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同盟会潜伏策划起义 大香山清军不战而退同盟会以澳门为据点,策动珠中澳各种力量组成香山起义军打退清军

同盟会潜伏策划起义 大香山清军不战而退同盟会以澳门为据点,策动珠中澳各种力量组成香山起义军打退清军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0

【类型】报纸

【篇名】同盟会潜伏策划起义 大香山清军不战而退同盟会以澳门为据点,策动珠中澳各种力量组成香山起义军打退清军

【简介】 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 清朝外务部电文:探查孙中山行程。 1906年孙中山为武装起义筹集经费发行的债券。 广州起义失败后,在伦敦的孙中山。 1912年元旦大总统宣誓词。 同盟会会员刘思复(香山人1884-1915) 【第十三回之香山起义】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47

【正文】

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

清朝外务部电文:探查孙中山行程。

1906年孙中山为武装起义筹集经费发行的债券。

广州起义失败后,在伦敦的孙中山。

1912年元旦大总统宣誓词。

同盟会会员刘思复(香山人1884-1915)

【第十三回之香山起义】

标签

1911年11月的某天,睁开惺忪的双眼,两广总督张鸣岐收报:从小榄、前山到香山的县城石岐民众全都反了,大街小巷挂上了革命党的旗帜。11月6日,清军兵舰派大批军队直抵石岐,剑拔弩张后竟不战而退。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史“大戏”重要组成部分香山起义开始在濠江上演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张鸣岐在香山民心中之所以是“萧何”,其根源或是他在澳门的作为。张鸣岐之前以“两手硬”的政策对付扩张野心日渐膨胀的澳葡,并派新军驻扎赢得了广大香山人民的民心(见11回之勘界)。然而不是你不小心,只是真情难以抗拒。孙中山离澳赴日后扛起职业革命旗帜,引导同盟会在澳门潜伏。演讲、排戏、办报,反清革命之风很快吹透濠江;且不言珠澳疍家、香山绿林、靓女民兵……就是清兵新军也个个心中默念起“起义”二字。

霎时间满城尽带起义甲,怪不得张鸣岐识大局而收兵。昔日那个名声在外的孙医生,竟有何等本事掀起了珠中澳革命高潮?且听本回慢慢分解

同盟会策划起义濠江潜伏

孙中山赴日本后,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孙任总理。香山人郑彼岸、林君复等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后“衔孙中山命,负责策划本邑起义”。郑等人回乡后,在石岐办《香山旬报》、在澳门办剧社,宣传革命暗中准备。

话分两头。同盟会成立之时,孙中山即派人到港澳活动“联络同志”。在澳门活动几月仅得数人入会,后暂停工作。1909年东风突起,葡萄牙革命建立共和制度。在葡澳当局协商下,澳门同盟会成立。机关在南湾街41号,香港分会会长谢英伯兼任会长。

是年冬季,孙中山指示两支力量会合澳门同盟会在珠中澳一带潜伏。

同盟会会员刘思复是个炸弹迷,常在澳门试制炸弹,准备潜回内地暗杀清廷大员。这个军事爱好让他与很多清兵驻军成为朋友。

会员黄世仲以香港记者身份组织“优天影粤剧团”,赴澳演出。编写节目劝诫澳门人戒除抽大烟、少进赌场、反对嫖娼,赢得市民争相观看。黄世仲撰写《洪秀全演义》(孙中山曾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在报章连载,又在剧团节目穿插革命内容、增加时装新戏。

会员陈峰海等人分别扮作推销员、报贩、小贩,在港澳之间轮渡上宣扬,此时孙中山已联络到大批会党人士。有人不信,他们便说出孙中山的龙江开山令,还唱起《英雄歌》。

会员潘才华在澳门办培基两等学堂,邀人演讲鼓动革命。同盟会还组织郊游等活动与倾向革命的学生联系。在最有名气的子褒学塾女学生中,都发展了一批女同盟会员。

根据孙中山澳门办报经验,同盟会向澳葡当局申办《濠镜阅书报社》。竟得到一代赌王卢九之三子卢怡若支持,卢怡若以绅商身份申请旋即获批。成立当天有二三百人参加,革命人士纷纷登台演说。

大批会员奠定了群众基础。在潜伏岁月,会员有特殊暗号:初次见面握手需要独特的屈指形式,问籍贯时需答“中国人”,问职业时需答“办中国事”。一连串暗号之后,方明是自己人。可这距离起义还远远不够。

驻前山清军易帜香山揭竿

1911年8月,同盟会在澳门南湾41号机关内秘密会议,商定策动香山起义。珠海籍会员苏默斋、刘希明等人从日本返回家乡,暗中做地下工作。

起义缺兵,清军内部的特洛伊战术被革命党运用。孙中山一早就指出,清驻军前山防御澳葡的两千余人新军将是一支让人胆寒的力量。会员郑仲超等人接受任务,策动前山驻军。通过同窗关系与新任营长任鹤年建立联系。任鹤年说,新军中不少军官有革命的意识,但还存在严重的“吃谁保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等愚民治军恶习。

同盟会会员走进新军进行革命宣传,还将见面暗号进行传播。一时间中下级军官绝大部分转向革命,同盟会很快掌控了新军。这成为起义的主力。

当年老同盟会会员谭人凤在解放后回忆:前山新军听闻广州起义后,“闻信愤慨,痛陈利害,坚持按期发动”。他们后来作为敢死队作战勇敢,所向披靡,清军四逃。

不止是前山。会员郑彼岸等负责策动清驻守香山县城的防营、团练。革命之风吹透濠江,策动之下4名地方武装中进步军官加入同盟会愿意起义。

那时香山绿林头目梁义被游说加入同盟会,后作战勇敢。珠澳水上人家疍家被组织起来运送革命物资。同盟会主张婚姻自由、提倡女权,吸引不少女性到书报社阅读书报。有学生、家庭妇女、富商的寡妇和妾侍,不少后来都成为香山起义中女民兵队伍。

起义第一炮小榄打响

缺少军火也是起义遇到的大困难。同盟会多方打探,檀香山和东南亚有购买军火的门路,但需要大笔银元。那时仗义疏财的革命者大有人在,澳门富家子弟、水上疍家纷纷解囊。购买军火后,安全运至澳门又成了问题。女同盟会员们挺身而出,游说清朝海军“安香”号,请他们将海外购买的军火装上外国船运回澳门,再偷运至“安香”号加以伪装,以军用品名义避过海关检查,运送到起义者手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同盟会制定了香山起义以前山为重点、县城次之的策略。

11月2日,同盟会会员在小榄镇打响起义第一炮。与当地游击队突击小榄团练局(地方武装),缴获200余枪支,召开民众大会,提出“打倒满清、有平米吃”。次日清兵数百乘小轮沿河而上反扑。起义军与之在沙口激战三四小时,将清兵打得狼狈撤退。

小榄起义消息振奋珠澳。11月5日,一声暗号之下,前山城驻军遍竖白旗,标统何某仓忙从城墙坠下逃向澳门。次日(6日)众人推任鹤年为起义军司令,决定向县城石岐开拔,配合小榄义军攻打石岐城。

6日(请记住这一天),在同盟会策动下,各乡团勇(民兵)共两三千人浩浩荡荡向石岐进发。石岐的民军、团练(有绿林、学生、华侨等)同时起义,当天光复县城,香山起义一举三连胜。

张鸣岐收复失败席卷银库潜逃

1911年11月6日,空气中都弥漫着争分夺秒的气氛:在石岐城的香山知县未作抵抗交出县印,进城的革命者中无正规军,易帜的前山新军(主力、正规军)尚未赶到石岐。

张鸣岐火速令兵舰运派大批军队直抵石岐,企图收复。11月8日,气喘吁吁的兵舰到了石岐海面傻眼了。民军沿岸防守严密、声势浩荡。大批海外军火、彪悍粗犷的“绿林”军、英姿飒爽的女民兵、还有百姓的人心所向……双方在海面上剑拔弩张相峙。清兵不敢登陆,天平已倒向革命。到下午,前山起义大军(训练有素的新军)全部进抵石岐市郊,全城人心大定,清兵不战而退。当晚,广州也光复了。

9日,以前山起义军为骨干编成“香军”,任鹤年为司令,同日抵达广州,成为最早进入广州的一支义军。而在省城光复前夕,张鸣岐席卷广东银库潜逃,去时扬言:革命党人即得广东不能守三日,将因财政困难无法立足。

革命消息传到澳门,同盟会组织剪辫大会,各界千余人“咔嚓”断辫。还捐款数万元,以镜湖医院名义捐给广东革命政府。

张鸣岐退出历史舞台。

诸位看官,看过大段史料会否对珠澳有不祥的预感?翻过以往的《珠澳演义》,当中国贫弱、政权交替、兵荒马乱之时,恰是澳葡使诈蚕食周边领土之时。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四分五裂,金发碧眼的黑手正悄然伸过珠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掌故

澳门娼妓“金仔”典当首饰挺革命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从欧洲回国,途经香港听取同盟会会员报告香山起义经过。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袁世凯发动和谈攻势,是年4月孙中山被逼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5月,孙中山抵澳门,与费尔德南一家会见,还与一代赌王卢九之子卢廉若畅谈,在卢园(今卢廉若公园)与百余位中、葡人士合影。

1913年孙中山举起讨袁旗帜,促军阀陈炯民在广州独立。1914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决定从广东开始铲除袁世凯心腹。当时的澳门,袁之爪牙活动猖獗,革命党人活动困难。常用福荣里一家妓寨作为秘密交换情报的场所。相传,妓寨有个叫金仔的妓女,为人正直同情讨袁革命,不仅对革命党人情况保密,还典当金银首饰以资助革命经费。

革命还刺激了澳门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在珠澳起到启民智的作用。报纸上广泛讨论政治观点。有《澳门通报》(1913年创刊)、《澳门时报》(1916)、《澳门日报》(1917)、《濠江晚报》(1920)、《平民报》、《民生报》(1924)。1930年代有《朝阳日报》《大众报》《新声报》。

典籍

女子北伐队打到徐州立汗马功劳

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北洋军阀分成三系,拒绝召开国会,孙中山继续进行艰难革命。1921年国会开非常会议,在广东建立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同年7月两广统一进行北伐。

知名的“香军”加入浩荡的北伐,大队伍中出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批澳门女同盟会会员加入广东女子北伐队,一路打到徐州为北伐立下汗马功劳。由此直至南北议和后“香军”始告解散。

人物

●梁镜清珠港澳流动渔民生卒年不详

“疍家之王”为革命倾家荡产

今天,珠澳一带渔民仍有他的传言。湾仔一代渔民相传,梁镜清是澳门万余疍家之首领,生在船头长于海中,多年来过着浮萍一样的生活。梁镜清在觉悟后还倡导众多疍家加入革命队伍。

梁镜清,珠港澳流动渔民,生卒年不详。有船三只,以海为家。常泊楫澳门,往返于香山港澳间。时孙中山倡革命学说,水上人家多有听闻,梁镜清颇为佩服。史料记载,其当时慨然曰:“吾等水上人家,受尽屈气,非革命不可!”毅然加入同盟会。

坊间传言有一定可信度,渔业在20世纪前后一直是珠澳两地经济的重要部分。澳门历史档案馆关于1927年人口(包括凼仔、路环和大小横琴岛)统计显示,总数157175人,上述数字将近一半被分类为海上居民。这一时期澳门半岛98202人为陆地居民,50254人为海上居民。

史书记载,梁镜清入会之初,他常用自己的渔船秘密为党人送枪械弹药接济内地民军。后闻香山起义缺少购买军火的经费,梁先后将自己的3艘渔船变卖全部交给同盟会。而坊间传闻,他还带动不少疍家也为革命倾家荡产。

3艘渔船变卖后,梁一家生活日趋贫困,但他毫无怨言。梁镜清因闯走江湖,与香山绿林头目梁义结为朋友。他还晓以大义,力劝梁义改邪归正为革命效力。梁义悦服,遂参加同盟会,率部配合“香军”活动,还把自己在澳门白鸽巢由义巷11号的寓所作为澳门同盟会人士开会和通讯的地点。

坊间传言,梁义的基地主要在路环岛,被澳葡当局称为盗匪,对澳门社会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盗匪们从事的赌博和走私(主要是鸦片)已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网,政府很难采取有效行动,以避免澳门薄弱经济受到冲击。”(诺昂·哥德斯:《孙逸仙与澳门和革命》)

到了辛亥革命事起、香山起义成功后,革命军北上,梁镜清一无所有远走他地。有传言他流落于一小庙当寺主以度日糊口。史料则称,其在抗日时期饿毙于香港。

●赵连城(1892-1962)女,又名璧如、冰雪,斗门镇赤坎人,生于澳门

革命美少女引清军舰长爱慕

她是位花季少女,用银铃般声音公开演讲宣扬革命,一时轰动澳门。被清军舰长爱慕,能以倾国倾城之势游说军舰易帜反正。成为英姿女民兵一员,从珠中澳一路打到广州。她是斗门的女儿,在珠澳史上留下动容的一笔。

银铃般声音慷慨陈词闻者动容

赵连城(1892-1962),女,又名璧如、冰雪,斗门镇赤坎人,生于澳门。父为轿夫,由于乡霸诬陷而携眷避居澳门,母在澳门替南海望族冯家当保姆。后二姐出嫁冯家,父母回乡耕种,连城赴澳门二姐家寄居。

连城约16岁,冯送她入培基小学读书,成绩常为班级之冠。她与人组织“非儒会”,与尊孔的同学论战。后与其他6名学生加入同盟会,成为澳门最早会员之一。1911年,“濠镜阅书报社”成立,作为同盟会澳门分会的掩护机关。成立当天有二三百人参加,革命人士纷纷登台演说。

坊间传闻,连城登台随即吸引所有目光。“只见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有一副好口才,慷慨陈词,以银铃一般语言宣传革命。”(《澳门的故事》),史书记载,她从反清论及争取女权,闻者动容。女子演说鼓吹反清,在澳门是第一次,成为当时重要新闻。

为了革命,她向亲友筹集款项,还陪同女同志们去澳门一些大户人家,向太太小姐们募款。赵连城成为革命党人一个传奇,还因为此后一段与恋情有关的故事。

船上读书引兵舰管带爱慕

赵连城有位姐姐在广州,常会回省城探亲,因此会传递同盟会书信和重要指示。一次,在省澳轮上,她正在阅读《人道》一书,引起乘客盛怀瑜的注意。

当时女子识字者少,能阅读进步书刊更是罕见。盛怀瑜上前攀谈,对连城的学识与思想表钦佩。之后,时有往来,盛怀瑜更是倾吐爱慕之意。而连城得知盛系清海军“广福”兵舰之管带(舰长),遂向澳门分会会长谢英伯等汇报。

“广福”舰常巡访港澳、前山地区,正是起义所需力量。谢英伯等人打探得知,盛怀瑜为人和善,平日体恤士兵疾苦,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命连城继续与之来往,策动盛反正。坊间传言连城有倾国倾城之势,宣传工作颇得人心。

连城对盛怀瑜做了一些工作,还利用兵舰掩护了同盟会地下交通活动,秘密运送军火去前山。盛怀瑜后加入同盟会,到辛亥广州光复时,“广福”舰在盛怀瑜的带领下正式易帜反正。当然这段单恋不了了之,连城却有自己的自由恋爱。

香山起义中成靓丽女民兵

12岁时,连城即与姐夫之侄冯秋雪相识。民国元年(1912),两人结婚。连城曾被派到香港实践女校负责交通工作。香山起义不久,同盟会在东江地区率民军起义。实践女校奉命支持,连城随民军向惠州、石龙进发,石龙光复后,又随军赴广州,成为靓丽的女民兵风景线中一员。

后来连城又从事讨伐袁世凯的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安置不少革命者。抗战前夕,邹鲁夫人梁定慧在广州创办广东妇女习艺所,聘连城为教导主任。连城文学造诣深厚,又善编织,遂兼教学识字、编织,深受学员好评。1938年10月,广州沦陷,连城一家流离于香港、桂林、昭平等地,日军投降才得回广州居住。

新中国成立初,连城动员次女冯锦明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近六旬的连城参加街道工作,长期任居民委员会主任,1952年,被选为广州市妇女代表。曾被评为广州市北区军属模范、中区五好积极分子、烈军属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她还是广州市越秀区人民代表、民革成员。1962年病逝于广州。

特约审稿:叶文益(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彭建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广东联络部调研处处长副研究员)

支持单位: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局(馆)、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历史档案馆、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珠海市档案馆

参阅文献:《澳门风云录》丘岭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1998

特别鸣谢: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

注:“珠海”一词系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正式地理称谓,历史上珠澳两地称谓与边界均有变化,专题措辞表述中“珠澳”泛指今澳门特区与珠海市地理范畴。

由于专题采编过程中参阅文献、给予帮助的单位众多,难以单篇罗列完毕,编者将分期连续注明。

专题翻拍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机构),未经其许可不得转载。因采编工作繁杂,未能一一联络图片作者,盼与本报联系稿酬事宜。

策划、统筹:任伟 温冲 蒋乐进

主笔:蒋乐进

本回撰文:记者 蒋乐进

实习生 黄恒

专题摄影、翻拍:本报记者 梁清 谭伟山 蒋乐进

实习生 孙俊斌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