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蒋翊武桂林罹难

蒋翊武桂林罹难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蒋翊武桂林罹难

【简介】蒋翊武给父母的遗书。 资料图片 【第九章】  一场独立的“大戏” 19 本报记者 周文涛 桂林独立两年之后,还发生过一件大事,不得不记。那就是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在桂林就义。 蒋翊武1884年出生于湖南澧州(今澧县)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小时读书过目不忘。1903年,他到常德府城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57

【正文】

蒋翊武给父母的遗书。 资料图片

【第九章】 

一场独立的“大戏”

19

本报记者 周文涛

桂林独立两年之后,还发生过一件大事,不得不记。那就是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的蒋翊武在桂林就义。

蒋翊武1884年出生于湖南澧州(今澧县)一个城市平民家庭,小时读书过目不忘。1903年,他到常德府城求学,结识了刘复基、宋教仁,走上了反清道路。1904年,蒋翊武因受长沙起义(未发动)牵连,被校方开除。此后,他加入同盟会,辗转长沙、上海等地,一边求学,一边参与办报、联系会党,致力反清。

由于开展革命时暴露了身份,蒋翊武随后避走湖北。他在汉口《商务报》当访员(记者)时,接触到了群治学社。这个学社主要由新军士兵组成,以学文化为宗旨。为便于培植革命力量,25岁的他加入了群治学社,并投入湖北新军41标当兵。从湖北陆军小学毕业回原部后,他被提拔为正目(班长)。

晚清招募新军士兵,“要以能识字为原则,文理粗通者更好”,所以,湖北新军士兵结伙学文化的风气很浓。蒋翊武利用这一契机,逐渐将“群治学社”改造为“文学社”,在湖北新军吸收了数千名士兵为社员,他自任社长,于各标(团)、营、队(连)、排设立代表。文学社的幌子中虽然有个“文”字,但日常活动主要是谈“武”——讨论武力推翻清政府的事。

1911年5月,文学社与湖北的另一革命组织共进会携手,双方利用该省部分新军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的机会,紧锣密鼓地策划起义。双方议定:由蒋翊武任起义总指挥;起义成功后,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共进会首领刘公任军政府总理,蒋翊武任革命军总司令。

遗憾的是,武昌起义爆发时,蒋翊武未在场。原来,这年10月9日上午,蒋翊武与刘复基、彭楚藩等人在武昌小朝街起义总指挥部商议发难日期。不料这天中午,孙武在俄租界宝善里试制炸弹时,因旁观的刘公之弟刘同抽烟引发爆炸,招来俄方警探,革命党人的名册等起义资料被搜走。事机泄露,蒋翊武随即签发命令,决定于当晚起义,并派人分送20多处。晚10时,清廷巡警突然包围了会场,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三人随后被捕遇难。蒋翊武因脑垂辫子,未被识出,脱险而去,连夜去了新沟(在今湖北监利)。

起义成功后,原与革命毫不相干的黎元洪被推为都督,蒋翊武任军政府顾问。在保卫汉阳之战中,蒋翊武继黄兴之后出任战时总司令(后改任防御使),“守危城,却强敌”,再立大功。

话说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侵夺,袁一意独裁、专制,受到了国民党人的抵制。1913年3月,袁派人在南京火车站暗杀了他最忌惮的政治对手、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国民党势力覆盖的安徽、江西、江苏、广东、湖南等南方省份,酝酿反袁。7月12日,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揭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这期间,拒绝袁世凯拉拢的蒋翊武回到老家湖南。在他和谭人凤等人影响下,7月25日,湖南都督谭延■宣布独立。

蒋翊武以陈复初所辖5个营为基础,组建了一支讨袁军,自任鄂豫招抚使,在岳阳楼设招抚使署,图谋鄂、豫两省,俨然湖南北伐的先锋。他双管齐下:政治上,在鄂省到处张贴反袁文告,揭示袁的狼子野心,同时做黎元洪的工作,希望取得黎的支持;军事上,抓紧练兵和筹粮筹饷,只待时机成熟,即兵锋北指。8月6日,袁世凯向全国发出通缉令,宣布对蒋翊武“褫去上将衔陆军中将,剥夺勋位”,“务获惩治”。

可惜,湖南独立20多天后,就顶不住了。8月13日,谭延■宣布取消湖南独立,听候中央政府处置。不过,谭延■对力主湖南独立的谭人凤、唐蟒(唐才常的儿子)、林虎等一众革命党人的态度还算得当,出钱安排他们由长沙经武汉、上海,去日本避难。

被袁世凯视为眼中钉的蒋翊武,本也想经由此线路东渡日本,但幕僚纷纷劝阻说,他在湖北时间长,认得他的人太多,何况京、鄂两地已有报纸登出他将经武汉逃亡的消息,而印有他照片的通缉令在湖北也贴得满大街都是。蒋翊武又想乘火车,取道江西萍乡,再由上海赴日,但此时江西都督李烈钧的部队已被北洋军打败,江西易手,从那里走自然也不安全。此时,幕僚易俊民对他说,自己在广西多年,与广西军队的官佐过从甚密,蒋“不如暂走广西而再图之”。别无选择的蒋翊武,只好向谭延■领了7万大洋,其中5万用于遣散部属,2万作为自己逃亡的旅费。安顿好家小后,蒋翊武带了一个随从,踏上了往广西的逃亡之路。没想到,这也是条不归路。

籍贯为广西昭平、自称与蒋“志同道合、情逾骨肉”的同盟会员万武,撰文介绍了蒋翊武落入袁世凯爪牙之手的情况:

当时万武任全州知州。一天,广西巡防营有人来向全州衙门借重刑具,万武惊问是何故,对方回答说已抓获蒋翊武。万武便以道贺为名,去向广西巡防营统领秦步衢打听详情。秦步衢说,当天早上,驻全州北大门黄沙河的一个哨弁(哨,连;弁,下级武官),看见两个人坐轿,后面跟了一个随从,从湖南进入广西。两个坐轿的人在黄沙河边站着谈了很久后,送行者坐轿经原路返回湖南,另一人则率随从匆匆向桂林大道行去。哨弁觉得奇怪,就上前打听。一搜行李,发现有很多盘缠。哨弁细细讯问,那人坦然自认是蒋翊武。秦步衢还说,讯问时,文案陈幼简正在翻看《申报》,上面刚好载有袁世凯悬赏缉拿蒋翊武之令。

秦步衢表示会将蒋翊武押送桂林师部,交师长陈炳焜处置。万武随即前往关押地,一看,被抓的果然是蒋翊武。

对于蒋翊武被抓的地点,还有一说是兴安县的唐家司(今唐家市),此地离兴安县城约18公里。但根据蒋翊武的遗书,史家多认为蒋是在黄沙河被抓的。

万武“星夜赴桂(林)”,想凭着“深交”,劝说曾同情革命党的陈炳焜释放蒋翊武。但陈炳焜告诉他,秦步衢抓获蒋翊武后,除电告师部外,同时也向北京发了电报请功,“酌情度之,已难援手。如欲释蒋,势必反袁”。

深谙政治之道的陈炳焜,自然不肯与蒋翊武相见,只是命营长贲克昭负责看守蒋,刘家正负责招待蒋。文人出身的蒋翊武,在监房诗兴大发,曾与刘家正唱和,留有诗作4首,其中一首写道:

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

嗟我寂冤终无了,空余虏剑作寒鸣。

仅仅过了4天,国务总理熊希龄便下令,将蒋翊武就地处决。凑巧的是,熊希龄曾任湖南西路公立师范学堂监督(校长),蒋翊武在该校就读时,因参与革命,就是被他开除的。

陈炳焜让刘家正将北京的复电给蒋翊武看,并告诉蒋,次日就要行刑。

蒋翊武神色自若,向刘家正痛陈讨袁之必要,说“此獠不除,必为民国大害”。

次日,天气酷热,蒋翊武说:“治斋(刘家正字),天气太热,可否改在傍晚执行,以免暴尸当午?”刘表示可以,蒋翊武称谢。

下午4时,刘家正备了好酒好菜,款待蒋翊武,蒋吃得有些醉意。饭后,他被押到丽泽门外。当天的监视员是营副黄沛然,监斩员是营部副官陆云高。士兵们在蒋翊武的身后列队,围观的群众很多。蒋翊武穿着白色纺绸衫裤,从容地端坐在大红毡上,慷慨激昂地向群众演讲革命道理,“锐不可当,听众动容”。听众中,有人失声痛哭,执行兵士则凝神静听,迟迟不肯开枪。

带头行刑的排长怕发生变故,急忙从蒋翊武身后向蒋射击。这位年仅29岁的开国元勋,就此与世长辞。

如今桂林市中心的丽泽桥附近有座石碑,上面“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字样,为孙中山所书。它是孙中山为纪念蒋翊武所立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