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图文:秋收起义会师点燃“星星之火” 昨日,湘鄂赣青年记者“红色三山行”采访活动第二站,来到了文家市

图文:秋收起义会师点燃“星星之火” 昨日,湘鄂赣青年记者“红色三山行”采访活动第二站,来到了文家市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图文:秋收起义会师点燃“星星之火” 昨日,湘鄂赣青年记者“红色三山行”采访活动第二站,来到了文家市

【简介】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 图为:里仁学校 图为:第一面军旗(复制品) 图为:曾见证秋收起义的张荣甫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特派记者杨磊 刘利鹏 摄影:记者刘中灿 文家市是湖南与江西交界处的一座小镇。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在此会师,毛泽东还在这里做出了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359

【正文】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

图为:里仁学校

图为:第一面军旗(复制品)

图为:曾见证秋收起义的张荣甫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特派记者杨磊 刘利鹏 摄影:记者刘中灿

文家市是湖南与江西交界处的一座小镇。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在此会师,毛泽东还在这里做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决策。革命的星星之火,从这里迸发。

第一面军旗在文家市亮出

浏阳文家市距长沙100多公里。文家市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坐落在镇中心。纪念馆背后,是延绵的罗霄山脉。

毛泽东曾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84年前那段血与火的斗争历史,浓缩在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中,也浓缩在眼前这座纪念馆里。

纪念馆正前方的雕塑是举起火炬的手和举起枪的手,后面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旗帜的浮雕。秋收起义,打出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中国共产党有了第一支打出自己旗号的武装军队。

第一面军旗,旗底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星内的镰刀斧头代表工农,旗左边白色套管上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整体含义是: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1927年9月9日,在中共湖南省委和毛泽东领导下,在第一面军旗指引下,震惊全国的湘鄂赣秋收起义正式爆发。

纪念馆讲解员罗辉告诉记者,在这面军旗下,常常有一些单位组织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

“农村包围城市”在里仁学校决策

会师纪念馆内,始建于1841年的里仁学校,建筑群严谨雄伟。

讲解员介绍,此处初为文华书院,1911年改为现名。张国焘、罗章龙都曾在此任教,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上将杨勇,都曾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84年前,秋收起义部队便是在这群山环抱、两省交界的小镇上集结,在里仁学校开会,商讨部队的去向。

踏上里仁学校的操坪,脚下是成片绵软的青草,蝴蝶飞过雨过初晴的青草坪。这里没有韶山那样的人头攒动景象,游客脚步轻轻,说话也压低声音,生怕惊扰这座学堂的宁静。

84年前的9月19日,秋收起义的1500多名将士在此会师。当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召集工农革命军师团干部,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讨论起义部队的进军方向,并作出一个事关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决定: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势,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

自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明大道。这里,也成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点。

在纪念馆一间展览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纪念墙下,是一张张从秋收起义走出的共和国将军的照片,他们包括――罗荣桓、谭政、宋任穷、黄永胜、张宗逊……从这里走出的璀璨将星,也如同星星之火,点燃全国解放的燎原之势。

毛泽东演讲时说小石头能打破大水缸

里仁学校大成殿旁绿草如茵的操坪,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在工农革命军出发前夕,在这里为全军鼓劲。

今年93岁的张荣甫,在文家市生活了一辈子。当年,他曾趴在墙头,亲眼目睹毛泽东演讲。“他们几乎把草坪都站满了,毛泽东身着普通老蓝布农民服装,打着绑腿,脚穿草鞋,站在操坪前的台阶上讲话。”当年才九岁的张荣甫,对那一幕记忆犹新。

毛泽东在演讲时说,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长沙好不好呢,长沙好;可是长沙打不下来,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在农村建立革命的战略基地,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有湘、鄂、赣、粤4省已经起来的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的支持,我们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大家团结得紧,继续勇敢战斗,终能用小石头打烂蒋介石的大水缸,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其实,还有两个10岁的学生伢,也趴在操坪院子的墙头上,看到了这难忘的一幕,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带着浓重湘潭口音的激情动员。这两个学生伢,一个就是后来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另一个就是英勇善战的开国上将杨勇。

“敢为人先”的精神从未离开文家市

昨日,当“红色三山行”采访团参观完纪念馆,车开进文家市镇镇政府大门时,记者们看到办公大楼前烫金的一排大字“敢为人先,追求卓越”。陪同采访的镇纪委书记张佑江说,这是文家市镇人民的精神写照。

在84年前,正是凭借着敢为人先的精神,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在文家市会师,更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84年间,敢为人先的精神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文家市镇位于湖南浏阳市东南部,与江西万载县接壤,总人口5.1万人。

张佑江介绍说,文家市是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太方便,也没有什么自然资源,文家市的发展就是靠人,挖掘人的潜力,以坚定的意志、勇于创新的精神去发展。

他说,2005年,文家市镇财政收入突破亿元,成为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个突破亿元的乡镇。至去年,文家市镇已经连续10年位列浏阳市乡镇财政收入第一名,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00元。

张佑江说,秉承革命年代传承下来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文家市镇率先在湖南进行乡镇企业和乡镇医院改革改制,第一个将乡镇集体企业公开拍卖,第一个将乡镇医院改为民营医院。

目前,小镇的主要产业是花炮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作为浏阳的传统产业,小镇现有112家花炮企业,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就有10家,这里还组建了小型烟花科研所,准备打造全球最大黑炮生产基地和小型烟花品牌基地。

说到红色旅游,张佑江说,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里仁学校旧址等,现在每年吸引游客10万人次。作为在革命历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文家市镇,她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文家市镇还在整旧如旧杨勇将军故居;利用一所废弃小学建设红小鬼德育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旅游微缩景观。他们还在筹建从文家市到江西井冈山的高速公路。

昔日偏僻、贫困的小山冲,正逐步建设成为湘赣边中心小城镇,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还在继续传递。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