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元勋蒋翊武
【类型】报纸
【篇名】共和元勋蒋翊武
【简介】 图为蒋翊武 编者按:一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极大唤醒了民众觉悟,有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中国打开了通往富强的道路。百年岁月,世事沧桑,回首辛亥风云,我们发现常德这片神奇的热土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驱,他们为振兴中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942
【正文】
图为蒋翊武
编者按:一百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终结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广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极大唤醒了民众觉悟,有力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中国打开了通往富强的道路。百年岁月,世事沧桑,回首辛亥风云,我们发现常德这片神奇的热土涌现出了一大批革命先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光耀史册。本报特开设《辛亥革命常德风云人物》栏目以纪念先驱。
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党人在两天之内占领武汉三镇。旋即,全国各省纷纷响应,腐朽清政府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终结了统治2000多年的封建政体。百年前,是谁筹划和下达了武昌起义第一道命令?他就是澧水流域的民主革命家蒋翊武。
蒋翊武,字保?,1884年12月出生于澧州(今澧县)一个城市平民家庭。澧州蒋家是一个达官贵人层出不穷的望族,然而他所在的蒋家庙分支一直默默无闻,无人问津。蒋翊武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下萌生了出人头地、武装反清的叛逆思想。1902年,澧州府举行科举府试,同龄学子纷纷参加。次年秋,他投考设在常德的湖南西路师范学堂。
在常德,蒋翊武结识了在江湖上小有名气的武陵人刘复基,并通过刘复基认识了沅水流域的革命先驱宋教仁。1904年,黄兴领导的华兴会计划在这年秋天起事,宋教仁是五路起义大军的西路总指挥,蒋翊武负责学生运动,联络站设在常德市城区的?园寺。
华兴会的起义因计划泄密被官府破坏,黄兴、宋教仁等人不得不出走日本,蒋翊武、刘复基则被学校开除学籍。流落江湖的蒋翊武虽然作过一些努力,但反清斗争并没有取得较大起色。1906年秋,蒋翊武与刘复基相邀前往上海,准备东渡日本与宋教仁等革命家汇合。不料,蒋翊武刚到上海就大病一场,不能与刘复基同往。病愈后,蒋翊武参加了由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发起成立的“中国公学”,并参加了该校的学生组织“兢业学会”,参与学会机关刊物《竞业旬报》的编辑工作。由于清朝政府对萍浏醴起义的残酷镇压,蒋翊武于1907年3月不得不离开上海,潜回家乡。
蒋翊武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对武昌起义的准备。1909年,他投入湖北新军,加入军中秘密组织,发起组建文学社,在湖北新军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为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1911年夏,他积极促成了文学社与共进会的合并,并被推举为武昌起义总指挥。起义前夕,时任起义总参谋长的孙武在汉口试制炸弹失事,武汉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相当危急,蒋翊武下达了起义的第一道作战命令,促使起义在仓促中爆发的情况下有序地走向成功。其后,蒋翊武积极襄助莅临武汉指挥的民军总司令黄兴。汉阳失守后,蒋翊武临危受命,任护理总司令,坐镇指挥,在武昌保卫战中取得了“却强敌,守危城”的成绩,牵制了北洋的精锐兵力,有力地支持了其它地区的革命斗争。
中华民国成立后,蒋翊武没有以“首义功臣”自居,创办《民心报》监督政治、关注民生,并于1912年夏将亲手创建的文学社并入中国同盟会。同年秋,宋教仁受孙中山的委托,联合其他小党,改组中国同盟会为中国国民党,蒋翊武成为29个参议之一,并出任国民党汉口交通站站长。
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蒋翊武坚定站在革命激进派一边,成为湖南“二次革命”的旗手,被湖南都督府任命为“中华民国鄂豫招护使”,驻兵岳州(今岳阳),发表了著名的《讨袁檄文》等革命文献。“二次革命”失败后,蒋翊武妥善安置部下后,悄悄潜入广西,计划再举,结果在全州被捕,1913年9月9日,在袁世凯的命令下,蒋翊武被枪杀于桂林城丽泽门外,年仅29岁。
1921年12月,孙中山出师桂林,专程来到丽泽门外凭吊蒋翊武,下令修建纪念碑,并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据查证,“开国元勋”是革命先驱孙中山对革命同志的唯一封号,也是对蒋翊武的最高赞赏。蒋翊武以他短暂的一生书写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他不愧于“开国元勋”的伟大称号。他在短暂的生命中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他的传奇人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