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对象:杨益三(湛江第一位同盟会会员)倾尽财力成为革命坚实的后盾
【类型】报纸
【篇名】追寻对象:杨益三(湛江第一位同盟会会员)倾尽财力成为革命坚实的后盾
【简介】 杨益三孙子杨嘉祥带记者重走杨益三纪念亭。 杨益三的嫡系曾长孙杨锦州 撰文/记者朱宇玲 见习记者张雅婷 通讯员骆国和 谢清科 摄影/记者欧阳泽 张锋锋 策划/记者朱榕芳 左言交 人物速写: 他,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商人,机缘巧合加入了同盟会,倾尽财力成为辛亥革命坚实的后盾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419
【正文】
杨益三孙子杨嘉祥带记者重走杨益三纪念亭。
杨益三的嫡系曾长孙杨锦州
撰文/记者朱宇玲 见习记者张雅婷 通讯员骆国和 谢清科
摄影/记者欧阳泽 张锋锋
策划/记者朱榕芳 左言交
人物速写:
他,原本只是一位普通的商人,机缘巧合加入了同盟会,倾尽财力成为辛亥革命坚实的后盾。但在革命成功后,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全身而退,继续过上普通商人琐碎忙碌的日子——他就是杨益三,湛江第一位同盟会会员。
百年前
结识孙眉 商人变革命者
1873年,杨益三出生在广东省遂溪县文车村一个贫农家庭。由于当时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在年少时便亲眼目睹法国人租借广州湾,强占家乡。在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小杨益三早早开始闯荡:当过雇工,干过杂役等苦力活,也卖过豆腐……最后,杨益三在赤坎的大通街开了一家商铺,稳定下来。
虽然生活稍微安定了,但杨益三还是过得不快乐。他愤慨:家乡怎么能被洋鬼子侵占;也憎恨:当局政府就不能再强硬点,保卫家园,保护自己的老百姓?后来,在目睹遂溪人民奋起反抗法国侵略者时,他隐约明白点什么,但又说不出来。后来认识孙中山胞兄孙眉。孙眉给杨益三讲革命道理,讲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杨益三顿时明白了,只有通过革命建立新政权才能让老百姓脱离水深火热的环境,过上新生活。
为追求这个理想,杨益三加入了同盟会,成为该会中第一位湛江人,成为广州湾机关领导成员之一,担任理财一职,负责在广州湾筹款支持反清斗争。他所筹的饷银供给同盟会在1907年9月至1908年4月先后举行的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等西南边疆的武装起义,沉重打击和动摇清朝统治。
杨益三还跟随孙眉一起在南路发动同盟会员,组织粤西雷州三属、高州六属军民起义光复,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共和政权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这些都可在汪精卫(当时汪是重要的革命人员)日后为杨益三撰写的墓碣中得到证明。墓碣明确地记录着:“当总理提倡革命,密令同志孙眉在广州湾组织机关,相机行事。君慷慨慕义,毅然加入同盟会,对防城、镇南关、钦廉、上思诸役,始终相从。所有筹饷密谋,事靡巨细,恒视其力之所至,未尝诿责。”
功成身退,不恋功名
辛亥革命后,杨益三毅然弃政从商,重操旧业,继续在广州湾经商。当时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居正称赞杨益三:“卓哉杨公,吾党英贤,功成不居,退引市厘……”那时,杨益三在赤坎开了一家叫“荣昌号”的商铺,位于大通街66号,如今店面还保存着。他诚信经营,讲究义气,为人忠厚老实,乐善好施,周济贫乏,在商界颇有威望。1924年6月,这位貌似普通的商人与世长辞,享年52岁,葬于麻章西塘乡。
百年后
杨益三与孙眉秘密会晤地点首次曝光
1911年,赤坎大通街是广州湾最繁华的街道之一。时至2011年,大通街的辉煌已被掩埋在历史的云烟当中,但当年杨益三革命的遗迹还依稀可寻。“听我大哥说,这里就是我爷爷当年和孙眉共商大事的地方……”杨益三的孙子杨嘉祥领着记者一行走上石阶。杨嘉祥已经60多岁了,但这次为收集爷爷的革命点滴,他显得格外精神,指着大通街66号滔滔不绝地介绍。据杨嘉祥所说,这个会面的场所是多年前他大哥杨春华(现已逝世)告诉他的,但他还是第一次将这事说出来。
杨嘉祥回忆道,当年这座大房子既是店铺也是秘密会晤地点,建立共和政权后就变成店铺。当杨嘉祥出生后,这里已变成住宅。现在,好几十年过去了,屋子也因各种原因易主了,但所幸的是屋子结构并无太大的改变,在屋子旁有一条狭长的阶梯。
在长长的青石板阶梯上走着,杨嘉祥突然在一扇破烂的木门前停下来,说:“这是楼房的后门,以前一旦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孙眉和我爷爷就是从这躲开的。”据他介绍,在100多年前,这段长长的阶梯是连着大海的(后来这部分被围海造地),孙眉和杨益三常从这乘船躲避追捕。
沿着大通街,再拐个弯便来到了泰安街。据杨益三的嫡系曾长孙杨锦州所介绍,杨益三故居和纪念堂都位于泰安街。故居是两间相连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位于泰安街的11号13号(原13号15号)共占地278平方米,是典型的清末民初的建筑物。而他的纪念堂则15号(原17号)是座两层法式小洋楼,占地约90平方米,两层,围墙正门入口横额有民国主席林森题词“广大”,即发扬光大之意,直到现还在保存完整。
墓地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杨益三的故居,汽车继续前进,来到了麻章西塘乡。艰难地驶过黄泥小道,我们一行人终于站在杨益三的墓前。这是湛江本地保存得最好的辛亥革命烈士的墓地了。
据杨嘉祥介绍,这个墓地的总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包括纪念亭和墓冢。在纪念亭上的檐壁上满是对他的崇敬,如有民国要员碑文,林森题“岵屹瞻依”,孙中山的儿子孙科题“山高水长”,遂溪县长岑涤群题“高山仰止”。纪念碑立于纪念亭中央,讲述杨益三的生平事迹。离开纪念亭再往里走一点,就是杨益三的墓冢了。与其它普通墓冢不同,杨益三墓冢上面有个大大的国民党党徽。整个墓园干净整洁。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益三的墓地曾遭毁坏,墓冢上国民党党徽被破坏、纪念亭的字被划花……
幸亏,这位英雄到最后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承认:1991年经湛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杨益三墓园成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拨款进行修葺、维护。读者可以沿着赤坎泰安街,找到杨益三的故居和纪念堂,缅怀这位革命英雄。
对 话
曾经不敢提起“杨益三”这三字
站在杨益三墓冢前,记者感慨万千,百年前的革命状况是这代人所不能真切感受得到的,杨益三走了,荣昌号也不复存在。在那个风云变化的年代,他有着什么样的气概呢?他的后人又是怎么看待这一切呢?为此,记者(下简称“记”)与杨锦州和杨嘉祥展开了对话。
记:听您说,现在所流传的杨益三的照片是假的,那请问他还有没有照片留下呀?
杨锦州:以前我曾祖父有许多照片,但都在辗转间流失了。但是以前在他任广州商会董事长时弄了一张烧瓷像,原本是放在泰安街13号的厅堂里的,但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了。所以没有祖父的照片了。但是根据曾祖父当时的地位和去世时的年龄,我敢肯定现在流传的这张是假的。
记:家里一直都会说起你爷爷吗?
杨嘉祥:由于历史原因,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家里一直都不敢提爷爷的名字。一直等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才从长辈和村里的人口中得知,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敢渐渐地在外人面前提起爷爷。我也没见过他,我出生的时候,他走了好久了。
记:每年清明,家族的人都会回来拜祭吗?
杨嘉祥:现在,杨家人都分布在各地了。但每年清明,很多人都回湛江缅怀他,最多的那次达83人。他是家族的骄傲。我为爷爷曾经作出的贡献感到自豪。
记:现在的年轻一辈知道您曾祖父的事迹吗?
杨锦州:我一直致力寻找祖父的故事和保护现存的点点滴滴。从我退休开始,我不断收集资料,向有关部门申请,现在杨益三纪念堂是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他的故居还不是,所以我还要继续努力。希望能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让他们能从这些遗迹中看到先人的精神,传承下去!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