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0年前这场大革命浪潮中,南洋华侨不仅为革命倾家荡产,更为革命流血捐躯,同盟会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便是一场由华侨华人、留学生和军人等共同演绎的“血色浪漫”,而参与起义的华侨华人中,大多来自南洋 怡保志士的血色浪漫
【类型】报纸
【篇名】在100年前这场大革命浪潮中,南洋华侨不仅为革命倾家荡产,更为革命流血捐躯,同盟会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便是一场由华侨华人、留学生和军人等共同演绎的“血色浪漫”,而参与起义的华侨华人中,大多来自南洋 怡保志士的血色浪漫
【作者】 杨彦华
【简介】 义士郭继枚和余东雄1911年2 月的一天,马来西亚槟城的天空比平日里更加明净,黄金庆正与同盟会同志一起谈论即将进行的广州起事(即“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突然一个皮肤黝黑、容貌刚毅的中年男子闯了进来。 男子进来并不多言,黄金庆先让他饮茶。 男子饮完茶,从身上掏出一信件交给黄金庆,道:“这里有李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25
【正文】
男子进来并不多言,黄金庆先让他饮茶。
男子饮完茶,从身上掏出一信件交给黄金庆,道:“这里有李公的书信,我来这里,是想求些盘缠,回去刺杀那些腐败的官员。”
黄金庆虽然经常资助革命,出手亦大方,但当时南洋有一些不肖之徒,借革命的幌子专门骗那些有心于革命的富商,说是回中国执行暗杀任务,以便骗取钱财。这就让真心革命而献身刺杀行动的人为难。
黄金庆也上过不少当,他现在格外小心。看了信件,知道是一位叫做李源水的革命同志介绍,这才放下心来,拿出数十金以作中年男子的盘缠。
这个男人就是后来在刺杀史上留下英名的温生才。温生才错杀广州副将
温生才闻听此事,感到极为不屑。于是决定不与任何人沟通,独自刺杀李准。结果,行动急躁而冒进,错将广州副将孚琦当成广东都督李准。可怜的孚琦就这样稀里糊涂成了温生才的猎物。
这次暗杀行动,虽然消灭了敌人可也牺牲了自己。然而,他却为怡保华侨前赴后继打开了一条“赴死”的血路。
温生才,广东梅县人。父亲早亡,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粗识文墨。在清廷军队里当过几年兵,复员后贫困无依,便跑到香港当学徒,学会了开机器。由于性格耿直,和同事关系不好,便索性远走南洋打工。在南洋怡保,他当过农场烟草种植工,后来在老乡的帮衬下,再入机器行,成为一名很不错的技术工人。在此期间,他加入了怡保同盟会。并在怡保同盟会组织的军训中学习射击拳术,准备日后大显身手。
怡保,是马来西亚霹雳州首府,19世纪末开采锡矿,有锡都之称,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70%为华侨华人。这里的华侨华人大都吃过苦受过罪,因此,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们痛恨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憎恶贪官污吏的胡作非为,希望有一支能够把祖国带上兴旺之路的政治力量出现。在这种愿望驱使下,这里的很多华侨华人加入了同盟会,有些同盟会员还成为激进分子。
温生才就是一例,他主张单打独斗的革命行动,欲用自己的鲜血换取敌人的头颅。因此,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国后,本想去北京暗杀王公贵胄,可惜川资不足,只好潜入广州,先在广九铁路做工,等待一个绝佳的机会。这时候广州恰巧来了一位新任将军,名叫增祺。他想机会来了,趁他立足未稳,各方情况不熟,把这个“生瓜蛋子”给办喽。于是,他开始自制炸药,结果实验几次喜忧参半,他不免担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因此踌躇多日,终未付诸实施。
他的一个堂弟在清军中任排长,便利用这一关系运动军队,但求为革命尽一份力。4月,汪精卫、黄复生事泄被捕的消息传来,温生才以为兄弟们死定了,悲痛不已,甚至觉得自己再等下去,都没有颜面活在世上了。
他致函南洋怡保革命同志李孝章、李源水与郑螺生,以明志:
“弟别后返省城,在朋友处暂住,想欲先寻头路栖身,然后缓图心事。看蛮贱种太无人道,恨火焚心,时刻不能忍。自从徐汪二君事失败后,继起无人,弟欲思步二君后尘,因手无寸铁,亦无鬼炮,莫奈何。暂忍能得手有鬼炮时,一定有好看看。弟心已决,死之日即生之年,从此永别矣。望君等尽力进行,达到目的而后止。勿学我温某谋事有头无尾也。”
当时广东大吏中,两广总督张鸣岐还算比较开明(据说后来革命党人在黄花岗起义中都善待他的家),军界的增祺、孚琦则是平庸之辈。只有水师提督李准,是革命党的大敌,而且此人阴险狡诈,能力也最强。从惠州起义之后,革命党人的行动,都被这个人搅黄了,许多革命志士死于这位刽子手刀下。同盟会此时正在筹划广州起义,黄兴等人认为必须先行剪除李准,增加起义的胜算。
这时,一个勇敢的人跳了出来,并慷慨陈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这位同志叫冯忆汉。广州起义统筹部当时很高兴,以为选对了人,还对他进行了重点训练,教他如何布置、如何掷弹,但这个人却又是一个“秦舞阳”,往往借故推迟行动。到原计划起义时间还有一个多月左右时,黄兴又催了他一次,冯假装答应,却偷偷跑回家里,小住几日后,回来向黄兴报告说,自己落水后感冒了。
温生才闻听此事,感到极为不屑。于是决定不与任何人沟通,独自刺杀李准。结果,行动急躁而冒进,错将广州副将孚琦当成广东都督李准。可怜的孚琦就这样稀里糊涂成了温生才的猎物。
这次暗杀行动,虽然消灭了敌人可也牺牲了自己。然而,他却为怡保华侨前赴后继打开了一条“赴死”的血路。
“三兄弟”踏上赴死路不久,李炳辉与郭继枚、余东雄结拜为兄弟。时年,李炳辉刚满19岁为兄长,郭继枚18岁,余东雄17岁为弟,真可谓20世纪初的“桃园三结义”。
随着黄花岗起义的临近,热心革命的三兄弟来到香港。这事不巧被李炳辉的母亲知道了,赶紧写信催促他回家,称自己的生日快到了,要儿子尽孝。李炳辉在回信中写道:“回头二十年前事,此日呱呱坠地时,惭愧劬劳恩未报,只缘报国误为私。”
就在温生才英勇就义20天之后,又有3位怡保华侨踏上了慷慨激昂的赴死之路。
李炳辉,肇庆人,1891年出生,对于许多革命前辈来说,他只是一位“90后”。1905年,15岁的李炳辉进入广州“岭南学堂”,在那里他接受了革命思想。年轻气盛而不满欺凌的他,希望去寻找孙中山走革命路。
1907年9月底,李炳辉取道香港赴南洋,在1908年初到了马六甲。此时,他小小年纪就与众不同,怀着学有所成的宏愿在礼逊学校读英语,学基督教。
翌年12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认真总结了6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准备发动一次以新军为主,会党配合的武装起义,并着重指出从南洋华侨中招募起义勇士。
南洋教员罗仲霍接受同盟会指派,奉命在新加坡开展组织宣传活动,发现了李炳辉这个人物。
罗仲霍约李炳辉见面那天,罗还作了演讲,明确指出,同盟会的宗旨就是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来建设“人人有地种,大家有饭吃”的民国。只有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朝统治,才能救中国;只有实行武装斗争,民国革命才能夺取胜利。
后来的一些史料甚至认为,听完演讲后的李炳辉即成了狂热的同盟会员。此后,他四处宣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在基督教会设立青年社会,专为传教的社团,每天讲圣经,讲完圣经之后,转题讲反对清朝的事。
李炳辉热情洋溢的演讲,打动了很多爱国华侨的心,更为他滔滔不绝的口才所吸引。他意外地遇到了两个华侨青年,一个叫郭继枚,一个叫余东雄,二人均来自怡保。
历史的偶然性仿佛是存在的。
当时李炳辉并不认识他俩,眼看两人急匆匆的赶路,李炳辉问:“这么急促干什么?”
余东雄说:“投奔李炳辉!”
李炳辉打量一番说:“我就是李炳辉。”
这时,郭继枚、余东雄对视了一下,接着跪地,声称要加入同盟会!李炳辉问他俩加入同盟会干什么,郭、余二人都说,只想跟随李炳辉。
不久,李炳辉与郭继枚、余东雄结拜为兄弟。时年,李炳辉刚满19岁为兄长,郭继枚18岁,余东雄17岁为弟,真可谓20世纪初的“桃园三结义”。
随着黄花岗起义的临近,热心革命的三兄弟来到香港。这事不巧被李炳辉的母亲知道了,赶紧写信催促他回家,称自己的生日快到了,要儿子尽孝。李炳辉在回信中写道:“回头二十年前事,此日呱呱坠地时,惭愧劬劳恩未报,只缘报国误为私。”
而此时的郭继枚和余东雄合写了一份遗书,留给怡保的李源水、李孝章和郑螺生,内容是:“弟之生命早已置之度外……万一失败,虽战剩我继枚、东雄二人,或受千枪万剑,手无寸铁,犹奋臂杀贼,死而后已。……一往向前,誓无反顾。”郭继枚向新婚妻子诀别,余东雄则将起义瞒着母亲,由郭妻转达,置生死于度外。
1911 年三月二十九日 (阳历4月27日),结义三兄弟走上了战场。
晚上7时许,浴血奋战的敢死队占领了两广督署,按计划是拿下两广总督张鸣岐,使得群龙无首,然后起义军随机进取。
没想到张鸣岐听到风声,早将督署大门关闭。敢死队乱枪攻门,并用重物撞开大门,一拥而入。里面并没有兵卒应战,敢死队一直攻入上房,却不见张鸣岐,只见张的父亲,以及一妻一妾困在房间一角,瑟瑟发抖。李炳辉解释道:“不干你等之事,不必害怕。”原来,张总督关闭大门之后,通过图籍所,翻墙到了厚祥街民居,最后到了天平街李准的公所。
此时,李准已派胡令宣、吴宗禹两军赶来围剿敢死队,而且将机关枪架设在东西辕门外。敢死队转移,冲出辕门时,被机关枪扫射击倒十数人,其余全部退回。余东雄不幸牺牲在弹雨中。
起义队伍原以为辕门上的兵勇是事先约定前来响应的新军,上前去大呼事先约好的暗语:“同胞同胞”,但城门上的兵勇依然开枪扫射。激战之下,郭继枚阵亡。
李炳辉带着南洋一部分同志自督署冲出后,又从正面进攻督练公所,在攻打过程中,与其余敢死队员会合,后进入街巷交战,短兵相接,杀声四起,李炳辉在敌人“零敲碎打”的追击中为革命捐躯。
那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年代,亦是一个追求信仰的年代,先烈们英勇赴死的英雄气概昭示着人类向文明迈进的强大愿望。
而今,新加坡的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内伫立着4座黄花岗烈士铜像。其中两名持刀枪者即为郭继枚和余东雄。
1932年李炳辉的老师胡汉民写信给李炳辉二哥:“使元元之民安生乐业,则泽被万世,传之子孙,施之无穷。”落款,“耀卿仁兄属,汉民”。1934年春,平岗村民为敬仰李炳辉反清救国热情,缅怀他为国忘家精神,筹资在他的故居修建烈士祠,并在周围种上苍松翠柏,与四面青山融为一体,称为“松柏山庄”。
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这样评述起义:
革命党人历艰难险阻,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虽然后来所有的荣耀都与他们无关,但他们在最美丽的时光,以鲜血绽放浪漫的生命之花,悲壮而雄浑,结义三兄弟用实际行动实践了他们“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孙中山在务边小镇曾经演讲过的地方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