天。历史的车轮驶入新中国,鞍山皮影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一些现代影戏,比如《三月三》、《刘胡兰》等。
但不同于岫岩皮影,鞍山皮影在音乐和唱腔上经历了“诵经调”、“联曲体”、“板腔体”三个阶段。
诵经调时期是从初创到清代乾隆五年。这时候的表演没有什么乐器,只借用寺庙里的木鱼、撞钟等法器敲打节奏,音乐和唱腔有如和尚念经,故称为诵经调。从乾隆五年至道光末期,虽然表演时没有影卷,但伴奏配以小型民族乐器,唱腔采用民歌小调,相当于民歌大联唱,故称为联曲体。道光以后,鞍山皮影正式使用影卷,并把京剧、奉派南城大鼓、民间小调等融汇于唱腔中,同时在伴奏上引入小三弦、二胡、皮鼓、檀板、堂鼓等乐器,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新中国成立后,鞍山皮影能落户千山区,离不开一位叫由甲的人。由甲是知名民间皮影艺人,建国初期,他出任千山区文化馆馆长,在他的努力下,鞍山皮影扎根千山区。此时,鞍山皮影“入乡随俗”地被称为“千山皮影”。1997年,梁利明出任千山区文化馆馆长后,投入力量弘扬并创新“千山皮影”,经过不懈努力,2004年,千山区文化馆为省里命名为“辽宁省皮影基地”,并获省政府批准,“千山皮影”更名为“鞍山皮影”。
海城皮影 唱腔板式有十种
与岫岩皮影和鞍山皮影相比,海城皮影形成较晚,约为清朝道光年间。但这丝毫不影响海城皮影形成自己的风格。
海城皮影绝大部分是露天演出,其舞台通常是用两台农用花轱辘车并在一起,搭成棚子,就可以演出了。
海城皮影在兴盛时期,艺人多达200多人。目前,海城皮影的影卷约有二十多部,多为传统剧目,比如《大金牌》(周朝)、《罗通扫北》(唐朝)、《穆桂英挂帅》(宋朝)。在海城皮影戏中,影卷还有一个特别的用途,就是演出快结束时,把影卷往影窗上一放,观众就心领神会“演出要结束了”。
海城皮影在开场前,要“打头通”。所谓“打头通”,就是一段较长的打击乐演奏。这之后,才要根据剧情起伏,打击不同效果。与鞍山皮影如出一辙,海城皮影的伴奏乐器也十分丰富,有堂鼓、锣、铂、皮鼓、手锣、擅板、撞钟、小板等多种。不过,如此之多的伴奏乐器中,有几样乐器却颇受青睬。首先是四弦,海城皮影的伴奏离不开它,并且是以它为主。除了四弦,京胡也很重要,它可以单独使用,这是所有乐器中,唯一一种享此殊荣的乐器。另外,海城皮影中,唢呐不能乱用,只能在元帅升帐时吹奏,并在元帅出场时吹奏点将曲牌。伴奏乐器在整个演出中都有各自的曲牌,几经演绎,又借鉴唐山皮影调、秦腔、山西晋剧,终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风格。
海城皮影的影人在角色分工上,极为细致。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在五个行当里,又细化出不同类型。比如,生行中就分老生、小生,老生要戴胡子,胡子分三鬓、五缕两种,老生必须用真嗓唱,不能有“半点假唱”。小生则不同,必须用假嗓唱,还要唱出高亢、清亮的意境。再比如,旦角的小旦,又分青衣(贫贱少妇)、花旦(丫鬟)、武旦(刀马旦)、闺门旦(大家闺秀、小姐)。同样,净(指花脸人物)也分文净、武净、黑净、红净(指黑红脸)等几种。
角色的多样化,使得海城皮影在唱腔板式上也分为多种。比较重要的,有慢板、二加四、流水板、五字赋、十字梅、啰嗦句等十种。
采访时,一位老艺人详细为记者介绍了这些唱腔板式。
慢板是旦角在情绪悲痛、哀怨、凄楚时的慢速度,唱法要委婉倾述。
二加四则是继慢板向流水板过渡时中间的一段唱法,用以抒发情感。
流水板是各种行当通用的一种唱法,它行腔宽亮、流畅、明快。
五字赋,就是五个字一板、速度较快、中间无间奏的唱法。
十字梅,就是十个字一句唱词,中速节奏,行腔饱满而舒展,十分动听。
啰嗦句是唱腔末尾三个字,用念白形式,重复三遍,并加打击乐。
如此丰富的唱腔板式,可以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各种人物的思想及性情,并有力推动剧情发展。
附记: 一家三口一台戏
不能否认的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起,无论是岫岩皮影还是鞍山皮影、海城皮影,都处于日渐衰落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娱乐方式多元化对皮影造成严重冲击,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的兴起,吸引了众多人;二是皮影戏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民俗环境发生变化,以前,乡村有还愿、节日喜庆等民俗活动时,都要请皮影戏班子,如今,类似活动虽然还有,却不再请皮影戏班子,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
观众少了,演出市场必然萎缩,而演出市场的萎缩使得皮影戏风光不再。由此,还引发了另一个后果——皮影戏后继乏人。采访时,岫岩文化馆馆长骆岫生告诉记者:“艺人收入低,有的甚至不能维持生活,不少艺人对我说‘打工都比演戏挣得多,还演啥戏呀?’在这种情况下,有哪个年轻人还愿意学皮影戏呢?”另外,皮影戏对传承人的要求非常高,传承人必须具有天资聪明、嗓音清脆等天赋,而且皮影戏非同于其它的舞台戏曲那样行当专一,它要求每个成员必须拿、贴、打、拉、站后楼全通全会,不下大力气很难学成。这也是皮影戏后继乏人的另一个原因。
在岫岩,目前的20多名皮影艺人中,年龄普遍在60岁以上。鞍山、海城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海城市文化馆馆长陈平表示:“海城十几个皮影艺人中,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有45岁,艺人年龄偏大。”
为了振兴皮影艺术,三地文化馆均采取各种措施,力求使这门古老的艺术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岫岩文化馆已为全县皮影戏艺人建立艺术资料档案,并定期召开研讨会,探索岫岩皮影发展方向。近期,该馆还将开展皮影戏进校园活动,岫岩文化馆馆长骆岫生表示:“我们就是想让孩子们了解皮影、喜欢皮影。”海城市文化馆则于2006年成立了皮影戏剧团,组织皮影戏艺人定期演出。目前,该馆正筹建皮影戏基地,并准备出版《海城皮影戏》一书。
在千山区文化馆,1997年,梁利明出任第三任文化馆馆长后,就着手抢救鞍山皮影。没有资金,梁利明就拿出家中的积蓄;没有演员,梁利明就想尽办法分三批招收30余名年轻人,在千山区文化馆内开办培训班,系统传授这些年轻人皮影技艺。不仅如此,梁利明还率人到著名的北京皮影剧团拜师学艺,聘请北京皮影第六代传人路海先生为长期指导老师。与此同时,又聘请原唐山皮影剧团团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皮影表演大师齐永衡为常年顾问,教授皮影戏绝活儿。哈尔滨皮影艺术剧院号称“东三省皮影霸主”,2001年至2004年三年里,梁利明又率人与该团的业务尖子切磋技艺,互通有无……
传统的皮影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为此,梁利明琢磨出一个新办法,他利用工笔画的画法,把皮影的线条、服饰先在宣纸上画下来,然后把宣纸用油浸透,再像压身份证似的,给宣纸压上塑料薄膜,其效果丝毫不逊色驴皮影,这在全国皮影界尚属首创。此法制作而成的六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不仅如此,梁利明又对皮影戏的屏幕进行创新,发明了自动换影、半自动换影、上下滚动换影、左右滚动换影等多种方法。与此同时,梁利明还将一台旧132汽车改建成全省第一台皮影戏大篷车,带人常年坚持送戏下乡。
梁利明的这份执著,使他自己也成为皮影戏的传承人。2007年,他被授予鞍山市优秀民间艺术家(皮影)称号,并成为中国皮影木偶协会理事。鞍山皮影的影人,还被制成千山区招商引资、友好往来的礼物,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然而,由于演出市场不景气,梁利明精心培养的30多名年轻人纷纷各谋出路。无奈,梁利明“打起了儿子的主意”,他对儿子说,“别人都不干,你是我儿子,你就得干。”于是,从2006年起,刚刚大学毕业的梁皓正式拜师学艺。各种皮影技艺中,皮影雕刻最为枯燥无味,梁皓却没有因此放弃。每次雕刻好影人后,系统学过工笔画的母亲周丽就主动为他着色。寒来暑往中,梁皓不仅艺成,和母亲的配合也越发默契。一家三口,既有制作影人的,又有会演皮影戏的,按梁利明的话说:“我们一家三口,就能演一台皮影戏。”以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梁利明无怨无悔地坚守着。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萍乡傩文化专题片获大奖 年份:2020
- 2、萍乡傩面具成功申遗引“户主”之争(图) 年份:2020
- 3、萍乡傩舞、春锣亮相佛山北帝诞庙会 作者:,罗德梅,雍,韬,文,怡 年份:2020
- 4、我市发现清代重修傩庙古碑 对研究萍乡傩庙等有重要史学价值 作者:彭维 年份:2020
- 5、傩面油画展 年份:2020
- 6、广西傩面舞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