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黄兴舍小我成就同盟会 罗家伦评述说:黄兴是豪士,是英雄,也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

黄兴舍小我成就同盟会 罗家伦评述说:黄兴是豪士,是英雄,也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黄兴舍小我成就同盟会 罗家伦评述说:黄兴是豪士,是英雄,也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

【作者】 陈恒才 文智诚

【简介】 华兴会会长黄兴。 同盟会誓词(孙中山墨迹)。“孙氏理想,黄氏践行。”这是一般人在辛亥往事中对孙中山和黄兴这两大革命先贤的印象性总结。而孙黄两人前半生,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从事革命活动,直到1904年底才有了交集。两位历史人物相遇,促成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成立。彼时,黄兴在当时的士人面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325

【正文】

华兴会会长黄兴。

同盟会誓词(孙中山墨迹)。“孙氏理想,黄氏践行。”这是一般人在辛亥往事中对孙中山和黄兴这两大革命先贤的印象性总结。而孙黄两人前半生,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从事革命活动,直到1904年底才有了交集。两位历史人物相遇,促成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成立。彼时,黄兴在当时的士人面前,便展示出“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的豪杰风范。

胡适尝言:“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有章太炎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高度评价,但在“正史”的叙述中,黄兴这位民国 “勋臣”,却一直显得黯然消寂。

2011年3月29日,广州组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公祭,黄兴长孙黄伟民,面对众媒体谈及历史对黄兴的辜负时说,黄兴眼里没有自己,只有国家和民族,连自己在长沙的家,都献了出来,他留给历史的只有一种舍小我顾大我的精神。

但历史选择还黄兴一个公道。100年后,一切在逐渐地清晰。

他放下笔扛起了枪

宣读完这份有他亲自参与起草的章程,他和这个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各种革命团体成员联合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以非常顺利的方式,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并提议将他与宋教仁、陈天华等创办的《二十一世纪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然后会员们高呼万岁而散。

1905年8月20 日下午2 时的东京,秋日的阳光普照。在赤坂区一所宅邸里,又是一位湖南人,拖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宣读了同盟会的30条章程,以及其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位湖南人,“中等身材,外表刚毅倔强,宽肩膀,体格强健有力,面貌丰腴,蓄黑髭”,他就是在法国人眼里被称之为“中国革命之拿破仑”的黄兴。

黄兴原名黄轸,号杞园,到日本留学时,才改名黄兴,号克强。他在自述中说:“我的名号,就是我革命终极的目的,这个终极的目的,就是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克服强暴。”

这时黄兴31岁,座中的孙中山39岁,宋教仁23岁,汪精卫才22岁……这是一群相当于现在“70后”与“80后”组成的青年人的聚会。他们慷慨激昂,依然带着书生意气,放下笔,扛起了枪,用热血和青春准备谱写民族复兴的乐章。

宣读完这份有他亲自参与起草的章程,他和这个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各种革命团体成员联合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以非常顺利的方式,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并提议将他与宋教仁、陈天华等创办的 《二十一世纪支那》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然后会员们高呼万岁而散。

三十岁成立华兴会

宋教仁、陈天华、张继、刘揆一、章士钊、秦毓鎏……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坐在了黄兴的寿宴酒桌之上。他们商议成立了一个“华兴公司”,并提出了两句口号:“同心扑满,当面算清。”从这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华兴会便提出了尖锐的反满目标。当晚,黄兴被选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这是黄兴非常乐意看到的结果。为了这个结果,在同盟会成立筹备伊始,他便做出了安排。

就在20多天前,同盟会在东京的黑龙会所召开筹备会议。在这次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会议主席。孙中山还当场以他最为擅长的本领发表了演说,称“吾党为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高瞻远瞩,不当专向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必须并将来最大困难之社会问题亦连带解决之庶可建设一世界最善良富强之国家”。这一席话,博得“众大鼓掌”。

在一派激昂而又显得众志成城的气氛之中,黄兴依然看出其中隐隐不合拍的情绪,在会员之间游动。在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一十六字纲领后,一直保持着镇定的黄兴,突然站了起来,以他铿锵的湖南口音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本党总理,不必经选举手续”。

这时,在座的华兴会会员们怔了一下,会场的气氛进入了短暂的凝结,黄兴决绝的态度,华兴会会员,与兴中会会员们一同举起了手。

华兴会,这个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革命团体,是在1年前,黄兴30岁的生日上成立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评述黄兴说:黄兴“是豪士,是英雄,是开国元勋。但是他更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他是‘士’。这个士便是曾子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士”。

三十而立,黄兴选择了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一名“豪士”的开始。

宋教仁、陈天华、张继、刘揆一、章士钊、秦毓鎏……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坐在了黄兴的寿宴酒桌之上。他们商议成立了一个 “华兴公司”,准备“集股100万元,作为开矿资本”,每位参加寿酒的人都分到了“股票”,并提出了两句口号:“同心扑满,当面算清。”从这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华兴会便提出了尖锐的反满目标。当晚,黄兴被选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为副会长。

华兴会成立后,黄兴和华兴会会员立刻联络醴陵、浏阳、湘潭一带的哥老会,而宋教仁等在湖北组织科学补习所。当年10月,华兴会便在长沙筹划举义,但各地会党人多眼杂,消息很快走漏,起义流产,黄兴等不得不逃亡到日本。

他选择了等待时机

黄兴当时已经读了这本书,对孙中山的思想与事业有了了解,并心生慕意。而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孙中山在国内外革命青年的威望已经越来越高,在他看来,就影响力看来,孙中山才是革命领袖的不二人选,而且,“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

这时,除了华兴会、科学补习所以及此前的兴中会外,各地的革命小团体已然遍地开花,倾向革命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但包括华兴会会员到达日本后,也经常以“湖南团体”自称,地域色彩相当浓厚。

痛定思痛。黄兴这时感觉到,这些散漫的力量需要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来团结,形成更大的力量。

凭着在日本学习时建立起来的影响力,这年12月份,黄兴同湖南留学生宋教仁、程潜等,云南留学生杨振鸿、唐继尧等,以及直隶、江苏、河南等地的留日学生100余人,组织革命同志会,其成员主要是留日的陆军学生,这个组织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此时,宋教仁、陈天华、程家柽等一起创刊《二十一世纪支那》,在革命宣传读物上,也开始突破以往的地域色彩。

谁能担当起一个近代中国统一革命团体的领袖?如果回望10年前,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后,杨衢云与孙中山在主角上的争斗,直接让该团体一开始便处于分裂状态,这一教训不得不让革命者反思。

显然,此时来自各地的会党或留学生组织,其会员都有各自的领袖人员。在这些人选中,黄兴的呼声最高,尤其是当时影响力甚众的华兴会、长江哥老会会员、陆军士官这帮兄弟、光复会的朋友甚至立宪派的爱国同仁……都与黄兴交好,黄兴手里握着大把的“革命资源”。

但黄兴此时已有所思量:1903年,黄兴的老乡章士钊以宫崎寅藏的《三十三年之梦》为底本,半译半叙,编写了《孙逸仙》一书,认为“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这本书“一时风行天下,人人争看”。黄兴当时已经读了这本书,对孙中山的思想与事业有了了解,并心生慕意。而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孙中山在国内外革命青年的威望已经越来越高,在他看来,就影响力看来,孙中山才是革命领袖的不二人选,而且,“革命为党众生死问题,而非个人名位问题”。

此时,程家柽也出来说话了:“近得孙文自美洲来书,不久将游日本。孙文于革命名已大震,脚迹不能履中国一步。盍缓时日以俟其来,以设会之名奉之孙文,而吾辈得以归国,相机起义,事在必成。”

这话说到黄兴的心坎上。“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这是黄兴的豪气;然而,“独立苍茫自咏诗,江湖侠气有谁知?”这又是黄兴的高格。他选择了等待时机。

他“舍小我”成就革命

事实上,如果整理同盟会成立大会时的那份名单,会发现一个更为奇特的现象:华兴会会员后来都成为了同盟会的骨干,相比之下,兴中会后来没有一个会员成为著名人物,就连为兴中会四处奔走,活跃异常的陈少白,在同盟会时期也淡出了,可见华兴会会员在当时的影响力。黄兴以其“舍小我”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革命由此真正进入真枪实刀阶段。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孙中山与保皇党决裂后,此时也在寻求与倾向革命的人士广泛合作。回到日本的孙中山,首先找到了在当时留学生中威望最高的杨守仁。据说,此次孙中山与杨守仁在东京富士见町会谈了3天,按章士钊的记载称:“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孙中山并没有说服杨守仁。但杨守仁把曾经一起办过《游学译编》的老乡黄兴介绍给了孙中山。

1905年7月,两位人物相聚了。

章士钊后来的记载用 “情异虬髯”、“太原真气”之语来形容当时黄兴的气质。这也表示黄兴一开始就显示出其“高风亮节”,并无自树一帜的打算,而是愿意倾心合作。孙、黄第一次见面到同盟会诞生前后只有二十多天,成立“中国同盟会”这一组织便确定下来。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依然出现了。在筹备的过程中,原来的华兴会会员,虽然对孙中山的思想都是认可的,但并非所有的会员都愿意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比如,华兴会会员杨守仁便不愿加入同盟会,并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同样,章士钊也不愿加入同盟会。

在当时,华兴会则是在留日学生中最重要的革命团体,只有华兴会成员参加同盟会的事情解决了,同盟会成立的道路才能铺平。

最后采取的方案似乎与后来第一次国共合作相像——华兴会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同盟会。但会长黄兴的入会,以及其谦让的性格,却影响了诸多华兴会会员的加入。虽然后来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但孙黄以及大部分同盟会员的团结,一直坚持到了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难怪章士钊在那个年代便撰文称赞黄兴:“在海外谈革命者万人,不如在本国谈革命者的10人;在租界谈革命者千人,不如在内地实行革命者1人。”

事实上,如果整理同盟会成立大会时的那份名单,会发现一个更为奇特的现象:华兴会会员后来都成为了同盟会的骨干,相比之下,兴中会后来没有一个会员成为著名人物,就连为兴中会四处奔走,活跃异常的陈少白,在同盟会时期也淡出了,可见华兴会会员在当时的影响力。

黄兴以其“舍小我”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革命由此真正进入真枪实刀阶段。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