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蒋光鼐:追随孙中山多年屡打胜仗1906年在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1932年淞沪抗战打响中国正规军抗日第一枪东莞时报记者王晶

蒋光鼐:追随孙中山多年屡打胜仗1906年在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1932年淞沪抗战打响中国正规军抗日第一枪东莞时报记者王晶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9

【类型】报纸

【篇名】蒋光鼐:追随孙中山多年屡打胜仗1906年在陆军小学加入同盟会,1932年淞沪抗战打响中国正规军抗日第一枪东莞时报记者王晶

【简介】 蒋光鼐 位于东莞虎门南栅的蒋光鼐故居 东莞时报记者 顾翔 摄 蒋光鼐,东莞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总指挥,打响了中国正规军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 在虎门镇南栅村三蒋自然村,蒋光鼐的故居荔荫园至今仍枝繁叶茂。远远看去,西洋别墅式园林建筑,透露着典雅的气质。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88

【正文】

蒋光鼐

位于东莞虎门南栅的蒋光鼐故居 东莞时报记者 顾翔 摄

蒋光鼐,东莞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一·二八”淞沪抗战总指挥,打响了中国正规军抵抗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枪。

在虎门镇南栅村三蒋自然村,蒋光鼐的故居荔荫园至今仍枝繁叶茂。远远看去,西洋别墅式园林建筑,透露着典雅的气质。

荔荫园的大门横匾上刻有“荔荫园”三字,门左右是一副对联:“造庐谁道龙犹卧,题户应嗤鸟是凡”。字体刚劲飘逸,神采飞扬,大有金戈铁马秋风起的韵味。

这园子正如蒋光鼐本人,典雅是内敛的精魂,豪放是外露的风骨。蒋光鼐是广东东莞人,祖父蒋理祥是咸丰年间的进士,同治三年授翰林院编修。

蒋光鼐的父亲蒋子敏,是光绪年间的举人,参加过公车上书历陈改革,官景山官学教习,后在北京病逝。出生书香门第,蒋光鼐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然而,蒋光鼐的母亲临终之时认为“世局日非,文字不足以救中国”,曾嘱托他只有弃文从武,才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没有辜负家人嘱托,蒋光鼐的名字至今仍光辉地闪耀在辛亥革命、淞沪会战等知名战役中。

遵母嘱“弃文从武”

蒋光鼐随母郑夫人留在家乡,并跟随教私塾的大哥读书识字。1903年11月18日,郑夫人因病去世,临终前以时局日颓,嘱咐蒋光鼐“弃文从武”,这对蒋光鼐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父亲蒋子敏怀才不遇,在京因病去世,时年仅48岁。

父母相继去世后,家道日衰,年方14岁的蒋光鼐开始自己寻求出路。190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东莞师范学堂录取,成为供给食宿的师范生。1906年,位于黄埔的广州陆军小学第二期招生,他与同窗好友张廷辅、袁煦圻等一起报名应试,被录取。经同学陈铭枢介绍,蒋光鼐在入学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蒋光鼐自陆军小学毕业,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

追随孙中山屡胜敌军

1917年9月,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方声涛担任大元帅府卫戍司令。蒋光鼐出任警卫营第一连少校连长,后改任参谋。

孙中山组建援闽粤军时,以陈炯明为司令,蒋光鼐任少校参谋。1919年6月,他随朱执信到香港设立讨桂办事处,配合援闽粤军回粤的军事行动。 

1923年8月,蒋光鼐升任第1师补充团团长。1924年1月,孙中山改组粤军,他调任建国粤军第1师第1旅第2团团长,曾经出走的蔡廷锴被任命为第2团第1营营长,从此开始了他们长达数十年的合作经历。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的邀请,北上共商国是。盘踞广东北江一带的军阀陈炯明乘机起兵,广东军政府发动第一次东征。蒋光鼐率领第2团充当全军前卫,屡胜敌军。 

“违军令”奋起抗日

1932年1月28日夜里,日军兵分五路向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阵地发动袭击。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十九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抗战。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就此爆发。

1月29日,《第十九路军为日军犯境通电》发出,电文义正辞严:“光鼐等分属军人,唯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一弹,决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2月1日,蒋光鼐亲临闸北前线指挥战斗,再次打退日军。虽然十九路军顽强抗日,却被军政部指责为“违命抵抗,不从军令”。国民党政府一道道停战的命令飞来。军令如山,蒋光鼐只得收回出击命令。前方将士都为错失这个围歼敌人的良机声泪俱下。

1933年蒋光鼐与李济深、陈铭枢、蔡廷锴等发动反蒋政变,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失败后去香港。1935年联合十九路军将领通电反蒋,主张联共抗日。

人 物 档 案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广东东莞人。祖籍广东东莞虎门镇南栅村,我国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后任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1949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心怀故乡

临终仍惦念东莞荔枝

抗战胜利后,蒋光鼐一家从香港回到广州团聚。全国解放后,蒋光鼐任第一届政协常委,蒋家到北京定居。

1949年10月, 蒋光鼐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28名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之一。这时他已经是61岁高龄的人了。

蒋光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强烈喜悦中决定,尽快把子女们从香港接来,不能让他们再接受殖民主义的教育了。

1967年春夏间,北京医院的病榻上躺着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满含深情,注视着泪水泫然的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蔡廷锴,勉力支撑着说:大丈夫视死如归,我们都已经死过好几回了!蔡廷锴朗声应答:对,我们身经百战,生死早已置之度外。老人是蒋光鼐,这位中华民族抗日历史上的传奇英雄,说完人生最后一句话,便阖然而逝。而更令眼前这位79岁的老人感到遗憾的是“东莞的两颗荔枝”。

蒋光鼐辞世是在六月份。六月,正是东莞荔枝成熟的季节。在病榻上的蒋光鼐颤巍巍地对儿子蒋建国说,“现在六月份了,乡下早熟的荔枝也有了吧,写封信让人寄几粒过来,哪怕是拿信封装两粒寄过来也好。”

“可是那时候,我无法完成父亲交给我的任务。”蒋建国眼含泪水说。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