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蒋翊武 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蒋翊武 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6

【类型】报纸

【篇名】蒋翊武 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简介】 位于澧县兰江公园的蒋翊武塑像。 ■本报记者 徐志雄文/图 对于百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而言,澧县人蒋翊武的名字被牢牢地刻印在历史的丰碑上:若没有他作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武昌起义的枪声或许无法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响起;若没有他继黄兴之后出任总司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或许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48

【正文】

位于澧县兰江公园的蒋翊武塑像。

■本报记者 徐志雄文/图

对于百年前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而言,澧县人蒋翊武的名字被牢牢地刻印在历史的丰碑上:若没有他作为总指挥的一声令下,武昌起义的枪声或许无法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响起;若没有他继黄兴之后出任总司令,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或许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就已得而复失。

然而,这位被孙中山称为“开国元勋”的革命斗士,在身后很长的时间里,却鲜有人提及。直到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这位“沉寂的英雄”,一次次地拨开那些历史的迷障,还原一个真实的蒋翊武。

曾经的望族之后

在澧水流域说起蒋家,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的。据蒋翊武的研究者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周星林称,按蒋氏族谱所记,其家族历代颇有盛名,迁至澧州后,500年来人丁兴旺、富甲一方。

不过,这些距蒋翊武的身世似乎比较遥远。蒋翊武的祖辈10多代生活在澧县车溪乡群力村10组的蒋家庙,与望族的本支相形见绌。因此,周星林在他的论著《蒋翊武家世考》中分析:“正是在这种家族背景的影响下,蒋翊武形成了埋头苦干却又勇于抗争的性格。”

父亲进城做了制作豆笋的小商人,给蒋翊武带来的是在当地名书院“澧兰书屋”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据说蒋翊武读书过目不忘,又勤奋好学,词赋、文章都不错,而且字迹俊逸、遒劲有力,“深受乡党器重”。

这个时期,蒋翊武初步接触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17岁时,他拒绝了父亲让其参加科举考试的主张,对满清朝廷不屑一顾:“奴隶功名,要它何用?!”

如果说家族的复兴是蒋翊武勤奋求学的最初目的,那么此时,他的志向已今非昔比,他的视线已远远超出了澧水的地域,投向了常德,投向了更广阔的中华大地。

武昌起义的总指挥

有人评论辛亥革命是一次偶然的武装起义成就的必然,但不可否认武昌起义同样也是一次有组织、有准备且策划周密的起事。其中,功绩最大的当属蒋翊武。

武昌起义主要是新军中革命力量的起义,文学社完全是以士兵为主体的军中革命组织,在新军中力量最大,而蒋翊武正是文学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从1909年蒋翊武投入湖北新军,加入军中秘密组织,到文学社成立后的半年里,卓有成效的革命宣传与组织几乎已布满湖北新军各部队,社员人数几乎达到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为辛亥首义在武昌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11年夏,他积极促成了文学社与共进会的合并,并被推举为武昌起义总指挥。8月,他亲自制定了起义计划,并在起义的前一晚,发布了第一号武装起义命令。尽管因泄密,总指挥部遭到破坏,但起义军还是执行了原来下达的命令,使起义如期成功。

虽然蒋翊武在起义前夕的转移让他遭受了世人的诟病,但他仍称得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起义后,他积极襄助莅临武汉指挥的民军总司令黄兴。汉阳失守后,他临危受命,任护理总司令,坐镇指挥,在武昌保卫战中取得了“劫强敌,守危城”的成绩,牵制了北洋的精锐兵力,有力地支持了其它地区的革命斗争。

武昌起义后,不少人以功臣和元勋自居,蒋翊武却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毫无争权夺利之心。1913年3月,窃得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指使其部下刺杀了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蒋翊武坚定地站在革命激进派一边,坚持武力讨袁,成为湖南“二次革命”的旗手,最终遭致杀害。

时年,他29岁。

寂寞的身后事

作为成功以策反和改造新军来推翻清廷的策划者,蒋翊武刷新了孙中山联合会党起义暴动的革命路线。这本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但相比起一些被历代传颂的辛亥志士,蒋翊武的名字被提起的频率却少得多。

“应该正视蒋翊武的功绩。”周星林称。相关学者也认为,造成蒋翊武身后的寂寞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其中包括革命成功之初,在军政府中盘踞高位的黎元洪一伙,极力分化和打击革命党人,削弱文学社特别是蒋翊武的影响;与此同时,共进会一些领导人在身居要职后,醉心于扩充势力,植营私党,将蒋翊武及他所领导的文学社成员打压、排挤于权力中心圈外;此外,狭隘的地域观念,让湖北人占主导的共进会,不愿意把功劳记在外乡人身上。加上共进会成员与同盟会历史渊源较深,自然更多地讲同盟会对武昌首义的贡献,而不会刻意去讲蒋翊武。

这似乎有些“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的江湖味道,但历史恰恰进行了这样的书写。武昌起义后,共进会否定了蒋翊武提议由黄兴出任“两湖大都督”的主张,硬是将湖北人黎元洪强推为湖北都督,让其在历史舞台上粉墨登场,大大地唱了一出。

此后,在革命中贡献最大的文学社会员人丁凋零,加上蒋翊武的英年早逝,让一段历史蒙上了厚厚的烟尘。

时至今日,在武昌的辛亥革命纪念馆,蒋翊武的位置仍然不起眼。不过,更多的人开始翻阅这段百年前的历史,认真地审视这位无法被忽略的辛亥人物。

但愿他的身影从此不再寂寞。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