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非遗传承>文献资料>报纸>  已有近400年历史、独具地方风格的皖南皮影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近些年来,在皖南皮影传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一担挑”活跃乡间村头

已有近400年历史、独具地方风格的皖南皮影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近些年来,在皖南皮影传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一担挑”活跃乡间村头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已有近400年历史、独具地方风格的皖南皮影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近些年来,在皖南皮影传人的努力下,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一担挑”活跃乡间村头

【简介】 ■ 本报记者 徐建 文/图 每年春节,都是皖南皮影传人何泽华比较繁忙的一段时间。按照皮影戏演出的传统,农历正月初八过后,何泽华就带着他的皮影剧团开始在宣城周围的村子里演出了。前不久,何泽华和他的戏班子,来到宣州区孙埠镇孟村演了6天,将《隋唐演义》完整地演绎了一遍。光影之中,是跳动、变幻的身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06

【正文】

■ 本报记者 徐建 文/图

每年春节,都是皖南皮影传人何泽华比较繁忙的一段时间。按照皮影戏演出的传统,农历正月初八过后,何泽华就带着他的皮影剧团开始在宣城周围的村子里演出了。前不久,何泽华和他的戏班子,来到宣州区孙埠镇孟村演了6天,将《隋唐演义》完整地演绎了一遍。光影之中,是跳动、变幻的身姿,和着那浓郁地方口音的唱腔,那几天,孟村的男女老幼比过年还高兴,演出还没开始,就早早地来到演出现场占好位置,整个演出过程,掌声、笑声不断传出。

植根田头薪火传

起源于宣城的皖南皮影戏,是流行于宣城及江苏省以南凓阳、高淳,浙江安吉、长兴等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种。

400多年前,湖北移民来到皖南,也将皮影技艺一同带了过来,后又与皖南地方民间小调和皖南花鼓戏合流演唱,并吸收民间小调和花鼓戏的有益成份逐渐发展、完善起来,并慢慢发展壮大,形成独具一格的皖南皮影戏,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皖南皮影戏艺人在农忙时种田种地,农闲时便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既养家糊口,又丰富民间的业余生活。演岀形式轻装简便,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口长方形的木箱里,用一根扁担挑着即走,所以,当地人们也叫其为“一担挑的戏”。那时,无论庙台、场院、村头树下,还是能容纳千人的稻场都有皮影艺人的身影。

皖南皮影的第九代传人何泽华说:“皖南皮影以粗犷见长,不同于北方皮影的细腻,人物脸部变化多,一场演出中,一个身子可能要换几个头像。另外,皖南皮影造型大,很适合在舞台上演出,效果好。 ”

皖南皮影戏分为青苗戏、青山戏、谷梅戏、愿戏、接年戏、拜年戏等,老百姓统称为“太平戏”。当时,逢年过节,一个村子都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能出现几个皮影戏班,搭台对擂演唱的景象,热闹非凡。至清中晩期,皖南地区农村中富豪旺族、宅门大户依其财富势力纷纷请名师刻制影人,私养皮影戏班,供其家族消遣娱乐。日寇侵华后,因社会动荡和连连战乱,民不聊生,盛极一时的皖南皮影戏开始凋零,逐渐式微。

解放后,皖南皮影戏班、艺人又重新开始活跃。新中国、新气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皖南皮影戏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宣城地区有60多担皮影戏箱,也就是有60多个皮影戏演出团体,皮影戏演职人员超过300人。同时,在灯光舞美方面,也大胆地采用了现代技术,以多种彩色日光灯取代了原来的单色照明灯,并制作了云灯、水灯、闪电灯和扩音设备,还改进了皮影的造型和活动关节;使皮影的头可动、嘴可张、眼可眨,被当地劳动人民亲切地称为“动画小电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演出效果大大提高。

坚持不懈留住“根”

在宣州区水东古镇弯曲的老街上,石板蜿蜒向前,就在一个拐弯处,有一座新建的楼房与周围稍有不同:古色古香装饰的房子里面,是一件件、一具具皮影和道具,老旧的皮影显现深暗的底色,早已褪却了原本光亮的色泽,只是雕刻的精细依然如故。在一墙面上,一具已有400多年,是出自清代早期的皮影珍品。这就是何泽华的“皮影博物馆”,何泽华是宣州区水东镇的一位普通农民。

2011年3月,何泽华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里撰写民间文物博物馆的申请报告。因为文化程度不高,老何写这样繁琐的报告十分辛苦。进入上世纪90年代,和其它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受到电影、电视等娱乐方式的冲击,皖南皮影戏也开始衰落。由于演出市场萎缩,许多艺人转行另谋生计。进入21世纪,民间影戏艺人年龄都很大,只有零星的影戏班还在艰难、勉强地支撑着。

今年43岁的何泽华,自幼受父辈熏陶,十岁时就跟着师傅何祖鸿学习皮影,画稿、描样,两三年后,就能独立制作单件皮影。因为何泽华的执着,师傅将祖传皮影雕刻绝活手把手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他。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十五六岁的何泽华已能单独操刀,独立完成全套皮影道具的雕刻制作,后来,他又系统地学习皖南皮影戏的传统手抄剧本和表演手法,到20多岁时,何泽华己能登台自导、自演不少皮影的经典传统剧目。

为留住老祖宗代代传承下来的皮影的“根”,何泽华一方面整理皮影的传统剧目,联系演出地点,组织老艺人将皮影戏的表演技巧记录下来,并到处联系年青人学习皮影戏;另一方面,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皮影道具,不让有上百年历史的“老东西”长霉、烂掉。为收集皮影道具,20多年来,何泽华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皖东南山区的每一个村,每到一处,都悉心地与老艺人拉家长、话皮影。现在,他收集散落在皖南民间的老皮影文物1万多件,自明末清初开始,直到当代的皮影道具应有尽有,皖南皮影的发展传承一目了然。

任重道远路更长

2008年,经何泽华的努力,皖南皮影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却心中多年的期盼。去年,老何又将皖南皮影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还在待批过程中,对于这些,何泽华已十分满意。

现在,除了春节期间在宣城乡村里演出之外,平时,何泽华也尽量找机会外出演出,尤其是去年“三下乡”活动中,他一连演了20多场,场场爆满。村里的观众似乎又回到当年皮影鼎盛的时代。在宣州区孙埠镇张桥村演出结束,要离开时,村里的老人还把他们的皮影道具“藏”起来,不让他们走,想让他们多演几场。乡亲们的热情让何泽华和几个老艺人十分感动。此外,“六一”儿童节期间,老何他们还到宣城市多家幼儿园里,演出《武松打虎》、《猪八戒吃西瓜》等小朋友们喜欢的皮影戏,让小朋友们认识、喜爱传统的皮影戏。 2010年,何泽华和他的皮影团队共演出了60多场。

对此,他尚感不太过瘾。 “如果一年能够演上100来场,那就好了。 ”平时,只要不是农忙,何泽华还在家中雕刻皮影,既作为工艺品外销,解决家里的生活来源,又扩大皮影的影响力。一件皮影作品从牛皮的选购,到浸泡、推皮、描样、雕刻、上色成形,要20多天时间。去年,老何共雕刻近200件皮影作品,有不少作品还被一些大型的博物馆收藏。

如今,何泽华不仅是皖南皮影的薪火传承人,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说,搞文化交流也是为了保护皖南皮影不至失传,“广东陆丰皮影曾是南派皮影的代表之一,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后继无人,随着老一辈皮影艺人的离世,现在已近失传,十分可惜。我不能让陆丰皮影的命运再发生在皖南皮影的身上。 ”去年,就有日本庆应义熟大学千田大介教授、神田外语大学的山下一夫教授和日本一桥大学的佐滕仁史博士先后来到他的家里,和他探讨皖南皮影的历史、剧目和保护等。

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之后,民间村头,皮影戏的锣鼓声渐渐地响了起来,皖南皮影的春天正在慢慢到来。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