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发动哥老会打响四川起义第一枪 百年川汉路 梦圆渝川鄂——从辛亥革命到实现民族复兴
【类型】报纸
【篇名】同盟会发动哥老会打响四川起义第一枪 百年川汉路 梦圆渝川鄂——从辛亥革命到实现民族复兴
【简介】 四川省资中县罗泉镇“罗泉会议”遗址 “鄂军军事会议会址”遗址本组图片由记者杨兴云摄 肖映贵在接受采访 1911年的8月4日半夜,资州(现四川资中县)罗泉古镇一间基督教堂的福音堂,来自四川各地的哥老会首领,以盐商的身份为掩护,在滂沱大雨中召开了一次“攒堂”大会。正是这次不起眼的会议,却点燃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03
【正文】
1911年的8月4日半夜,资州(现四川资中县)罗泉古镇一间基督教堂的福音堂,来自四川各地的哥老会首领,以盐商的身份为掩护,在滂沱大雨中召开了一次“攒堂”大会。正是这次不起眼的会议,却点燃了四川保路运动的烽火,成为由和平示威到武装起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掀起全川武装起义序幕。
而在这场伟大的保路运动中,有三个很关键的事件:一,荣县首义;二,在资中县罗泉镇召开“罗泉会议”;三,捕杀端方。令人惊奇的是,三个事件,其中两个都发生在资中县。罗泉镇地处资中、仁寿、威远三县交界处,有“脚踏三县”之说,是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的100个千年古镇之一。
今年10月12日,记者走进罗泉,追寻一个世纪前四川资中的辛亥遗梦。
孙中山派人回四川
利用袍哥力量闹革命
“正是罗泉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个以产盐闻名的古镇,才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从事罗泉镇文化工作20多年的罗泉镇文化站站长肖映贵称。
在肖映贵带领下,我们沿罗泉老街来到胡家书楼,这是一代儒商胡范渠的故居。该楼始建于清代,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是典型的四合院风格,两楼一底穿逗式木结构。
100年前,胡家是当地显赫大户。胡范渠1875年生于罗泉当地盐商世家,清末考中进士。胡范渠因喜好字画藏书,于是在自家修建了这座藏书楼。
胡范渠的至交钟岳灵,是当时罗泉团防局团总。他从小思想进步,后来到成都读书,是罗泉最大的袍哥老大。常与钟岳灵一同出入胡家的,还有一位已剪去发辫、作西式打扮的荣县人龙鸣剑。
年纪稍长的龙鸣剑,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就已加入同盟会,是钟岳灵在成都时的启蒙老师,自然被胡范渠奉为座上宾。每次龙鸣剑回荣县老家,都会抽空到罗泉与胡、钟相聚。
“仅靠同盟会显然无法实现革命,他们便想到利用四川袍哥的力量。”据肖映贵介绍,盐业的发达,令罗泉古镇商贾云集。但这里实际上离资州较远,清廷控制相对薄弱。彼时,同盟会正致力于推翻清政府,而龙鸣剑正是被孙中山派回四川负责此事的人员之一。
铁路干路收归国有
手中股票将成废纸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4亿多中国人从此每人背上一两白银债务。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朝廷并提出多渠道向民间募集资金修建川汉铁路。于是,全四川七千万人民无论贫富贵贱,都与川汉铁路的命运联在了一起。经过长达6年的努力,川汉铁路于1909年12月在宜昌开工。
肖映贵介绍说,铁路开工约一年半左右,胡家庄园举行一项例行的家传习俗、即从立夏这一天开始,连续三天宴请当地各阶层人士吃五色饭。吃五色饭有三个目的,一可消灾祛病;二是答谢乡亲工友;三是祈求五谷丰登。
当天是宴请活动的最后一天,即1911年5月9日,暮春细雨,钟岳灵收到龙鸣剑从成都发回的电报:迫于西方列强压力,清政府宣布,全国铁路干路收归国有。这其中就包括川汉铁路。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昭示着国民商办的铁路,将变为借外债修建,百姓手中的川汉铁路股票,将变成一堆废纸。
1911年6月17日,在成都岳府街的川汉铁路总公司内四川保路同志会成立。由此,一场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拉开了序幕。
罗泉召开“攒堂大会”
共商武装起义事宜
1911年6月的一个闷热下午,龙鸣剑和钟岳灵,约上两位四川哥老会首领秦载赓和张益山,与胡范渠相聚于书楼。五人心意一致,满清已风雨飘摇,革命战火一触即发,他们要把地方上有相当影响力和武装能力的哥老会,尽早争取到同盟会旗下,伺机发动武装起义。
五人商定,当年8月,召开一次由四川各地哥老会首领参加的“攒堂大会”,假商人聚谈之名,谋武装起义之事,会址就在罗泉。胡范渠愿意承担会议期间的接待任务。胡范渠深知,稍有不慎就可能给胡家带来灭门之祸。但这个儒雅的旧式知识分子,已决定迈出人生中最大的一步。
1911年7月底,秦载赓发出“鸡毛信”,召集四川袍哥的主要负责人到罗泉开会。
1911年8月4日清晨,罗泉街上熙来攘往,胡家内外热闹非凡,邻居们都听说,这是胡家生意上的朋友聚会。其实,这是以袍哥“攒堂大会”名义召开的预备会,决定正式会议当天深夜在对街福音堂内举行。
记者现场看到,这座由英国人建的教堂,外观并不起眼,现在已有些破落。“这次会议,商定改组同志会为同志军,各地于阴历七月底同时或前后几天起义。”肖映贵说,为即将发动的武装起义,各地哥老会首领磋商制定了详尽的组织行动纲领。
“会议期间,钟岳灵在20里以外便布下暗哨以防清军突袭。”肖映贵讲述了当时的情景,张益山则负责探传资州军警动向情报以及东大路一带外线警戒。参加会议的有同盟会员龙鸣剑、王天杰、陈孔白,同盟会员兼哥老首领秦载赓、罗子舟、张达山等20多人。
保路烽火一夜燎原
成辛亥革命导火索
“此次密会,‘成都血案’还没发生,而起义正在等待相应时机。”肖映贵说,会后不久,“川路股东会”9月倡议“不向政府纳征粮、不捐税、不买卖田房、不认外债分厘”,全川积极响应。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以到督署看邮传部电报为由,诱捕应约而来的蒲殿俊、罗纶等九人,并准备立即杀害。次日,更多的城外居民头裹白巾,冒雨奔至城下求情,赵尔丰下令开枪射杀,造成26人死亡、伤者无数的惨剧,酿成震惊全国的“成都血案”。
肖映贵说,龙鸣剑等用数百片木板,写上“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保!”等字样,涂上桐油,通过“水电报”把出事消息发到资中的沱江河,罗泉的张益山等立即揭竿而起,率众起事,组织了几千人围攻成都。
短短数日,西路同志军由郫县出发,以学生军500余人在犀浦与巡防军血战;荣县5000民军在仁寿与清军激战;内江500余人赴成都增援,在资阳与巡防军激战数日;双流、新津、温江、蒲江、灌县等地打出了起义大旗,砍断官方电报线,破坏桥梁交通,拦缴清军武器,杀清军祭旗……这次武装大暴动,成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9月25日,重庆、长寿、涪陵、南川、江津、合江等地在同盟会策动下先后宣布独立。全川局势风云突变,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的恐慌,紧急调粤汉、川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鄂军入川镇压,但顾此失彼,导致守备空虚的武昌于10月10日起义一举成功。
珍档讲述
钦差大臣端方带新军入川
被军中革命党人乱刀砍死
今年10月11日,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午后阳光灿烂,操场上人来人往。
100年前,清廷钦差大臣端方与弟弟端锦在操场右边被手下士兵菜刀砍死。士兵们将端方和端锦的头颅盛在匣中,浸以煤油,使其不腐,回鄂时沿途示众,最后又呈送武昌军政府首脑黎元洪。
“能臣”入川镇压保路运动
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在各地督抚任上,端方力行新政,时人评价晚清四大能臣:岑春煊不学无术,袁世凯有术无学,张之洞有学无术,端方有学有术。
1909年,端方调任直隶总督,由于在慈禧出殡的路上派人拦路拍照被革职,后被起用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
1911年9月,四川人民的武装起义,吓得清廷慌了手脚,赶忙电谕在武汉的端方,令他带兵入川查办,妄图扑灭革命烈火。端方从汉阳出发,一路上磨磨蹭蹭,走了两个月,11月13日才到四川资州,在资州盘桓了14日。这时,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军心愈发动摇,端方显然已陷入彷徨不定的困境。
据随同其入川的一位新军士兵回忆:“端方为稳定军心,极力笼络部下:有的士兵生病了,端方派其弟到军营问候;有的士兵亡故了,端方修书哀悼。甚至有的士兵受不了跋涉之苦,端方竟然下令雇轿抬着他。”
鄂军革命党人誓杀端方
“端方的到来,使各地已被军民镇压下去的反动势力又蠢蠢欲动。”资中县作协主席铁波乐介绍,端方惨杀了曾在街头巷尾作过革命宣传的李大麟,奸绅郭藩派人刺杀了民军首领胡驭垓,井研杀死了东路民军首领秦载赓,自流井烧死了东路总参谋陈孔白……
在这种局势下,鄂军中的革命党人萌生在资州诛杀端方的决心。而端方为逃离资州险境,11月25日晚,突然在东门湘园召集鄂军军官秘密会议,主张率部取道广元投奔袁世凯。鄂军革命党人识破其诡计,断然拒绝从命,并抢先劫杀端方。
11月26日深夜,鄂军革命党人在北门外东岳庙召开紧急会议,公推陈镇藩(老同盟会员)为“大汉国民革命军统领”,并约法三章:一、驱逐勒虏,建立共和;二、誓杀端方;三、回电武昌响应起义。到会同志皆书押、剪辫、毁肩章、袖白布,准备战斗。
端方被逮捕时行贿未果
27日凌晨,陈镇藩令王占林、李绍白、刘怡风等30人闯人端方卧室,逮捕端方。端方见状不妙,忙从床上拉出一箱金银珠宝意在贿众。起义军同声吼骂:“瞎了你的狗眼!”遂将端方拖出房门,同时从另屋抓住其弟端锦,并将二人推至天上宫。
大殿上端坐着起义统领陈镇藩。标统陶某发表演说,历数满清王朝卖国罪行和端方入川镇压革命罪状,语气激昂。不可一世的端方此时面如土色,直跪地叩头求饶免死。义军卢保卿挥刀砍死端方,任永森杀了端锦,将二人头颅装人匣内。随后,义军通电响应武昌起义,向城内张贴大汉国民革命军布告。
专家观点
肖映贵:应记住罗泉这段历史
“名为每年一度的攒堂大会,实则商议发动武装起义。”这些原本做盐生意的袍哥,为何会答应介入政治斗争?肖映贵分析说,清政府在川汉铁路国有化一事上,已经触动了袍哥的利益。
据肖映贵介绍,当时铁路股权50两白银为一股,罗泉很多大户都购买了股份。朝廷如此出卖他们的利益,大家当然愿意揭竿而起。“这些因素促成了罗泉会议,为后来的四川人民武装大起义拉开了序幕,从而擂响了埋葬清王朝的战鼓”。
攒堂大会后,龙鸣剑倒在起义路上。龙鸣剑曾与胡范渠共同设想过在罗泉创办一所新式学堂,胡范渠决心完成挚友未酬之愿。30年后,一所名为四维中学的新式学堂正式招生,学堂董事长正是胡范渠。
几经变革,四维中学已成为今天的罗泉中心校。遗憾的是,中心校的学子却无法从课本里读到罗泉会议历史,更不知母校与百年前激荡历史的关系。
肖映贵说,历经数度教改,人教版教材已删除了罗泉会议这段历史。如今,唯在一本四川省出版的教辅资料中,还能找到一张罗泉会议旧址的照片。
为此,肖映贵还在奔走,计划将胡家书楼和罗泉会址联合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只是为了旅游,更是为了铭记”。肖映贵称,人们应记住罗泉这段光辉历史。
铁波乐:诛杀端方助武昌起义
鄂军与资州同志军配合以杀端方为中心的革命行动,史称“资州起义”。铁波乐认为,鄂军起义并非孤立现象,一则是四川的同盟会员与之联系支持;二则是资州本地的同志军将端方围困在此走不动了,走不脱了。不仅是鄂军反对他,也是四川革命党人和资州同志军所造成的这样一个好形势所致。
铁波乐表示,诛杀端方所起的作用真是妙绝了。他从湖北带走了两千新军使武昌清军的防御大为减弱,极有利于武昌起义成功。而带兵人川本是为成都解围的,但一到资州被围困,到不了成都,又何谈解围呢?既杀端方之后,成都的反动势力感到无望了,只好把政权交出。四川成立了军政府,宣布四川独立。
起义鄂军应重庆军政府之邀去至重庆,重庆知府在革命党人压力下,非投降不可。因而在朝天门把自个辫子剪了,交出官印,重庆也宣告独立。
遗址探访
停办学喻培伦母校变民房
在资中县城西北郊沱江岸边有所张氏家塾,虽然办校时间不长,学生也只有20多名,却为辛亥革命先后培育了6名同盟会员。如今这里已成为民房,完全没有了当年的辉煌。
走近房子,门口还保留着旧日的石级,顺着石级来到后院,还能看见保存下来的旧式雕花窗户。据介绍,1985年,为纪念喻培伦大将军诞辰100周年,资中县政府拨专款将整修私塾改为五里店小学,后又更名为“培伦小学”,并在读书处旧址附近建竖了纪念碑。因为生源不足,“培伦小学”几年前因未招生而停办了,当地村民将教室买来作住房。
而在北岸边山坡上,一座十分壮观的碑型塔映入你的眼帘,它就是辛亥革命先烈喻培伦大将军纪念碑。石碑高达14米,碑面镌刻着孙中山题写的“浩然长存”四个大字,另一面刻着张爱萍题写的“喻培伦大将军青年读书处”一行飘逸的行书。
据铁波乐介绍,喻培伦本是内江人,13岁来到这里念私塾。在这6年时间里,塾师魏楚珊的谆谆教诲对喻培伦后来的人生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他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以后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杀端方的地方如今是学校
“这操场就是当年诛杀端方的地方。”今年10月12日,铁波乐将记者带到了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那地方很狭窄,篮球架后面是一个小花台,花台紧靠围墙。眼前的景象,让人无法联想到100年前的那个紧张情景。
铁波乐介绍,学校前面这一排房子过去都是宫庙,有禹王宫、天上宫等。从学校出来往左不远就是现在的资中县公安局。铁波乐说,“这里原来就是端方住过的地方。”他当年11月带着湖北新军入川到资中后就住在这里,身边还带着一部与一般通行本不同的《红楼梦》手抄本,即所谓的《端方本》。
“端方被杀前,鄂军与资州同志军在东岳庙召开了密会。”铁波乐说,在这次会议上,确定抢先动手杀端方,并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记者看到,这里现为资中教师进修学校,保存下来的只有前面这个门楼和一个戏台。门口竖立着一块“鄂军军事会议会址”石碑。而校内其它地方都改成了校舍。
本组稿件记者 杨兴云 采写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