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严昌洪:武昌起义离不开孙中山和同盟会

严昌洪:武昌起义离不开孙中山和同盟会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严昌洪:武昌起义离不开孙中山和同盟会

【简介】 孙中山 洪门致公堂所开具支持辛亥武昌革命的银票。资料图片 武昌起义时的汉口革命军士兵。资料图片 1911年10月10日,占领武昌城后,军政府挂起十八星军旗。新华社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总统府职员合影。新华社发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567

【正文】

孙中山

洪门致公堂所开具支持辛亥武昌革命的银票。资料图片

武昌起义时的汉口革命军士兵。资料图片

1911年10月10日,占领武昌城后,军政府挂起十八星军旗。新华社发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总统府职员合影。新华社发

百年前宁静的一个夜/枪炮声敲碎了宁静夜”——《龙的传人》唱的不是辛亥革命,但此时此刻,用它来提括彼时彼刻,却是再合适不过。百年前的武昌,以及之前、之后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百年来众说纷纭,当局者不清,旁观者更不明。但历史不容许不清不明,同时正因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个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雾,廓清、袪魅、还原。百年弹指,殷鉴不远,让我们听听,历史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本版采写:颜亮

◎组织上是同盟会撒下的种子

记者:说起辛亥革命,我们都知道,1911年,湖北的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共同发动了武昌起义。这两个革命组织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是什么关系? 

严昌洪:文学社和共进会看起来不是同盟会的下属组织,但实际上跟同盟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从组织上来看,同盟会跟文学社、共进会关系都很密切。文学社是从早年的科学补习所、日知会到群治学社、振武学社这样演变过来的。而日知会跟同盟会的关系又非常深,日知会员里面的一部分人同时也是同盟会员,具有双重身份。与此同时,同盟会东京总部是把日知会作为它的下属组织来看待的。

共进会的成员主要是由在东京的一部分激进的同盟会员和留日学生组成。他们认为同盟会的活动过于徐缓,等不得了,要马上采取实际行动,所以在同盟会以外成立了一个组织,取“共进会”这个名称,就是要跟同盟会党共同进步、进行。也有人说它是从同盟会分裂出来的,我觉得不能叫分裂。它等于是在同盟会外面成立了一个组织,但它还是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它只是把纲领里面的“平均地权”改为了“平均人权”。

从思想上来说,共进会虽然把孙中山同盟会的纲领改了一个字,但是他毕竟还是接受了前面的三句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文学社的口号则是“推翻清朝专制,反对康梁的保皇政策,拥护孙文的革命主张”,直接把孙中山的名字都写上去了。 

◎行动上遵照孙中山的革命方略 

 

严昌洪

194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辛亥革命研究领域成果主要有《癸卯年万岁——1903年的革命思潮与革命运动》、《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辛亥革命辞典》等。

记者:那么起义时,有没有能体现出孙中山领导的事例呢?

严昌洪:有。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国号(中华民国)、年号(黄帝纪年),都是按照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当年制定的同盟会《革命方略》的设计来实行的。包括很多军政府使用的文告都是现抄的同盟会之前制订的文件内容,有的只是稍微改变点文字。

湖北军政府在革命程序上也完全按照孙中山设定的三个程序,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所以武昌起义以后,马上建立一个军政府,那就是属于军法之治,他们又通过宋教仁、汤化龙起草了一个《鄂州约法》,这就为推行约法之治做一个准备。在这个约法里明确说到将来中华民国正式宪法颁行后,此约法就作废,按宪法来执行,这相当于为宪法之治做了铺垫。 

记者:学界有个说法,武昌起义是突然爆发的。 

严昌洪:武昌起义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早就策划好、有预谋的。 

突然是指10月10号这个时间发难。原本,湖北定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发难,取“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意思。但湖南焦达峰写信说湖南那边准备不及,要推迟十天。在推迟的过程中,湖北革命党人加紧准备。孙武他们就在汉口俄租界的机关里配制炸药,结果在十月九日那天不慎发生爆炸。清政府拿到他们的名册,就按照名册抓人,捕杀了彭刘杨等人。第二天大家就感觉到如果我们再不起义,那就是等死了,不如搏一搏,于是就起事了。要说偶然就是这样的,十月十号晚上那个时间发动,这是有点提前的。

◎精神领袖非孙中山莫属 

 

记者:对于武昌在1911年即将起义的情况,孙中山当时知情吗? 

严昌洪:孙中山说过一句话,“武昌之成,成于意外”。有人就说,你看连孙中山都感到这是意外的,他是不主张武昌起义的。这么说,完全是断章取义。孙中山说“武昌之成,成于意外”后面是有话的,他后面说,当时的革命党人为了不被清政府抓去杀头,就决定一搏,不计成败了,他们也不知道后来会成功的。孤注一掷的结果是意外的碰到了胆小鬼——湖广总督瑞澂,瑞澂如果不逃,第八镇统制张彪就不会走,张彪不走城中就不会乱,起义军就不一定能够成功。瑞澂逃了,张彪跑了,那么清朝的军队就群龙无首了,所以就被打下来了。

所以我觉得,武昌起义是在孙中山思想的领导下发动的,是孙中山和同盟会十次武装起义失败以后的一次伟大的成功。从具体组织来说,是文学社和共进会来领导的,而前面已说,这两个组织和同盟会关系很深。应该可以说是同盟会发动的。

记者:有一种说法说,之所以让孙中山当上总统,是因为当时没有人敢出头? 

严昌洪:在孙中山没有回来的时候,西方国家已认为这个大总统是孙中山莫属。武昌起义以后,湖北军政府曾印过一张叫做《中华民国公报》的报纸。在阳夏战争最激烈的时候,有人担心革命能不能真正坚持下去,当时为了安定民心、鼓舞士气,《中华民国公报》就搞了一个“中华民国军政府大总统孙”的布告登在报上,表示孙中山在领导我们,希望大家不要紧张,不要害怕,我们前线有黄兴,上面有孙中山呢。为什么不拿别的人的名义来安定民心,来鼓舞士气,而要用孙中山,而且用大总统,说明他是得人心的。

◎各方力量都需要孙中山这面旗帜

记者:你觉得该怎么来评价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 

严昌洪:孙中山在国内没有实力,也没有参加辛亥革命期间实际的斗争。但他毕竟威望很高,到上海时,刚好两边争执不下,孙中山正好成了一个第三者,被选为了总统。当时也有一种观点,已经想到要用袁世凯。当时已经把这个消息放出去了,只要你袁世凯让清朝退位,就让你当大总统。所以后来孙中山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时候,袁世凯就非常生气,说好了是我,怎么成了你?所以孙中山逼得也没有办法,最后也只好表了一个态。 

记者:他回来得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严昌洪:孙中山在革命派方面可以说是一个折中人物,而在南北之间又是一个过渡性人物。已经是这样安排了,因为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正好这边又成立一个中央政府,你来当了再说,下一步谈判怎么样?如果谈得好,就让袁世凯来当,你就下了。 

总的来说,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还是起到了一个思想领导的作用,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但这种思想领导,主要还是集中在推翻满清这一条上,对于将来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当时在很多人思想上还不是很明确,不是很清楚。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