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品力作

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品力作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一部值得一读的精品力作

【简介】阅读中国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是我的偏爱,每读到其妙处不仅拍案,还随时记下其要,以资回味备忘。蔡德东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蒋翊武》,就是很值得一读的一部精品力作。该书不仅把一位二十世纪初改变中国命运和发展走向的人杰蒋翊武的伟岸风骨和历史功绩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启迪和激励,于人们效先贤之大志高风,实现复兴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022

【正文】

阅读中国历史典籍和历史小说是我的偏爱,每读到其妙处不仅拍案,还随时记下其要,以资回味备忘。蔡德东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蒋翊武》,就是很值得一读的一部精品力作。该书不仅把一位二十世纪初改变中国命运和发展走向的人杰蒋翊武的伟岸风骨和历史功绩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启迪和激励,于人们效先贤之大志高风,实现复兴中华之伟业大梦,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在潜词造句上,文白兼容,画龙点睛,乡音缭绕,妙句频出,给人以优美的文学语言享受和写作示范,堪谓当今同类优秀作品之一者。

少年有志,忧心国事。文章开篇描写蒋翊武自学校回家埋首恸哭与父亲对话的情景,勾勒出一段清廷腐败、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史实,衬托出此时年仅十五六岁的蒋翊武心忧国事的大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我是中国人,洋鬼子踏我国土,辱我国格,毁我国器,戮我国人,难道我能像看旁人打架,不吭一声?”使蒋父感到儿子“异于常人”“隐隐然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味道。”作者为表明蒋翊武的立志忧国思想和敢于砸烂旧世界的血性是时代的影响而非天意神授,特意构写了塾师周宣三的话:“稽之往史,我中华不能在中原立足,南渡偏安,痛惜有三:晋人南渡,深悲‘风景不殊’; 宋人南渡,‘还我河山’ 成为一腔虚愿;明人南渡,我辈沦为异族子民。现今列强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蚕食中国,剑及履及,已经深入内陆腹地,我炎黄子孙,又将偏安何处?真是要亡国灭种啊!娃儿们,恢复中华全功,就赖我辈!你们要有血性啊!”以如此语言作铺垫,开篇就给人以很强的吸引,怎不“且听下回分解”而续读下去。

蒋刘二雄,论说兰芷。屈原曾以“沅有芷兮澧有兰” 赞美常德和澧州,人们莫不以此为荣。作者以其渊博学识在书中两处描写了澧州和常德的历史人文风貌,读来让人感到这里是人文荟萃的一方沃土。这样写小说,也是对地方历史知识的一种见缝插针的普及,实属难得。

一是说蒋翊武虽无意科举,鄙视功名,可十分爱读书。拉开了对澧州如数家珍的描写:“澧州自古人文荟萃,晚唐诗人李群玉,是湖南最早走向长安的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二百六十多首;元代十八个状元之一的郝希贤,便生长在澧水流域;宋代名相范仲淹,曾在澧州苦读;车武子‘囊萤夜读’ 的故事,就发生在澧州。澧州‘文山书院’,创建于公元830年,不仅是洞庭湖地区最早的书院,也是唐代五十所书院之一;而散落在澧州各地有案可稽的书院,达四十五所之多。真是人文蔚起,八表风流!……”在此种文风的熏染下,加上蒋的刻苦读书学习,因而扎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在后来的奋斗历程中充分地发挥了其智慧和才华。

二是蒋翊武来常德结识刘复基后,写了一段刘复基对常德的描述:“常德属北京至中南方向的驿递西线,由新郑南来,经新野、襄阳、荆门、公安进入湖南澧州,依次设立顺林驿、兰江驿、清化驿、大龙驿至常德府的府河驿。尔后,由府河驿分道,西路至桃源驿、郑家驿、新店驿进入沅陵、芷江、晃州入贵州玉屏,穿越贵州直达云南;东南路则由府河驿至龙阳驿、益阳、宁乡、长沙以远。”接着,又写刘复基豪气满怀地说:“要干大事,就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目光不能局促于常德一隅,常德不大天下大,常德的码头通天下!”蒋翊武等忍不住齐齐击掌:“我们一起并辔而行!”如此运笔,何其壮哉!

方言乡音,生动文章。澧州属北方语系西南次官话,发音铿锵,语言率直诙谐,表意形象生动。蒋和作者皆生长澧州,后老乡用方言乡音写前老乡,因而使文章鲜活生动,平添了许多趣味性,这可谓是该书的一个特色。例如:

蒋翊武去武昌投军,在军营会见同乡好友黄贞元时,黄对手下兄弟介绍翊武时说:“这是我穿开裆裤的朋友,卵子驮灰就在一起玩的!”澧阳平原的男儿常以此话形象地叙说朋友深交之谊,虽话粗但理不粗。

文学社成员在倾听了蒋的局势分析后,刘复基用澧州民众常讲的一句歇后语赞赏道:“社长分析精当,这次起义,可以说是坛坛里捉乌龟——稳拿!”比用成语“瓮中捉鳖” 更生动。

蒋翊武自岳州经宜昌返回武汉后,为了说服党人要按指挥行动,强调建立健全起义指挥和联络机制的重要性,作者用乡土比喻写道:“我们就能像蚂蝗一样,打断了头,各节还能动;又像柳枝一样,每一段插在土里,都能活下来!……这样,我们的起义自然成功!”

类似上述“接地气” 的语言几乎通贯全书。因而,使作品生动鲜活,耐人寻味。

领袖才智,审时察势。作者在第九章中写蒋翊武自任文学社长以来,放眼天下,胸怀大局,用一段四川保路斗争后对时势的精到分析,展现其日趋成熟的领袖风范和才智:“纵观天下局势,我们若在武汉举事,可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天时,路潮风起,天下怨声载道,清廷气数已尽,特别是瑞徵主张铁路国有,与朝廷表里为奸,在武汉行事狂悖,侮慢士绅商贾,扬言对倡言争路者‘格杀勿论’ ,湖北无论贤愚,对他都心存怨恨。地利,武汉为南北枢纽,与湘赣皖豫比邻,一旦发动,即可居中驭远,波及各省;且汉阳兵工厂等器精械足,可以为起义提供充足的武器弹药。人和,鄂军战斗力强于他省,以往他省有乱,都由湖北出兵平定;如果湖北起义,不但本地可以迅速占领,也会大大鼓舞他省响应;还有一点与以往不同的是,军队起义,土匪不敢趁机滋扰百姓,更会得到民众拥护!”小说写到此种程度,不亚于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以此刻画杰出历史人物,可说是成功的。

处变不惊,下令起义。该书第十章第三、四、五段是武昌起义最为让人惊心动魄的章段。一是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处变不惊,毅然下令起义的气魄、胆略和果断决事的精神;设若不出意外,定能大展蒋公才智而取得起义完胜,历史可能是另一种写法了。二是超越史书记载写出了蒋机智脱险的情节,展现了作者“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的写作手法。三是写出了刘复基等革命党人为推翻旧制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为振兴中华而前赴后继献身的先贤先烈的共有禀性。阅读此等文字,令人动容。

蒋翊武是常澧人民的骄傲,已垂史册,必传颂千秋!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