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园:南洋同盟会大本营
【类型】报纸
【篇名】晚晴园:南洋同盟会大本营
【简介】 这组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高分子塑像,展现了1907-1908年间,孙中山等在晚晴园策划推翻满清王朝统治的革命事业。它是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展览品之一。捧上茶水者为陈粹芬。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春煜周廷婉 整整一百年前,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76
【正文】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春煜周廷婉
整整一百年前,1911年10月1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朝统治。华侨与这场革命的关系,用孙中山的话可以概括为:“华侨为革命之母”。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在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也说过:“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强有力的支持者。”
造访晚晴园
近年来数次飞往新加坡,记忆中印象深刻之事,是造访神往已久的晚晴园。
晚晴园,又名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街12号。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草坪旁矗立着的一个高约3米多的赤褐色巨石,正面分别用中英文刻着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的题词:“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背面是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晚晴园是座纪念馆,但更像别墅———一幢两层式的古老楼房,呈凸字形,建筑形式揉合欧洲古典殖民地别墅与中国及马来风格,讲究对称美而又通风良好,适合热带气候,是19世纪新加坡许多殷实人家的住宅样式。屋外园地约有两千多平方米,树影阴翳,鸣声上下,空气清新。屋宇前的草坪正中央置孙中山铜像一座,更显得庄严肃穆。
在二楼宽敞的客厅里,冯仲汉馆长亲自接待我们。冯馆长看来年过六旬,满头霜雪,健硕魁梧,待人热情、诚恳。虽说初次见面,却像是相识已久的故旧那样随意而快活。话题便从置于大厅里由中国画家创作的巨幅油画开始。画面以椰风蕉雨的南洋风情为背景,借助栩栩如生的孙中山与华侨群体的形象,鲜明地凸显了“孙中山在南洋华侨中间”的意涵。画家深厚的艺术造诣,令人赞叹不已。“有人曾出100万新元要我让出这幅画,我说这是无价的镇馆之宝。”冯馆长一口京片子,声音温和醇美。后来我才知道,三四十年代他曾是新加坡电台“的丽呼声”的主播员。他引领着我们边参观边作介绍,让我们恍若置身在一个悠远的岁月里。
晚晴园的前身是“明珍庐”,原为粤籍富商金屋藏娇的地方,“明珍”料必是这位娇丽的芳名。20世纪初,潮籍侨商张永福买下这幢陈设雅丽的楼房作为奉承慈母的寓所,园名“晚晴”(取自李商隐诗句“夕阳怜芳草,人间爱晚晴”的雅意)。
晚晴园:
南洋辛亥革命同盟会大本营
在近百年前,为了推翻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孙中山风尘仆仆四处奔走,在海外鼓吹革命,筹集起义经费。然而,革命的道路布满荆棘。1900年他首访新加坡,却被英殖民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驱逐出境,5年内不准入境。到1905年,他在檀香山偶然看到新加坡革命性报章《图南日报》所发行的一张日历牌,上有“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涂炭,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的题词,此外还有“自由钟”及“独立旗”插图,孙中山看到这份报纸后,“知吾道不孤,至为欣悦”,于是便和该报的创办人张永福与陈楚楠取得了联系。这是促使孙中山多次访问新加坡的来由。
1906年2月,孙中山第三次访新时,热心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张永福便将这幢独立洋房送给了孙中山,以便他进行革命活动。孙中山在后座楼上住了两个星期。在此期间,孙中山将外来和当地的革命党人召集起来,在晚晴园成立了同盟会支部,是日加盟者47人,其中包括琼侨符养华、符益华、陈毓卿3人(王斧为介绍人)。会员在孙中山面前宣誓并签名,而孙中山以同盟会东京总部总理的身分监誓。陈楚楠和张永福分别被选为该支部的主席及副主席。
同年七月初,孙中山第四次来新加坡,在晚晴园住了一个半月,同来的有胡汉民。这段时间制定了同盟会简章,并在陈楚楠与其他新加坡支部领袖的陪同下,孙中山前往马来亚作了短暂的一游,以图设立更多的支部。随后在晚晴园策划了几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及反清革命活动。1908年第六次来新加坡,前后住了五个月,其间曾北上槟城、曼谷等地,并在槟城设立了支部。这次与他同来的有胡汉民、汪精卫及黄兴等人,都住在晚晴园。这里远离闹市,地僻人静,是孙中山召集革命同志共商革命大计的好地方。孙中山与同盟会的会员也利用这个地点组织讲座、演讲,向群众灌输革命思想,尤其孙中山主讲的讲座会、往往吸引几百名听众,把大厅甚至楼梯口挤得满满的。孙中山与家眷最后一次住在晚晴园是1910年。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晚晴园由当时的中华总商会(现在的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接管。岁月蹉跎,直到1964年12月,为了纪念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活动,中华总商会对晚晴园进行了翻新,重新赋予它生命。
冯馆长娓娓道来,历历如数家珍。没想到,晚晴园这幢看似平凡的建筑物,却是藏龙卧虎之地,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孙中山三次栖身之处,也是1900至1910年间南洋一带支持辛亥革命的同盟会会员大本营。
南洋追随孙中山的红颜知己
随后,冯馆长又领我们参观楼下的孙中山革命遗物陈列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历史伟人一生的丰功伟业。陈列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孙中山家庭成员的介绍,有孙中山所领导策划的历次起义的说明,有重要起义文件的影像,有孙中山的亲笔信,有各种图表、地图以及其他革命志士的相片,从而再现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奋斗历程和来南洋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足迹。而楼上则辟为图书室及会议室,图书室收集了许多有关孙中山所领导的抗清起义运动的书籍和刊物,还有其他的一些专门论著。此外,楼上还增设了一间蜡像室,十分引人注目。室内所展出的是孙中山与同盟会领导成员共商革命大计的群体蜡像,个个神态唯肖唯妙。冯馆长特许我们进入室内便于与伟人零距离拍照留念,在每尊腊像光滑的表面,让我们似乎感到人物的体温,肌肉的弹性。顾盼之间,孙中山身后站着个风姿绰约手执茶杯的女子,牵住了我们的眼光。冯馆长看到我们流露出惊异的神情,便直言不讳的解释说:这位粉黛,在孙中山生命里是一位很重要的女人,也是长期以来被遮蔽的革命伴侣兼红颜知己。她叫陈粹芬,出生于香港,1891年,正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的孙中山,经人介绍认识了年方18岁的陈粹芬。两人意趣相投,在陈粹芬的心目中,孙中山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人物,于是立志追随。孙中山革命初期,陈粹芬贡献颇多。孙中山到南洋各地和日本、美国奔走,她也一直跟随服侍。陈粹芬以女性的温存与细致,使孙中山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涯中,获得精神支柱与慰藉。她还多次参加起义,在广州运军火,在日本做交通通讯,随军进攻镇南关,经常亲自印刷宣传品,终日忙碌,从不言苦。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时陈粹芬却悄然退隐。当时有人认为孙中山有负于她,但她却说:
“我跟孙中山反清建立了中华民国,我救国救民的志愿已达。我自知出身贫苦,知识有限,自愿分离,并不是中山弃我,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负我。外界人言,是不解我。”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陈粹芬说:“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贤内助,诸事尚顺利,应为他们祝福。”此后,为了给寂寞生活增添欢乐,陈粹芬到槟城后,抱养了苏姓华侨刚出生的女婴作为养女,取名孙容,是为了纪念她和孙中山之间生死不渝的感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远在南洋的陈粹芬失声痛哭,在槟城设坛遥祭7天。
1960年10月21日,87岁的陈粹芬在香港溘然长逝。1986年,陈粹芬的遗骨,从香港迁回翠亨村孙氏墓地安葬。墓碑上写道:孙陈粹芬夫人之墓。
我们静静地听着冯馆长对陈粹芬这一番委婉动人的介绍,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内心深处油然升起了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革命女姓的无限敬仰之情……
(文中陈粹芬言论,转引自知音传媒集团主办的《新周报》第176期《孙中山不为人知的“红颜知己”》一文。)
新加坡晚晴园,又名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