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海安的同盟会会员鲍贵藻
【类型】报纸
【篇名】执教海安的同盟会会员鲍贵藻
【简介】□夏俊山投身教育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于东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创立初期,参与同盟会的只有几百人,不少是留学海外的学生。后来在海安执教语文的鲍贵藻先生,就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 鲍贵藻,字芹士、勤士,号岛公。清同治六年(1867年)生于仪征一中医之家。 16岁时,鲍贵藻考取秀才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832
【正文】
□夏俊山投身教育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于东京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创立初期,参与同盟会的只有几百人,不少是留学海外的学生。后来在海安执教语文的鲍贵藻先生,就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
鲍贵藻,字芹士、勤士,号岛公。清同治六年(1867年)生于仪征一中医之家。 16岁时,鲍贵藻考取秀才,被家乡人誉为神童。清光绪年间,鲍贵藻成为廪贡生,仍然不辍学习。 1902年,日本教育家嘉纳治五郎访问中国,接受张之洞为中国培养留学生的建议,回国后在东京创办了私立弘文学院。鲍贵藻赴日留学,就读于弘文学院师范科、博物专修科、警务科。同盟会成立的第二年,即1906年,鲍贵藻加入了同盟会,他以清咨议局议员的合法身份从事地下活动,做组织发展工作。
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鲍贵藻与孙中山同在南京国民党支部,鲍贵藻任南京支部交际员,兼任江苏省参议会副议长。
著名作家袁鹰是鲍贵藻的得意门生。多年后,袁鹰在《怀念恩师鲍老先生》(见《世纪》2008年4期)中写道:“1913年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被袁世凯派人刺杀,鲍勤士先生愤然动议弹劾江苏省警察厅长(当时上海属江苏省),触怒了权贵,反遭诬蔑排斥。又因响应孙中山先生护法运动,拒绝军阀钱财贿赂,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于是离开政坛,献身教育事业,以育人为终身志愿。”“他手捧讲义、粉笔,以仙风道骨的风姿走进教室,刚在讲台前站定,就使我们这班刚刚踏进高中课堂的小青年肃然起敬。过去初中老师也有许多是穿长衫的,但在长衫外面加一件马褂,却是绝无仅有,这在车水马龙繁华的上海南京路上也尤为难得。那时他已年逾古稀,是中年教师群中的长者,我们学生不由得都在称“先生”之前特加一个“老”字,尊称鲍老先生。 ”执教海安
1941年春,海安第二次沦陷,紫石中学被迫停办。“1942年春,‘联抗’司令员黄逸峰积极支持地方人士,搬出埋伏起来的桌椅教具,借用王家庄大士庵的房屋为校舍,恢复1939年春创建的紫石中学。学校所用经费全由‘联抗’司令部供给。黄逸峰特邀泰县蒋垛的知识分子孟心平为校长,李剑青为教导主任,并聘请仪征的高龄名士鲍芹士为教师。 1942年3月12日开学上课。学校除初中一、二、三级外,还有高一和简师各一个班。”(见《“联抗”四年》。学林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47页)。
鲍贵藻在紫石中学执教高中语文,鲍氏后人鲍阳明在《叔祖鲍勤士二三事》中写道:“岛公应聘紫石中学启程时,曾雇用独轮小车九辆,其中用于装运书箱的即达八辆之多。在十六只大柳条套色箱中,有自学用书,有教学用书,有《小知不足斋》诗文集手稿及续编。在从扬州至泰州长达七十二里之旅途中,有车工问:‘这书何用? ’公回答说;‘这些书都是我这学期要看的与教书时必用的书。 ’”(见《仪征文史资料》第6辑)当时,鲍勤士已是76岁的老人,从扬州至海安,交通不便,旅途艰险。他带了一箱衣物,书籍却整整装了8箱,这些书,他还“必看”“必用”,其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解放后曾任江苏省委农工部处长许映光,是海安古贲乡人。在紫石中学读书时,有一学期,许映光的语文教师正是鲍贵藻。他在《鲍勤士老先生在紫中》一文中回忆道:“他身材不高,蓄长须,着古装,谦恭有礼,平易近人,深得师生敬重。鲍老先生教学极为认真,所选授诗词古文,既重风格文采,更重思想内容,其中有韩紫老的诗作多首(当时,联抗地区没有统一的语文课本,我校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主讲老师选定后临时刻印的讲义)。他讲课细致深入,力求使学生能通晓其要义,赏析其文理,并选择学生中较好的文章示范交流。他在课堂表扬过高一班储天锡学骈文有长进,勉励他继续努力。他批改作文也十分尽心,勾勾划划,圈圈点点,文后都加评语,并盖上‘岛公’长方形朱文印章。如王泽一篇描写月色的散文,化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波澜不惊’、‘静影沉璧’数语,博得他的好评,在文后批了‘不着痕迹,浑若天成’八个字。鲍老的教学精神,同学们深深敬佩。 ”(见《仪征文史资料》第6辑)
当时,鲍贵藻是紫石中学最高龄的老师,但他并不古板,而是爽朗诙谐,谈笑风生,师生员工都乐于和他接近。对世界大事,他也十分关注。1942年11月,著名新闻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来到紫石中学。在紫石中学广场上,邹韬奋作了有关“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途”的演讲。鲍贵藻激情难抑,在邹韬奋演讲后,他激昂慷慨,跟学生讲了一段清人笔记小说中不怕鬼、打鬼的故事,并将德、意、日法西斯比作鬼,激励大家说:人死了变成鬼,鬼是怕人的,鬼被打死后连鬼也不成其为鬼了。接着,他举拳连连高呼:“打鬼!打鬼! ”这些性情中人的表现,给许映光等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曾任扬州市一届人大常委,扬州市九三学社副主委的李剑青,1942年在紫石中学任教导主任,他回忆道:“说来也有一点儿缘分,日寇发起大东亚战争,占据了租界,不久日军要租界上的学校向它登记.我不愿做敌伪管制下的学校教师,决心离沪,这时在上海的南通中学教务主任孟心平先生与我相约,同回苏北联抗地区紫石中学,校址在海安西北乡王家庄。我建议请鲍老同去,孟笑谓亦已约好,鲍老已欣然同意。我更是高兴,又能和鲍老在一起工作了。 ”(见《仪征文史资料 第6辑《我所知道的鲍勤士老先生》)在王家庄,李剑青与鲍贵藻住在一座庙宇里,两人同处一室。平时闲谈,李剑青常向鲍老请教一些问题。据李剑青回忆,有一次,他问起鲍老省扬中有一块匾额,上写“环桥观睹”不知如何理解。鲍老告诉他:当年周文王在桥上讲学,环桥观睹者数百人……鲍贵藻的解答让李剑青迷惑顿解,十分佩服。从闲谈中,李剑青还得知,鲍老的老伴、儿子、媳妇已先后辞世,剩下他孤身一人来到海安执教。说起亲人,鲍老常常泪流满面。李剑青劝他:子女不在了,这么多学生也就是自己的子女呀。实际上,鲍老已经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子女。学生离开时,鲍老会向他们赠送一张自己的半身照,并写上“某某贤契惠存,”“鲍贵藻敬赠”字样,还盖上印章。有一名叫何叔畲的学生毕业时,鲍老以诗为赠言:“丈夫当有四方志,游子宁忘慈母心?记否临行缝密密,春晖芳草细沉吟。 ”赠言有勉励,有谆谆告诫,俨然是父辈长者的身份。
据李剑青回忆,在紫石中学,鲍老的认真严格是出了名的。他所编的讲义,缮写即使只有一个错字,他都要在印好的讲义上,一份一份地改正。而讲课则是庄重之中有诙谐,严肃之中见活泼。有一次,鲍老讲杜甫的《春望》,竟“使听者自然感到这好像是一种流亡者的天籁,是诗人在战乱中痛苦的呻吟。那些来自沦陷区的学生中,不少人当场潸然泪下。”(李剑青语)激愤辞世
1943年,驻扎在曲塘的汪伪部队对王家庄进行扫荡,“联抗”向东北方移动,紫石中学也随之迁移。为避战乱,鲍贵藻去了泰县第四联中,后来又去了扬州中学。 1949年,在苏北行署领导的关心下,他在扬州中学退休,时年83岁。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2年12月20日,在仪征县各界人民声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群众大会上,鲍贵藻不顾高龄体衰,登台大声呼吁父老乡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因激愤过度,当晚力竭虚脱,抢救无效,终年86岁。
2004年10月,鲍崇明在《鲍氏文苑》总第6期发表《一代师表鲍勤士》,文中说:“他老人家博学善文,诗词歌赋碑铭序跋兼擅,亦重白话文。藏书万卷,辛亥革命后,与蔡元培先生过从甚密,他是‘蔡元培祭总理文’的作者”“他常以国民党元老的特殊身份,关爱保护进步学生。如:1932年,他以扬子中学名誉校长的名义向吴粹一校长举荐,由李方谟先生引见江上青同志到十二圩扬子中学任教,摆脱特务追踪,隐蔽下来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土改时,他主动献出地契。过世后,继子天民遵照遗嘱,献出房产、字画及藏书。”根据上述记载,鲍贵藻还掩护过江泽民的父亲江上青呢。当然,鲍崇明的依据来自鲍贵藻的著作。鲍贵藻主要有《小知不足斋文存诗存》《文字学》《国学概论》《文体通释》《经济学纲要》《杂著》《联语》等,可惜大都散失。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