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八旬老人“挖出”同盟会旧址

八旬老人“挖出”同盟会旧址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八旬老人“挖出”同盟会旧址

【作者】 梁健敏 李楠楠

【简介】 冯卓凡老人来到儿时乐土——水母湾美洲同盟会旧址。 冯卓凡父亲所在的美洲同盟会捐献了第三排的花岗石。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 记者 梁健敏 李楠楠实习生蔡汝凌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 记者 叶伟报 泰康路水母湾内,一座红砖混凝土的建筑掩映在喧闹杂乱的街铺旁。过往的街坊只知道是出租屋,却不知道它真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922

【正文】

冯卓凡老人来到儿时乐土——水母湾美洲同盟会旧址。

冯卓凡父亲所在的美洲同盟会捐献了第三排的花岗石。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 记者 梁健敏 李楠楠实习生蔡汝凌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 记者 叶伟报

泰康路水母湾内,一座红砖混凝土的建筑掩映在喧闹杂乱的街铺旁。过往的街坊只知道是出租屋,却不知道它真正的身世——美洲同盟会在广州的会馆。辛亥革命硝烟渐散,名噪一时的同盟会也退出历史舞台,各地的会馆早已挪作他用。建国后该建筑曾被没收,后更被出租变成发廊。

如果不是同盟会遗属联谊会理事冯卓凡的出现,旧建筑或将埋没在历史尘埃中。冯卓凡的父亲是美洲同盟会的会员并曾居住于此,古稀之年的冯卓凡四年奔走遍寻史料,终为建筑“正名”。

遗属走访

同盟会旧址已成出租屋

台风前夕,泰康路沿江的天空特别蓝。在同盟会遗属冯卓凡以及郭月虹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水母湾21号的建筑实地探访。

“房子不是很深,但是我不带你们,可能还真找不到。” 冯伯说。从泰康路北侧一仅有1.5米宽的窄巷进入,进而再拐弯向西北方向前行,在今广州市第十中学后门前,便是水母湾。顺着水母湾的门牌号走下去,拐角处出现的四层西式楼房便是水母湾21号的建筑。

“看,红色的拱门就是当年的门,其他的门都拆过了。”冯伯看到旧住处不禁激动大喊。仔细查看发现,建筑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坐东南朝西北,红砖外墙的4层楼房,面宽约25米,进深约20米,看得出第4层是后来者僭建的。在21号楼房的东北角距离地面约7米高的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宽约20厘米,高约40厘米的花岗岩石界碑,上刻:“此墙由此至街尾属本会范围”12个字。

此后经过文广新局考证,该建筑按照西式风格建造,建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约为260平方米。大楼东西两侧的立柱上方还可看见“华东工程公司绘建”8个大字。专家研究发现,立柱上刻建造公司名称,这是20世纪10~20年代间建筑行业的流行做法,也可作为21号大楼建筑时间的佐证。“这里颜色都没有变化,别看这楼只有几层,当时可是附近最高的一幢楼了。”冯伯说。

可是,当年的老旧建筑,如今已大变样。建筑附近是杂乱的临街商铺,上面几层出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最底下一层是水果摊档,旁边还是个已被拆了牌子的发廊。进入底层大门发现,内部结构已改变,房子之间仅剩一条能容一人的窄道,一些鞋子、装修材料散落其中,略显破败。

冯伯还想引领我们到楼上看,可是等了很久都不见有人下来开门。儿时上蹿下跳的住所,如今进入还得趁租客开门时尾随,这不得不让冯伯心痛。

老人回忆 

水母湾21号是儿时的乐园

“以前这里两个楼梯都是连通的,我经常从这个门上楼,又从那个门下去,楼顶的阳台很宽敞。” 虽然已年近八十,并且做过八次手术,但是在冯伯记忆深处依然念念不忘这一片儿时的乐土。

我父亲冯正卿是美洲同盟会的屋伦分阜的宣传干事,这栋大楼便是会员们在国内住宿、互通信息的地方,在6~8岁期间,我在当时的广州市立第一小学(现朝天路小学)读书,一放学就经常来这里找父亲。在这个大楼里,让冯伯难忘的是大楼顶的宽敞阳台,“当年,这里是附近最高的楼层之一,我在这里放纸鸢,纸鸢比别家小孩的飞得高。” 度过了几年欢乐时光后,父亲工作变动,而作为同盟会办公场所不便居住才最终搬出。

儿时的记忆不免模糊,但冯伯一直记得“这个地方不简单”。“还是国民政府的时候,每年都有很多大卡车来,停留在这里把会员接到黄花岗。当时每年黄花岗都有纪念活动,乳猪、烧鹅、汽水满车都是,参加拜祭的还有国民党的高官,人家跟我说参加拜祭的是重要人物啊,戴着大盖帽。”

成年后,冯伯被分配到新疆交通厅工作,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回到广州。而在工作之余,冯伯还经常回来看望这个老地方,“小时候住过的嘛,我闭着眼睛都能走回来。” 

四方奔走

找房管局市政府要求保护文物

在水母湾的浅窄的街道里,街坊经常都会看到,这位穿着吊带西装的老人,轻抚那道褪色的拱门,深情地凝望着这座红墙建筑。

十多年的走访,21号的容貌却几番变迁——原来是同盟会叔伯的住处,然后是中新社的员工宿舍、后来竟出租惨变发廊。

“这是对革命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啊,怎能变成发廊呢?”冯伯对此十分心痛,怀着对儿时生活的美好记忆,也念着父亲为革命募款捐献,他一直希望这幢大楼可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只是苦于没有任何档案和史料证实这些建筑的渊源。

直到2006年,冯伯从本地媒体的一篇《老城纪事》上,才了解到自己的父亲冯正卿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并指出该处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洲同盟会中国同盟会在广州的会馆。同时,也揭开了大楼的变迁历史——1949年10月,大楼被政府作为“敌产”没收,并交给省侨务委员会做宿舍。50年代后期,拨给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使用,现在,那里还居住着十几户人家。

此后,冯伯来到广州市档案局,找到了父亲当年任南美中国同盟会宣传干事的一些手稿。“你看,这里写着冯正卿的资料,其中通讯地址上面写着,现址:水母湾二十一号大楼。” 冯伯颤颤地拿出他珍藏的资料对记者说。

有了这份资料之后,冯伯也证实了自己的遗属身份,在广州同盟会遗属联谊会会员们的帮助下,开始了为该建筑正名的道路。“我先是走访过这里的居委会,然后再到泰康路的革命委员会。后来来到广州党委统战部找到一位负责人,又到了市房管局。市房管局要求我们出示房产证,可是,有了房产证我还需要四处奔走吗?房产证可能在台湾也不一定,叫我们怎么找呢?

后来,冯伯患了风湿糖尿病,右脚还动过手术,可是从来没有停止过奔走——到市政府、找市政协写提案,甚至写信给市领导。如果还未得到解决,他甚至还想写信给国家领导人,促成此事。他十分感慨:“这栋大楼是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有着大元帅府、黄花岗那样的保存价值,作为史迹保留起来供后人了解历史,该多好啊!”

得见天日

文广新局复函保护并修缮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冯伯的努力之下,大楼保护得见天日。 

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向广州市文广新局转发了《关于要求保护水母湾21号房屋列为辛亥革命遗迹的转办函》。而在此前,市政协也接连撰写了第1001号和第1023号提案。

根据以上两份文,市文广新局于今年7月,下发了关于市政协重点督办提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以及水母湾21号房屋的复函。

复函明确:“由于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水母湾美洲同盟会旧址应争取在10月前做好建筑外立面修复工作,并对文物建筑本体给予有效保护。”

市文广新局责成越秀区文广新局,需要按照文物法相关要求,市文广新局将对其文物修缮报批工作予以协助和指导。

不过,让遗属们感到遗憾的是,文件要求在10月前修复好外表面,但是目前仍未动工,里面依然住人。“我们希望尽早动工,修旧如旧。如果没有人接管,也可以由同盟会广州遗属联谊会接管,布置成辛亥革命史迹纪念馆。” 遗属联谊会秘书长郭月虹说。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