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秋收起义:“三个第一”铸丰碑

秋收起义:“三个第一”铸丰碑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秋收起义:“三个第一”铸丰碑

【简介】嘉 宾:万建强(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黄梅(修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兆福(铜鼓县委宣传部干部)刘烈根(修水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徐盛文(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作者)地点: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内)时间:8月24日上午主持人:郭力根(江西日报主任记者)万建强黄梅林兆福刘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118

【正文】

嘉 宾:万建强(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黄梅(修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兆福(铜鼓县委宣传部干部)刘烈根(修水县委党史研究室干部)徐盛文(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作者)地点: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旧址(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内)时间:8月24日上午主持人:郭力根(江西日报主任记者)万建强黄梅林兆福刘烈根徐盛文1927年9月9日爆发的湘赣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军旗,创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迈出了向农村进军的第一步。秋收起义所铸造的“三个第一”,掀开了中国革命光辉灿烂的新篇章。80年后,红色历史,成为永恒。在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的日子里,《江报直播室》走进修水,在秋收起义修水纪念馆里回忆这段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是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在江西崛起的征途上,我们更需要弘扬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主持人:修水、安源、铜鼓是秋收起义的重要策源地和战斗地,这三个地方在秋收起义中的贡献和地位都是不可磨灭的。80年过去了,我们首先来谈谈秋收起义的历史背景,回忆一下当年在这三个策源地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万建强:秋收起义是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下举行的。修水、安源、铜鼓是秋收起义重要的策源地。1927年7月中旬,改组后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在举行南昌起义的同时,在工农运动开展得比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起义。9月初,毛泽东来到安源,在张家湾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讨论了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宣布成立秋收起义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而后,决定将我党掌握的几支武装统一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党代表,卢德铭任总指挥,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下辖3个团,这些武装合计5000余人,主要分处于修水、安源、铜鼓三地。林兆福:张家湾会议结束后,在当时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陪同下,毛泽东前往铜鼓,组织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到达铜鼓后,深入连队慰问官兵,调查情况,并举行了一次阅兵。刘烈根:秋收起义部队为什么要到修水、铜鼓一带集结?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地理上的优势。当时,修水、铜鼓一带是湘、鄂、赣“三不管”地带,而且群众的基础很好。二是有很好的党的基础和工农基础。1927年修水就成立了党支部,该年就组织发动了5次工农暴动。秋水起义部队在修水做了哪些工作呢?一是加强军队训练,二是支援了地方暴动,三是派出党员干部与中共中央、中共江西省委、中共湖北省委取得了联系,四是做好了秋收起义各项准备工作。再一个就是适时召开了山口会议。主持人:1927年9月9日在从安源到铜鼓的途中,毛泽东被浏阳县张家坊的地主武装团防军扣留后机智脱险,请林兆福讲讲毛泽东的这段传奇经历。林兆福: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的护送下,从安源奔赴铜鼓,领导秋收起义。在进入浏阳、铜鼓边界张坊镇双溪的一个小山村时,被一帮团防队员扣留。在前往浏阳团防局的途中,毛泽东急中生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银元往地上一甩,这些团丁蜂拥而上只顾捡银元,毛泽东利用这个机会机智脱身。后来在一个中年男子的帮助下,毛泽东在月形湾的吴家祠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赶到铜鼓县城。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主持人:“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毛泽东在诗词中已经把秋收起义的两个重大历史意义描述出来了。关于第一面军旗的设计制作,现在史学界有些争论。对工农革命军军旗诞生过程,各位嘉宾有什么看法呢?林兆福: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明确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帜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帜。第一面军旗是由湖南省委和毛泽东集体研究确定的,修水、安源、铜鼓三地统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军旗。刘烈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先后访问了何长工和陈树华,他们是第一面军旗样式的设计者。何长工说他接到上面的指示设计军旗,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型,他们都不知道如何设计。最后,何长工根据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见过的苏联红军旗样,提出了设计方案,经过反复修改,设计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徐盛文:我的观点是何长工、陈树华、杨立三是军旗样式、图案的设计制作者。而工农革命军军旗的总设计师是毛泽东、是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万建强:从我接触的史料来看,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明确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帜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帜。第一面军旗的样式是何长工、陈树华、杨立三根据党的指示精神在修水设计的。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红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有镰刀斧头,代表工农。这就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主持人:为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修水、安源、铜鼓等地都举行了一系列的大型活动,大力宣传秋收起义这段光辉的历史,请谈谈这方面的情况。黄梅:修水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为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修水县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与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联合拍摄6集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策划了“中国著名作家修水行”活动、秋收起义纪念活动、“革命精神代代传,修水徒步上井冈”活动,修水县越野自行车协会还自发组织了“重走秋收起义路,千里骑行上井冈”活动。为弘扬秋收起义精神,今年还发起成立了秋收起义研究会,实施“红色修水”文化挖掘整理工程,并与省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学术座谈会。 林兆福:电影《红旗飘飘》以秋收起义为题材,描写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在铜鼓举行起义的历史故事。该片于8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六套播出。徐盛文:秋收起义70周年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构思写一部关于秋收起义的影视片。鉴于党史界、军史界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秋收起义的专题片,所以我创作了电视专题片《秋收起义》。中央电视台认为这个剧本选材很好,站的角度较高,弘扬了秋收起义革命精神。现在片子已经完成,9月9日将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开始播出。文家转兵进三湾,井冈山上闹革命三湾来了北斗星,漫山遍野通通明;一九二七那一年,三湾来了毛委员。三湾来了毛委员,带来工农子弟兵;红旗飘飘进三湾,九陇山沟闹革命。——永新民谣主持人:秋收起义当初以夺取长沙为目标,然后在文家市又决定“放弃‘取浏阳攻长沙’,沿着罗霄山脉转湘南”,最终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样的一个进军路线,对中国革命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万建强:秋收起义原定目标是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由于敌强我弱,各路起义部队先后受挫,部队从5000之众减到1000余人。1927年9月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了决定起义部队前途与命运的前委扩大会议。根据敌强我弱和部队已遭受严重挫折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改变攻打长沙的作战计划和“保存实力、退兵乡村”的主张,迈出了向农村转移的第一步。同年10月,毛泽东等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莲花、永新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秋收起义到进军井冈山是我党第一次在实践上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徐盛文: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打出共产党的旗帜,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决心。毛泽东点燃了井冈山之火,照亮了一条与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这就是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后来人们把它称为“井冈山革命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毛泽东为我党开辟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道路。主持人: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它的历史意义如何? 林兆福:“三湾改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支部建在连上”,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突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由此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主持人:关于上山闹革命,毛泽东是早有想法的。1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在武汉会见湖南农协干部时鼓励他们回湖南,“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拿起武器准备战斗”。“八七”会议后,瞿秋白征求毛泽东意见,要他到上海机关工作,毛泽东回答: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上山,向农村进军,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刘烈根:我认为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是在秋收起义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起义之初,毛泽东也同意攻打长沙,但是起义过程中各团失利后,他认识到此时攻打长沙不可取。在文家市前委扩大会议上,他提出向湘南进军,而湘南的敌人也是很强大的。所以在接到江西省委的密信,得知“宁冈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 之后,他下定决心要上井冈山。我认为,秋收起义为毛泽东上山建立根据地理论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没有秋收起义,就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林兆福:毛泽东上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光辉思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领导发动的秋收起义,走出了一条“依靠农民、进军农村、卧守山区”的革命路线,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创新。且将点滴泪和血,洒遍天下自由花牺牲为人群幸福,革命是吾侪之家。且将点滴泪和血,洒遍天下自由花。——革命歌谣主持人:80年前的事,很远,又很近。因为没有革命先辈的这一次起义,就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就没有我们幸福的今天。今年5月,修水越野自行车协会的28人重走秋收起义路,千里骑行上井冈山;九江地区20名志愿者参加了“徒步上井冈山”的活动。下面,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谢小明:这次“徒步上井冈山”历时18天,行程将近800公里。我们平均每天要走40公里,最多的一次走了70公里。在行程中,大多数队员脚上打起了水泡,还有一些队员脚趾甲脱落。整个行程下来,我脱落了3个脚趾甲。行程虽苦,但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感动。沿路有许多老百姓送茶水给我们,仿佛是当年老百姓欢迎红军的场面。这次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追忆那段艰苦岁月,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腾首荣:修水越野自行车协会自发开展的“重走秋收起义路,千里骑行上井冈”活动历时6天,共有28名会员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60岁。行程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铜鼓有一位同志了解我们的活动之后,他把自己小商店中所有的矿泉水免费送给了我们。还有一个浙商主动将自己新买的宝马车作为活动的协助车,跟着我们走完了整个秋收起义部队经过的路线。龚九森:我想用两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秋收起义建丰功,革命摇篮分外红。修水井冈千里秀,巍巍热土遍英雄。”“布谷声声催我行,轻车雨燕笋竹新。修铜已过浏萍近,难忘乡亲茶饭情。”主持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前后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当代江西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这种精神。徐盛文:在铜鼓和井冈山拍摄《秋收起义》时,我两次遇见“徒步上井冈山”的队员。当我远望他们离去的背影的一刹那间,我泪湿心间。他们每天过着风餐露宿的行军生活,我觉得他们是想用这种行动表达他们的心愿,在新时期要让秋收起义精神得以延续。我想,他们的行动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这种精神转化为一种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黄梅:纪念秋收起义,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也不应只是简单重复先辈在空间上走过的路程,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弘扬先辈们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不屈不挠的坚强毅力,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开拓创新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站在新的起点,需要我们更加珍惜和充分运用秋收起义这个革命精神的宝库,勇于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相信,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江西的明天会更好。本报记者 郭力根龚艳平根据录音整理图片均由 余昌清王江明摄链接: 如果你想重温那段历史,分享专家们的精彩观点,欢迎登录大江网(http://www.jxnews.com.cn)。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