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指引老区快速发展——参观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类型】报纸
【篇名】红色精神指引老区快速发展——参观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
【简介】 红色精神指引老区快速发展 邱虹 胡涛 本报首席记者 吴剑 彭文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是铜鼓秋收起义前晚,毛泽东心潮澎湃,挥毫泼墨写下的著名诗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271
【正文】
红色精神指引老区快速发展
邱虹 胡涛 本报首席记者 吴剑 彭文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是铜鼓秋收起义前晚,毛泽东心潮澎湃,挥毫泼墨写下的著名诗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八十余载过去了。秋收起义精神如同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仲夏时节,我们驱车来到位于罗霄山脉北端的山城铜鼓,追寻当年毛泽东在这里的革命足迹。
军旗猎猎、沙洲阅兵、排埠思索、进军井冈、星火燎原……在秋收起义铜鼓纪念馆各个展厅,我们听着馆长的介绍,思绪却飞向那段烽火岁月。
1927年夏秋之交,刚刚从“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血泊中闯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谢绝了瞿秋白要他去上海党中央工作的提议。慷慨激昂中,他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毅然选择了肩负起组织和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重大历史使命。
历史接受了毛泽东的选择,历史同样选择了他这位伟人。
成立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身为中央特派员的毛泽东任书记;前敌委员会设计并制作“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和臂章,修水、萍乡、铜鼓工农武装分别为一团、二团、三团……起义准备活动如火如荼,起义官兵个个摩拳擦掌。9月9日,修水一团官兵率先起义,紧接着,萍乡二团起义。
土木结构的房屋,青色的石砖铺地。走进位于铜鼓县排埠镇的萧家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张摆成开会形的桌椅,旁边一面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的军旗分外红艳。 (下转四版)
秋收起义毛泽东阅兵广场新貌
全国各地前来铜鼓县红色旅游景点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秋收起义前委指挥部旧址萧家祠
(刘凯 本报记者 廖凯 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