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揭秘同盟会两次倒孙风潮

揭秘同盟会两次倒孙风潮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揭秘同盟会两次倒孙风潮

【简介】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合影,前排中为孙中山。资料图片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有了统一的组织,但内部却很不一致。它的领导成员分别来自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不同的地方革命组织。他们曾因革命理论、策略路线不同,在中国同盟会内产生了矛盾和纷争,并最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67

【正文】

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合影,前排中为孙中山。资料图片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有了统一的组织,但内部却很不一致。它的领导成员分别来自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不同的地方革命组织。他们曾因革命理论、策略路线不同,在中国同盟会内产生了矛盾和纷争,并最终演变成了两次声势浩大的“倒孙(中山)”风潮。

“孙中山受贿” 引发首次风潮

1906年底,萍浏醴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认为起义与孙中山有关,指使驻日公使向日本政府提出引渡孙中山的要求。1907年2月,日本政府采取了两全其美的政策,一方面,向清政府表示宣布驱逐孙中山出境;另一方面,资助孙中山5000元要求他迅速离开日本,日本商人铃木久五郎也资助1万元作为孙中山离日的经费。

由于孙中山来不及在同盟会本部讨论接受赠款的问题,以至于引起一些会员的不满和怀疑,他们认为孙中山是“受贿”、“被收买了”。围绕着经费问题,掀起第一次倒孙风潮。

当时章太炎、张继、陶成章等革命党人要求罢免孙中山同盟会总理职务,改选黄兴为总理。由于黄兴不同意就任总理,“倒孙”风潮才暂时平息下来。

六次起义失败 引发二次风潮

1907、1908年间,孙中山在中国南方亲自领导发动了黄冈、惠州、防城、镇南关等六次起义,花掉了艰苦募集得来的全部经费。这六次起义全被镇压,并且未能给清政府造成明显威胁。这样,章炳麟和原光复会陶成章、原华兴会宋教仁对孙的策略产生了怀疑,要求同盟会将武装起义的地点选在他们多年经营、有着良好革命基础和影响更广的长江流域,但这一要求没有得到重视。

第二次“倒孙”事件发生在1909年秋天。陶成章等人代表七省同志在南洋起草了所谓的《孙文罪状》,他们还决定“整顿会务,上书东京总部论孙文,请易黄兴为会长”。

在此危急时刻,黄兴再一次坚定地站在孙中山一边。

风潮平息裂痕在 同盟会分裂

两次“倒孙”风潮终告平息,但裂痕却无法弥合。像刘师培这样的革命党人对孙中山的反感一步步激化为鄙夷和仇恨。他将自己脱离革命阵营的缘由归结为“失望”二字。最终,刘师培出卖革命党人,投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走向了革命的对立面。

而同为革命党领袖的孙中山和章炳麟则由生死与共的战友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此后两三年,章炳麟多次撰文攻击孙中山,诋毁孙是“背本忘初”的“小人”。孙中山反唇相讥,痛骂章是“丧心病狂”的“陋儒”。双方已毫无理智可言。

两次“倒孙”风潮最终导致了同盟会的分裂。1910年2月,光复会宣告重建,以章炳麟、陶成章为正副会长,设执行局于南洋,公开与同盟会分庭抗礼。宋教仁、谭人凤于1911年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公开抛弃了民生主义,实际上成为又一个具有“独立”性的组织。孙中山则着手将同盟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同盟会的分裂,对后来的革命进程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摘编自石家庄《文史精华》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