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人”的追寻
【类型】报纸
【篇名】“后来人”的追寻
【简介】 114年前,夏明翰出生在屈原故里秭归归州。93年前,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夏明翰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年入党的成员之一。86年前,年仅28岁的夏明翰在汉口慷慨捐躯。临刑前,他挥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就义诗》。从此,夏明翰成为一位大义凛然、高昂不屈头颅的伟大先驱。从此,《就义诗》成为一首惊天动地、激励后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24
【正文】
114年前,夏明翰出生在屈原故里秭归归州。93年前,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夏明翰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年入党的成员之一。86年前,年仅28岁的夏明翰在汉口慷慨捐躯。临刑前,他挥笔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就义诗》。从此,夏明翰成为一位大义凛然、高昂不屈头颅的伟大先驱。从此,《就义诗》成为一首惊天动地、激励后人前仆后继的壮丽诗篇。从此,明翰精神成为一座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不朽丰碑。
(一)
7月15日,烈日高照。年逾花甲的张朴和夫人乘动车从武汉来到向往已久的宜昌。用他的话说,此行使命是“寻根”和“认亲”。
身材魁梧的张朴,就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是夏明翰烈士唯一女儿夏芸的长子。作为“后来人”,探访外公的出生地,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此次在市领导张建一等陪同下,张朴“寻根”的首站就是秭归老县城遗址。
16年前,为兴建三峡大坝,老县城东迁茅坪。为帮助张朴形成对老城的记忆,归州镇委特意在距老城最近的山间摆设两张老城图片。烈日下,凝视着代表外祖父出生地的老城图片,脸上淌着汗水的张朴拿出相机,恭恭敬敬弯下腰来,细心拍下多张图片。接着,他让夫人以老城遗址和旧图为背景,为他留影。他动情地说,来到古镇归州,见到外公出生地,寻了“根”,圆了“梦”。
(二)
拥有万余平方米校舍的夏明翰中学,是张朴“寻根”的第二站。
位于归州新镇的夏明翰中学,原名归州中学。2006年夏,本报与秭归县委联合采访组深入湘赣鄂辽采访,推出《百年追踪夏明翰》报道。这次奔波六千余公里的探访,最终查证夏明翰出生于秭归的史实。省委办公厅当年发文称,查实夏明翰出生于秭归的史实,填补了我党史研究领域里一项空白。2007年春,秭归县邀请年逾八旬夏芸老人首次访问屈原故里,并将此校更名。
张朴走进这所以外公名字命名的中学,见到了令他敬仰的外祖父的肖像,见到了那首用血肉凝成的《就义诗》,见到了母亲七年前亲手授予的校牌,心情很激动。他对县委书记刘晓华说,秭归用传承先烈精神和弘扬红色文化孕育“后来人”的做法很好。在陈列室,张朴应邀题字,挥笔留下深情的嘱托:“不忘先烈的奉献与牺牲。”
察看校园时,校长龚俊波说,两年前,学校添置了50台电脑,500多名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张朴称赞道,这么做有远见。
考察中,张朴几次对张建一表示,他对这所学校印象不错,要想办法支持学校建设。
(三)
离别校园,张朴考察了归州新镇和秭归新县城。
依山就势、背山临江的归州新镇,集乡土味、文化型、生态镇于一体。观归州文化广场,察仿明清建筑群,张朴对这个幽雅别致、极具屈风楚韵的峡江新镇赞不绝口。
来到秭归新县城,张朴拜谒了屈原祠。张朴说他从小就崇拜屈原,特别是敬重他的爱国和求索精神。伫立屈原祠,眺望雄伟的三峡大坝,张朴感慨万千。他说,屈原故里和三峡大坝紧密相连,相互辉映,堪称历史文化和当代成就的完美融合。他深为外公的故乡而自豪。
登上县委办公楼,俯视楼房林立的县城,远眺江中密集的船舶,张朴称这座“坝上库首”的新城有活力,有希望。应县委之邀,张朴郑重书写了外公的《就义诗》。
(四)
张朴首次来宜“寻根”,市委非常重视。当天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在城区亲切会见了张朴夫妇。黄楚平对张朴考察宜昌表示热情欢迎,感谢全国人大常委会长期以来对湖北、对宜昌的关心和支持。并介绍了宜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说,我们为革命先烈夏明翰出生在秭归而自豪。夏明翰烈士的坚定信念、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特别值得我们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他表示,要保护好、规划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红色资源,激发党员干部坚定信念,干事创业。
张朴表示,宜昌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对于宜昌和秭归高度重视夏明翰烈士生平和精神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他表达了深深的谢意。他说,作为一名“后来人”,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宜昌、秭归发展。
在宜期间,张朴还考察了长阳老区和三峡人家。
外公出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蓬勃的发展态势,深深铭记在张朴夫妇的记忆深处。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