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革命经费从哪来
【类型】报纸
【篇名】同盟会革命经费从哪来
【简介】 1905年,孙中山(前排左五)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资料图片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是以兴中会为基础,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团体,所组建的一个革命组织(即政党)。因其时多讳言“革命”二字,故只以“同盟会”见称。 同盟会并无一定的财力基础,虽然章程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67
【正文】
1905年,孙中山(前排左五)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资料图片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是以兴中会为基础,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团体,所组建的一个革命组织(即政党)。因其时多讳言“革命”二字,故只以“同盟会”见称。
同盟会并无一定的财力基础,虽然章程规定凡入会者需缴纳一元(日币)会费及年费,但有限的会费,应付东京本部日常开支尚且成问题,若要策动一次武装起事或资助非同盟会员的反清行动,缺少足够的经费,无异于纸上谈兵。
因此,同盟会在辛亥革命前历次起事的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它的领导人,也就是说,这些职业革命家从事“革命”的经费究竟可以从哪里来?
《民报》一度获捐经费
《民报》正式创刊于1905年11月26日,这是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其前身为华兴会田桐、程家柽、宋教仁等人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此时易名为《民报》。
《民报》初期,或许先前《二十世纪之支那》之故,拥有一个较为广泛的发行网,再加上当时来自各地同盟会会员和非同盟会会员的捐助,其经费未成问题。
1906年底,《民报》举办周年纪念大会,出席读者达6000人之多。现场有人呼吁捐款,响应者既起,共181人,收得捐款780元。其后,又有来自加拿大、旧金山、南洋和其他华侨区的230笔个人或机构的捐款,共计670元,另有1.5英磅。此时《民报》已成为革命党组织象征性的中心,“同志经常在这里见面”。
1907年3月,日本政府迫于清廷的压力,支出一笔钱,礼遣孙文出境。此事背后的原因,系丙午萍浏醴之役失败后,“哥老会与同盟会的关系被清廷发觉,清吏如张之洞、端方和岑萱等,都认为此役系哥老会与同盟会共谋,因此下令缉拿同盟会的首要分子”。清廷的这一行动,直接导致《民报》不能输入内地,销数减半,不仅印刷费与房租难支,有时连伙食也开不出,再也不能像先前一样筹措自足的经费——这话是章太炎后来说的。
《民报》与立宪派党人康梁论战、进行反满宣传,“革命的声势因之益振”,在清廷再三要求下,1908年10月19日,日本内务部下达命令书,封存了《民报》第二十四号。章氏法庭抗争未果,反被判处罚金。至此,《民报》共出版了二十四期。一年后,汪兆铭又负责出过两期,只是此时同盟会内部已分裂,拟往他国再办的计划流产。
发行革命债券与募款
孙文一直相信发行“革命债券”可筹得一定款项,同盟会成立后,他在横滨印制了2000张债券,面额为1000元,以“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名义,实售250元,债券持有者可由在西贡成立的“广东募债总局”获得担保,一俟革命成功,即分五期在每年底以五分之一的本金加利息摊还。
1907年初,革命党中止了在广东的一次起事计划。同年五月,黄冈之役失败,部分债券被用来支付“同盟会旗帜下动员的志士的费用”。年底,策动镇南关起义,孙文指示冯自由将所剩债券送交河内总部,未料被海防、海关查出并没收。后来法国驻越南总督同意归还这批债券,孙文将债券带往新加坡,又被当地警察发觉,孙文担心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将其付之一炬。
筹来的钱款,主要用于购买军械、租船和接运、花红(即赏金)、来往川资及善后抚恤等,二十万的数字,“相信是比革命党实际筹用的总数为低”。1907年9月防城之役,革命党人已用尽“革命经费”,此后即依赖西贡与河内华侨的支援。
同盟会时期,革命党人八次起事的经费,约在47.9万港币,捐助者主要为海外华侨,分布地区亦较广。台湾近代史专家蒋永敬对辛亥革命前六年的捐款数目有过一个统计:越南与泰国华侨89423元,列第一;加拿大华侨6.4万元,列第二;荷属南洋华侨62550元,列第三;英属南洋华侨57663元,列第四;檀香山华侨1.5万,列第五;旧金山1.1万元,列第六;缅甸华侨4800元,列第七;纽约华侨4000元,列第八;第九、第十分别为芝加哥和波士顿,3000元和2000元。日本、澳洲、菲律宾等地华侨,虽有捐助,但数目甚微。
给捐助者开出的“特殊待遇”
发行“革命债券”,一般许以优利。同盟会成立之前,即有债券发行,当时称之为“股份银”,以千还百。之后,眼见“革命成功”希望渐大,债券利息亦曾随之减少。其后又规定:凡出资助饷者,一俟军政府成立,一年期四倍偿还,即万元还四万,“给予国内各等路矿商业优先权利”,“为国立功者,与战士勋劳一体表彰”,授予“优先国民”待遇等,不一而足。1911年6月,旧金山洪门筹饷局成立,发行中华民国金币券一种,开出的条件是,“凡助饷美金五元以上者,给予金币双倍之数”。
黄兴等人创办的“勤学舍”,其经费原本为在东京的各省支部所认捐,但大约半年之后,即至1909年春天,开始难以为继,“各支部认捐的月费也竟而不缴”。黄兴以高利贷借款方式,月息达百分之十,勉力维持到这一年冬天,“终因债台高筑而解散”。黄兴为躲避债务隐于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家中两月之久,“直至湖南谭人凤代借官费三折抵借千金之后,黄兴才稍可偿还债务……”
在此前后,有一法国商人邀孙文赴巴黎与某资本家商谈一笔千万元的借款,这也是同盟会为筹措经费而意欲尝试的一种办法。等孙文从新加坡赶到法国,才发现这位法商不过是一“掮客”而已,“并非该资本家之本意”。孙文没有放弃努力,而是找到他的老朋友、前任法国驻越南总督韬美(Doumer)从中帮忙,担任他本人在巴黎与金融家之间的联系人。尽管这位老友出力甚多,结果却并不理想。因为此时英国内阁易人,新上任的内阁大臣表示,“他反对资本家支助中国革命运动”。
从1910年3月24日孙文致马来亚同志邓泽如的信中可以知道,此间他一直在致力于获得外国的借款,一笔是来自英国的,一笔是来自美国的,“但是,最后这两者仍然落空”。
“华侨为革命之母”
同盟会筹措“革命经费”,主要依赖于海外华侨,特别是南洋华侨。
这些募来的钱,几乎全用在了组织和策动国内各地的武装起义上。在同盟会党人看来,武力才是“倾覆清廷,创建民国”的惟一可行之途。但在清廷,革命党人的这些活动是非法的。
同盟会在海外设有四个支部:南洋、欧洲、美洲、檀岛。曾任南洋支部长的胡汉民在《南洋与中国革命》一文中说:南洋是本党革命的策源地,也是根据地。1907年,孙文被日本政府逐出,偕胡汉民、汪兆铭等人在越南河内设机关部,策动粤、桂、滇三省边境武装起事,革命运动的中心亦随之移到南洋。
孙文自1900年6月第一次到南洋,至1911年12月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十一年间,先后九次奔走南洋,“成立同盟会分会及书报会,扩展革命组织,发行报刊,灌输革命思想,及筹募经费,供应起义军饷”,他提出过一个口号:海外同志捐钱,国内同志捐命。
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筹措经费,从整体上来讲,并不是十分成功,好几次起义招致失败,究其内因,都可归咎到经费不足或后援资金的缺乏。
虽然零星捐助“乃为革命经费最可靠的来源”,但这种“集腋成裘”的方式,仍存在许多天然的、难以避免的问题,即“不能适应时效,且经手人多,捐款人多,劝募时须向各方说明用途,往往泄露机密”。
以当时的情形,中下层、经济情况较差的华侨,赞助“革命”往往最热心;反之,富商及经济情况较好者,对“革命”大都冷淡。
不过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党人在海外的对立,也是个不可忽视的客观障碍。前者要革命,抱定以武力来推翻“现今恶劣之政府”,宁可不惜一切代价;后者要改良,反对暴力,谋求自上而下地实现“君主立宪”,保持社会的相对稳定。两种不同的政治理想(包括方式),影响不同层次的人群,华侨富人更多是支持康、梁等立宪派党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康梁派的失势,只是暂时性的,假如一旦清廷改变政策,保皇党人必都可以重新返回政府,掌握政权”。
海外的中下层华侨,虽然人数居多,但捐出的皆为血汗钱,而革命党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如果从1895年兴中会时期第一次广州起义算起,到1911年同盟会时期黄花岗之役,前后十次,历时16年之久,中下层华侨再捐下去,已不堪重负。
“华侨为革命之母”,这是一句流传甚久的名言,一般认为出自孙文之口。在国民党党史中,历来是把海外华侨与革命建国联系在一起的,从同盟会筹措革命经费的历史看,海外华侨对于革命党人的支持,不管出于何种原因,抑或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人人皆以为不世之功”,若缺少他们的热诚,以及一点一滴的捐输,“清室无由而覆,民国无由而建也”(孙文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14个省独立响应。次年民国成立,清室的隆裕太后宣布宣统皇帝逊位,结束了顺治元年以来清朝268年的统治。
摘编自广州《同舟共进》
范泓/文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