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会馆旧址沦为出租屋发廊?
【类型】报纸
【篇名】同盟会会馆旧址沦为出租屋发廊?
【简介】■水母湾二十一号的一楼正被租来当发廊。 ■阳光社区记者 方阳麟 文/图 “水母湾二十一号大楼就是南美中国同盟会会馆,看着它沦为出租屋、发廊,我非常心疼。”作为南美中国同盟会的广州遗属,今年78岁的冯卓凡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这座文物建筑能被保护起来。可惜他奔波四年仍无结果。越秀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14
【正文】
■阳光社区记者 方阳麟 文/图
“水母湾二十一号大楼就是南美中国同盟会会馆,看着它沦为出租屋、发廊,我非常心疼。”作为南美中国同盟会的广州遗属,今年78岁的冯卓凡老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这座文物建筑能被保护起来。可惜他奔波四年仍无结果。越秀区文广新局负责人表示,是否真为同盟会会馆正在论证。
记忆 是孩提时的乐土
位于越秀区海珠广场附近的水母湾二十一号大楼是一栋三层高、钢筋红砖结构的西式建筑。冯伯今年已78岁,在他的记忆深处,这栋大楼是他孩提时的乐土,70年前,他曾在这里过着“忙乘东风放纸鸢”的惬意日子。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了,当时我才七八岁,父亲冯正卿是南美中国同盟会的宣传干事,这栋大楼便是会员们在国内住宿、互通信息的地方,我也经常来大楼找父亲。”
冯伯说,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冯伯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在玩耍。而最让冯伯难忘的是大楼顶的宽敞阳台,“当年,这里是附近最高的楼层之一,我在这里放纸鸢,纸鸢比别家小孩的飞得高。”
冯伯说,他在这栋大楼度过了几年快乐时光,后来因父亲工作变动,冯伯便很少来这里了,“我成年后,去了其他省份工作,直到改革开放才重新回到广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之余,冯伯不时会抽空看探望这位“老朋友”。
契机 偶然获大楼史料
“这栋大楼可以说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有着大元帅府、黄花岗那样的保存价值。”冯伯说,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将这栋大楼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这样也能告慰父亲他们的在天之灵。但冯伯一直苦于没有任何档案和史料证实该建筑的渊源。
不过这一局面在2006年被偶然打破,当年的7月23日,冯伯从《羊城晚报》上看到一篇《老城纪事》———《水母湾21号的密码》,该文章提到了自己的父亲冯正卿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并指出该处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美中国同盟会在广州的会馆。冯伯当即联系了文章作者卢洁峰,并在卢洁峰的指引下,冯伯来到广州市档案局,找到了父亲当年任南美中国同盟会宣传干事的一些手稿,“这些手稿证实了水母湾二十一号大楼就是南美中国同盟会会馆,也是因为有了这些手稿,我得以加入中国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并成为了联谊会理事。”
奔走 让大楼得到保护
患有糖尿病、风湿等疾病的冯伯行动很不便,但为了这栋大楼,他于2006年从档案局获得父亲的手迹后,便不间断地四处奔走。“看着有历史价值的建筑沦为出租屋、发廊,我非常心疼。”冯伯多次到过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反映情况,但事情一直无实际进展。“如果有关部门不考虑保护,或者可以考虑由我们的联谊会来接手维护”。
前天,记者来到这栋楼看到,该大楼门面已被出租为发廊,大楼门口的路面上还放着一张麻将桌。在冯伯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这座建筑物的内部,“这里的过道、楼梯,都被改装过,墙体也被粉刷一新,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感觉,只有地砖仍是当年铺设的。”在二楼,一位住在这里的街坊告诉记者,这里之前是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的宿舍,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
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原社长张宝锵:
有一定的文物建筑价值
年届九旬的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原社长张宝锵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这里是中国新闻社办公场所,后来被改建为员工宿舍。“这栋大楼原是南美同盟会会馆,有一定的文物建筑价值,尽管内部结构做了一些改变,但大楼外观至今仍保存良好”。
越秀区文广新局:
已被列入文物普查表
越秀区文广新局的高旭红科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去年2月,越秀区文广新局就已发现了这座建筑物,目前它已被列入文物普查表。“我们从市档案局取得相关的资料后,推测这座建筑物就是南美中国同盟会在广州的会馆,但史料正确性、这座建筑物真正的文物价值如何等问题仍需有关专家论证”。
方阳麟【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