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红色礼赞】烽火文家市 ——纪念秋收起义84周年

【红色礼赞】烽火文家市 ——纪念秋收起义84周年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红色礼赞】烽火文家市 ——纪念秋收起义84周年

【简介】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一座逶迤叠嶂的青山。一处临街翘角的飞檐。一所古朴隐逸的书院。一片绿茵葱茏的草坪。一腔刻骨铭心的怀念……这,不就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会师的旧址吗?这,不就是被誉为“东南锁钥,吴楚咽喉”的江南古镇文家市吗? 伫立在纪念馆门楼前,仰望着高墙上一代文豪郭沫若题写的馆名——“秋收起义文家市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96

【正文】

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一座逶迤叠嶂的青山。一处临街翘角的飞檐。一所古朴隐逸的书院。一片绿茵葱茏的草坪。一腔刻骨铭心的怀念……这,不就是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会师的旧址吗?这,不就是被誉为“东南锁钥,吴楚咽喉”的江南古镇文家市吗?

伫立在纪念馆门楼前,仰望着高墙上一代文豪郭沫若题写的馆名——“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白底黑字,苍劲飘逸,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泽东那首气势磅礴、豪气冲天的《西江月·秋收起义》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穿越历史的时空,我又仿佛走进了那血与火的刀光剑影的峥嵘岁月……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境红旗呼啸,霹雳震天。毛泽东亲自领导的秋收起义,迎着时代的暴风骤雨爆发了。它像惊雷,震撼着祖国的山川大地;它像火炬,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烈火;它像航灯,指引着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秋收起义组建了第一支工农革命军,第一次亮出了共产党领导的第一面人民军队的鲜艳红旗。在以夺取长沙为目标的进军途中,各路部队于9月19日会师文家市。

会师旧址即里仁学校,原名文华书院,建造于公元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时至今日,校门上1909年留下的“里仁学校”校名和“以文会友,为国储才”的校联,风韵依旧。校门前,巷道两边墙壁上起义将士书写的大量标语、口号,笔迹如初。出巷道,上台阶,便是一座古式门楼,两边建有路亭,照壁上当年留下的“暴动胜利万岁”六个大字赫然醒目。

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成德堂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了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在总指挥卢德铭等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下,果断地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坚持的“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主张,决定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部队作战略退却,先退萍乡,然后退往湘南。教室里,讲台上方悬吊着一盏荷叶煤油灯。就在这耀眼的灯光下,毛泽东酝酿已久的文家市转兵终于成为党的决议,从而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

20日清晨,在里仁学校操坪里,晨曦微露,芳草萋萋,部队召开会师大会。毛泽东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斗争形势,为了鼓舞1500多起义将士的革命信心,他挥舞着拳头,打了个生动的比喻:“同志们,我们的斗争刚刚开始,我们现在好比是一块小石头,那蒋介石就好比是一口大水缸。但是,这块小石头总有一天会打烂那口大水缸的!”当时,胡耀邦、杨勇等一批儿童团员个个都或骑或趴在围墙上聆听毛委员的讲话。话音刚落,会师坪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翌日,部队离开文家市,取道萍乡,向农村进军,在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84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在文家市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曾演绎着多少英雄的故事,流传着多少动人的传说,这些故事,谱写着中国革命史诗的序曲。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燃遍整个中国时,文家市——这个偏远的山乡小镇从此名扬天下,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之一。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是中国革命紧要关头的重大转折。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终于打垮了日本侵略者,埋葬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至此,毛泽东的英明论断和科学预言显示出夺目的光辉。

徜徉在纪念馆的庭院内,流连于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默念着秋收起义部队书写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墙头标语,肃立在会师时毛泽东的简陋住房前,徘徊于里仁学校操坪……我的心中充满敬仰和怀念,耳际似乎响起工农革命军那激越、昂扬的冲锋号角声。啊,文家市,我们革命的摇篮,圣洁的故乡。我想问:面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这红色的历史篇章该怎样续写下去?作为共和国的子孙后代,我们该怎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用新的捷报去告慰九泉之下成千上万的烈士英灵?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