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4 赴日考察投身同盟会
【类型】报纸
【篇名】“‘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4 赴日考察投身同盟会
【简介】 尉氏“寡妇院”,前面小院已被毁,现仅存后面天井院。翻拍于中华所存资料图片 □ 首席记者 姚伟 实习生 孙灿 文图 引子 尉氏宾馆院内,青砖灰瓦的两层楼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落,看上去庄重典雅,比周围贴着白瓷砖的现代建筑有气质多了。 从高处俯视,这个四合院让人感觉不免有些封闭压抑,但当进入院内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32
【正文】
□ 首席记者 姚伟 实习生 孙灿 文图
引子
尉氏宾馆院内,青砖灰瓦的两层楼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落,看上去庄重典雅,比周围贴着白瓷砖的现代建筑有气质多了。
从高处俯视,这个四合院让人感觉不免有些封闭压抑,但当进入院内天井,却又感到几许安稳通透。
这个院子,是刘青霞兴建的师古堂的一部分。师古堂原是一座奢华、雄伟的大型四合式建筑群,有房屋三百多间,现存建筑是其东北角的一个天井院,有房三十多间,尉氏民间称其为“寡妇院”。
我们原本认为,“寡妇院”是因为刘青霞是寡妇而得名,经文史专家、刘青霞研究者于中华介绍,才知道这名字另有来历。该四合院南边,原本附有一个小院,当年刘青霞曾安排30多个刘氏家族的寡妇居住。“这些寡妇大部分是20多岁,甚至十多岁的年轻女子。”于中华说,“刘家人有钱,不少人娶好几个小妾。男人活着的时候,这些小妾就是大老婆的眼中钉,等男人死了,有孩子的还好些,没生育过的处境非常凄惨,为了颜面,刘家绝对不允许她们改嫁,留在家里则受尽屈辱。刘青霞深知她们的处境,就将家族内的寡妇都安排在师古堂的这处院落,尽可能地照顾好她们。”
这件事,仅是刘青霞众多侠义之举中的一件。丈夫去世后,刘青霞开始出面管理家里的财产,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在家庭刚刚经历重大变故后,迅速稳住了局面,“执事者二三百人听指挥焉”,此后,她勤勉持家,善于理财,“凡属青霞所管理者,皆有盈无亏”。勤勉的刘青霞不贪图享受,自奉甚俭,但凡需仗义疏财之时,每每慷慨出手,不做“守财之奴”。
婆母去世时,适逢尉氏大灾,她借婆母葬礼,舍饭一月。每天备大量馒头、粥饭,只需在婆母灵位前燃一两支香、烧一两张黄表纸,即可随意用餐,此举救活了不少灾民。
尉氏通往开封的官道要经过贾鲁河,河上桥被冲毁,行人过往十分不便,刘青霞捐出7000两银子,修筑了一座坚实漂亮的大石桥。
自丈夫去世后,部分谋夺财产而不得的族人对刘青霞百般攻击,甚至谩骂、侮辱,使她痛苦万分,倍感艰难。为了争取舆论、赢得一般族人的支持,刘青霞对家族事务多有襄助。她独自出资4万两银子,在刘氏发迹地大桥村兴建刘氏祠堂,买地十五顷设立“刘氏义庄”,凡六十岁以上的族人,每月可从义庄支领小麦三斗(约合75斤),并在义庄附设义学一所,刘姓子弟均可免费入学。
1905年科举废除后,全国各地兴起办新式学堂之风,刘青霞意识到新式教育的重要,大举出资助学,捐助尉氏高等小学堂3000两、开封女学堂3000两、中州公学1000两,尤其大手笔捐助北京豫学堂3万两,赢得了省内外的交口称赞。乐善好施的刘青霞声望日增,光绪皇帝降旨诰封她为“一品命妇”。
到此为止,刘青霞所有义举尚未超出乐善好施的传统范畴。随后的一次日本之行,刘青霞的生命轨迹出现重大转折,这位出身名门的“一品命妇”迅速转型为革命事业的捐助者。
【留日学生开启生命之窗】
“一品命妇刘马氏,系本籍绅士、翰林院侍读马太史吉樟之妹,而已故山西试用道刘观察德煦之妻也。热心学务,考求实业。兹拟携子候选主事刘鼎元前赴东洋,调查女学堂及各项实业、学堂规则。由其兄马侍读具呈学部请转咨外务部发给护照。并咨外务部发给护照。并咨照出使日本杨大臣一体保护,俾得从容考察云。”
这是1907年《河南官报》的一则消息。在当时,“一品命妇”刘青霞出国考察,算得上河南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
这次赴日考察,已经酝酿了一年有余。1906年初,刘青霞家来了几位不寻常的客人,这是四位留学日本的河南学生,其中一位是刘氏族人刘恒泰,按辈分,他是刘青霞的侄孙。刘青霞乐善好施、热心助学的名声广为传扬,深为时人感佩。留日学生张钟端、潘培祖等闻其大名,利用回国省亲之机,经刘恒泰引荐,专程前来拜访刘青霞。
四位留学生中,张钟端、潘培祖都是同盟会员,张钟端更是日后河南辛亥起义领袖。在刘家,张钟端等谈及清廷腐败、外强入侵及日本明治维新、女子教育等情况,鼓动刘青霞亲赴日本,考察学务、实业发展状况,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国计民生有更大的作为。
张钟端等人的到来,如同给刘青霞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使她倍感新奇,后来她回忆说,“青霞自游学以来,当与学界接洽,其有出类拔萃之士,甚至引为同志欢若平生”。刘青霞素有侠义之心,出于对这些青年才俊的赞赏,与第一次谋面的张钟端等人,已结下“欢若平生”的同志之谊,救国济世的共同理想,使他们此后肝胆相照,共谋大业。
与张钟端等人畅谈之后,刘青霞萌生赴日开阔眼界、考察女学和实业的强烈愿望。恰好这年4月,清政府学部上奏,请“从翰林院中遴选志趣正大、学问优长并愿意出洋考察者赴日”,刘青霞的二哥马吉樟被选中,她听到消息,便请二哥代为申请护照,经由官方途径办理赴日考察手续。
官方手续十分迟缓,到第二年才得以成行,刘青霞次年携子随兄一起前往东瀛游历考察。
此时正当留日高潮,中国留日学生有七八千人之多,成为当时中国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
据著名近现代思想史学者、洛阳师院副院长张宝明介绍,近代中国留学目的地最初是欧美,甲午战争后留学热点逐渐转向日本。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不少知识分子急于了解日本速强的原因,一些重量级的大臣也希望借鉴日本经验,他们看到了留日的诸多优势,欲以日本为媒介学习欧美,如张之洞、刘坤一曾上奏说:“奖劝游学……以日本为最善,文字较近,课程较速;其盼学生成就之心至为恳切。传习易,经费省,回国速较之学于欧洲各国者,其经费可省三分之二,其学成往返日期可速一倍。”这基本说出了留日的好处。
由于上述原因,当时的留日热迅速升温。1896年第一批留日学生仅13人,两年后增加到77人,以后逐渐上升到数百人、上千人,到1905年,废除科举,转由留学生中招考人才、授予功名,而倡办新学却缺乏师资,凡此种种,使留日学生猛增到8000人。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曾惊叹,认为这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
【入同盟会共匡国难】
刘青霞一到日本,便受到了河南留学生的热烈欢迎。
当时河南留日学生集资创办有《豫报》,有人以“古中原夷”的笔名,在该报发表《捐巨资兴学之可嘉》,盛赞捐资办学的刘青霞和温县人原邦用,认为“这等热心识时、慨捐以救祖国的人,在我们河南很为难得了”。因这篇文章,刘青霞其人其事在河南旅日学生中广为人知。因此,刘青霞刚到日本,河南留学生便举行集会,集体对刘青霞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刘青霞很快即融入这一群体。
当时河南籍学生中,加入同盟会的为数不少。1905年8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成同盟会,共推孙中山为总理,河南光山人曾昭文为书记,曾绍文随即介绍16位河南留学生入会,其中就有被刘青霞引为同志的张钟端和潘培祖。1906年,河南武备学堂的50名学生,因闹学潮遭监督(校长)排挤,被派往日本学习陆军。孙中山对这批人非常重视,派张继、邹鲁、曾昭文等人前往码头迎接,并亲自接见两次,随后由曾昭文介绍其中一部分人加入同盟会,因此当时河南人成为同盟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到日本后,刘青霞在东京租房居住,放足后始出外活动。由张钟端等人引荐,她交往的主要是革命党人,除河南籍学子外,唐群英、朱珍吾等女革命党人也常来拜访。
那时留日学生思想极为活跃,身在异国,清政府的控制力大为降低,流亡日本的革命党和立宪派,纷纷兴办报纸杂志等传媒,反对列强侵略和清廷专制,传播新思想、新理念,唤起留日学子的救国热情,使他们成为清末巨变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回望那段历史,有学者认为,“在这个(推翻君权,建立民主共和)过程中,留日学生的贡献尤大。因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政治思想,发展组织以及传播主张,使海外的涓滴汇成国内的洪流”。
所谓“环境造就人”,身处众多仁人志士之中,刘青霞沐浴到民主、自由思想的光辉。这些全新的思想,对于饱受宗法制度束缚、封建家族禁锢的刘青霞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令她醉心、向往,不知不觉中深受影响。而同盟会员们忧国忧民、献身革命的热情,更激发了她匡救国难的爱国之心。出国之时,刘青霞走的是官方途径,说明她还比较传统、保守,但在新思想耳濡目染之下,她的观念发生质的变化,迅速融入革命热潮,全身心投入同盟会活动中。经人介绍,她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当时河南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
这时,张钟端等人正酝酿出版《河南》杂志,但苦于经费无着,迟迟不能如愿。刘青霞得知消息,当即决定捐款两万元,使《河南》得以问世。
由于经费充裕,《河南》稿源充分、发行量巨大,在当时《浙江潮》、《江苏》等早期留学生刊物都遭禁或因故停刊,《河南》狂飙突起,成为最有影响的传媒之一。
“《河南》使河南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张宝明教授的评价十分中肯。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