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声打响,陕西同盟会、新军和会党首领立即响应。10月22日,陕西新军分三路攻进西安,占领了除满城外的城厢,当晚成立了“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翽。翌日,革命军攻克满城,宣告对清朝政府独立。陕西是武昌起义后北方最先宣布独立的省份。秦陇复汉军成立后,立即发文,号召各州县响应革命,同时派遣各学堂学生回到各地宣传革命,组织民团,夺取政权,光复地方。辛亥革命在宝鸡李洛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声打响,陕西同盟会、新军和会党首领立即响应。10月22日,陕西新军分三路攻进西安,占领了除满城外的城厢,当晚成立了“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翽。翌日,革命军攻克满城,宣告对清朝政府独立。陕西是武昌起义后北方最先宣布独立的省份。秦陇复汉军成立后,立即发文,号召各州县响应革命,同时派遣各学堂学生回到各地宣传革命,组织民团,夺取政权,光复地方。辛亥革命在宝鸡李洛发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声打响,陕西同盟会、新军和会党首领立即响应。10月22日,陕西新军分三路攻进西安,占领了除满城外的城厢,当晚成立了“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张凤翽。翌日,革命军攻克满城,宣告对清朝政府独立。陕西是武昌起义后北方最先宣布独立的省份。秦陇复汉军成立后,立即发文,号召各州县响应革命,同时派遣各学堂学生回到各地宣传革命,组织民团,夺取政权,光复地方。辛亥革命在宝鸡李洛发

【简介】 凤翔起义 军民守城三月 清朝在凤翔设府,管辖八县,因而凤翔是当时西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府的反清光复也始于凤翔。 10月 28日晚,清秀才杨荟桢、刘志召集秘密会议,商定由本县黄发、杨凤德等人组织青壮年农民武装攻城(宝鸡县群众亦有参加),县署差役张三保、王有荣等人在城内应之,夺取县城。翌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019

【正文】

凤翔起义 军民守城三月

清朝在凤翔设府,管辖八县,因而凤翔是当时西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府的反清光复也始于凤翔。

10月 28日晚,清秀才杨荟桢、刘志召集秘密会议,商定由本县黄发、杨凤德等人组织青壮年农民武装攻城(宝鸡县群众亦有参加),县署差役张三保、王有荣等人在城内应之,夺取县城。翌日黎明时分,县城城门打开,千余名手持大刀、梭镖的群众涌进城内,知府德祜被俘,知县彭毓嵩被杀。清参将王志英率部抵抗,被击溃,兵败城失,王志英在北城自杀。时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传教收徒,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群众异常痛恨。清朝以实行“新政”为名,加捐派税办学堂、建民警局,群众甚为不满。冲进县城的群众焚烧了县衙和中学、高小两座学堂,宣传不信洋教,搜烧洋版书。凡起义者,皆以白巾包头为标记,俗称“白头反正”。

占领县城后,起义组织者既未对参加攻城的群众进行教育和管束,又未采取措施安定人心和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因而抢劫民财之事时有发生,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杨荟桢等人无法稳定局势,只好借助帮会力量。县署快班城隍庙管账的马秉乾(外号马老六),是红帮秦风山山主,在帮会中很有势力。杨荟桢等人联合马秉乾成立了同志会,推马秉乾为领导人,出面维持全县秩序。同志会虽然发布了文告,但社会秩序未见好转。

不久,凤翔籍省优级师范学堂毕业生王肇基和千阳人高丹桂与西府各县同学 10余人,受张凤翽指派,回到凤翔,以秦陇复汉军名义联络地方,创办民团,宣传革命。他俩到县后,见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恐慌,即与马家庄李逢春和八邑中学堂博物教员刘治洲相商,由王肇基和高丹桂入城面见马秉乾,提出奉张凤翽大统领之命回县招安和创办民团,并出示了秦陇复汉军军政府文告:“各省皆变,排除满人,上见天意,下见人心。宗旨正大:第一保民,第二保商,三保外人。回汉诸教,一视同仁,特此晓谕,其各放心。”正对稳定地方秩序束手无策的马秉乾,表示愿意服从秦陇复汉军政府领导,听从调遣。同志会随即张贴了安民告示:“省城来文,保教安民,告我同胞,万勿心惊。”

时湖北、陕西、湖南等省虽已独立,但清政府不甘退出历史舞台,四处调兵镇压革命。李逢春分析形势后认为甘肃清军定会入陕围攻新军,企图扑灭革命之火,而凤翔为关中西大门,兵力又少,民团始建,到时恐难支撑。他与王肇基、刘治洲商量后,当夜派刘治洲到西安,请求秦陇复汉军政府派兵驻守凤翔,防御甘军袭击,保卫革命成果。

张凤翽听了刘治洲的报告,当即下令派副统领万炳南率新编民军 2500人来凤翔,把守关中西大门。军政府委派的凤翔府知事、凤翔县知事随军到任,人心始安。万炳南首先整肃军纪。他得知原县署差役张三保自恃起义有功,杀死拘押在狱的清凤翔府知府德祜和德祜的两个孩子,霸占了德祜的小妾,立即派人将张三保及其帮凶逮捕,在四城门枭首示众。随后,万炳南整编军队。他把参与起义的民众编为中、东、南、西、北五大营,每营 300人,各营受中营领导,统受副统领指挥。同时设立了民团总局和城防总局。民团总局下辖东乡分团、西乡分团、南乡分团、北乡分团,平时维护地方秩序,战时协助官军作战。城防总局下辖东分局、西分局、南分局、北分局,任务是保卫县城安全。

不出所料,12月 22日,甘肃清军分途东下,分北南两路入陕,企图控制陕西,扑灭北方的辛亥之火。北路清军攻乾州。南路清军又分北南两路进击凤翔。固原提督张行志率领的“壮凯军”为北路,从甘肃灵台南下,兵至凤翔城北五曲湾太相寺;回军统领崔正午率领的“骁锐军”为南路,过陇州、千阳,进至城西柳林镇。北南两路共有马步 16营,兵力 12000人,武器多为快枪,对凤翔县城形成了北南夹击之势。

在凤翔的新军及民团仅 8000余人,枪支只有 300多支,其余尽是梭镖马刀,与清军相比,兵力和武器都处劣势。万炳南见情势危急,电请秦陇复汉军政府派兵增援。临潼人曹印侯奉命率“敢死军” 1200人来援,其武器是长柄铡刀,人称铡刀队。“敢死军”作战奋勇向前,遇敌必胜,声名远扬。

清军自恃人多枪多,多次抬木梯攻城,大都被圆木滚石砸死,后在远处用枪炮射击,亦不能得逞。新军择机出城袭击清军,使其不敢妄动。 1912年 3月 3日(正月十五)黎明,“敢死军”千余精兵乘黑夜下大雨之时,出城攻击驻守柳林镇的“骁锐军”;另有三标(标相当于团)新军,绕到清军大营后,配合“敢死军”进攻。睡梦中的“骁锐军”士兵被“敢死军”杀得哭爹喊娘,惊慌北逃,遗弃的马匹、辎重无数。北路“壮凯军”得知南路已败,不敢攻城,血洗了岐山县城后北撤。历时三个月的凤翔之围遂解。

凤翔解围之战不仅保住了西府要地,解除了秦陇复汉军的西顾之忧,而且鼓舞了北路乾州军民守城的士气,对辛亥革命在陕西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陇州光复 民众前仆后继

西安起义的消息传到陇州( 1913年改设陇县),民众情绪激昂。 10月 29日晚,陇州哥老会头领王生义带领几十名会员,手持大刀、梭镖,头裹白巾,点燃了县城西关一麦草堆,作为起义信号。他们打碎沿街路灯,捣毁县民警局大门,打开了官办盐局和厘金局大门,火烧“三兴老”鸦片店和劣绅开设的“积庆源”药铺,随后攻打西城门,因清军人多并有准备,久攻不下,天亮前撤离。

翌日,陇州知州孙传依与地方士绅密商,决定建立民团,配合守城清兵用武力和招抚的办法镇压民众起义。民团在派人侦探、捕杀起义头领的同时,采用威胁利诱的办法,招募起义人员,结果部分人员被民团收编,少数人迫于形势暂时躲避,起义群众被分化瓦解。正当官府暗自庆幸的时候,这晚南原五六百农民打着灯笼火把,手持大刀、斧头、梭镖等,攻打县城西南角,计划在此登城,未能如愿。

革命的火焰是扑不灭的。 10月 31日晚,小沟农民百余人攻至西关天庆观附近,被民团驱散。 11月 3日,新街镇哥老会头领带领 200多民众,占据新街镇,后因个别人员胡作非为而解散。 11月 5日,关山哥老会头领联络数十人,聚会结盟,准备起义,不幸被当地民团包围,近 20人被杀。赤沙、香泉、杜阳、固关、八渡等地,亦有群众聚会准备攻城,但都失败了。

群众屡屡起事,官府如临大敌,惊恐不安。白天城门只开一人宽的缝,团丁立于两侧,手持刀矛交叉,行人在刀矛下出入;夜晚城上灯火通明,梆声不绝,兵士来回巡防。更为残忍的是他们把王生义等起义者抓捕杀害后,割下头颅,悬挂在城门和街道巷口,威慑群众。陇州城里腥风血雨。

秦陇复汉军政府得知陇州仍未光复,先后派三个营新军来到陇州,陇州随即光复。甘肃清军入陕后南下,企图夺取陇州,配合凤翔清军攻城。新军迎战清军于华亭、清水、平头原一带,清军难以前行。后来清军后续部队不断增援,新军难以抵御,主动撤退到凤翔,靠近主力部队,陇州城即为清军所占。不久新军派兵收复陇州。

宝鸡反正 南北阻击清军

西安起义成功后,宝鸡县洪帮首领联络群众,秘密活动。凤翔起义时,洪帮首领马云山等率领宝鸡县群众 800余人,同凤翔群众一起攻破凤翔城,因城内兵少协助守城。

受凤翔起义成功的鼓舞, 10月 30日下午,洪帮首领王清明等人用鸡毛传帖传信,集合 300多名群众,来到石坝河,焚烧了天主教堂,随后向县城进发。知县雷天裕得知群众前来攻城,又见前不久招募的县勇腰间都缠有白布,异常恐慌,忙带亲随数人出北门向西逃去。防守县城四门的县勇大都是洪帮弟兄,他们见知县已跑,立即大开城门,迎接群众进城。群众入城后,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放火烧毁县衙、高等小学堂和南关天主教堂,砸毁西街当铺,出城驻东关神农庙、太山庙,市民送茶送饭,问寒问暖。 11月 2日,在凤翔的马云山带人回到宝鸡县城,同王清明队伍会合,士气大振。

下旬,秦陇复汉军政府派赵皖江以宣抚招讨使名义来到宝鸡县,宣传革命。没多久,赵改任秦陇复汉军第三十五标标统。他将起义群众编为三个营,配发刀枪,进行训练。为防甘肃清军来袭,赵皖江派第一营到南路的黄牛铺(时半属宝鸡县半属凤县)驻守,派第二营到北路的县功镇防御。第三营被调往凤翔,参加凤翔守城之战。

数日后,清军袭击黄牛铺,帮统(营长)阵亡,第一营溃败,余部退守大散关。第二营在县功镇遭到清军突袭,伤亡甚多,残部逃回县城。赵皖江见城内兵力空虚,县城又易攻难守,欲弃城过渭河逃往南山。时凤翔守城之战胜利,新军千余人和第三营前来增援,清军不敢进犯,宝鸡县遂无战事。

岐山城陷 新军千人殉难

辛亥革命风暴席卷西府时,驻岐山县清军哥老会头领李谦吉等人,在陕西高等学堂还乡学生的鼓动下,悬挂白旗,宣布反正。李谦吉被推为县知事,署理县务。

1912年 3月 3日,甘肃清军崔正午“骁锐军”在凤翔柳林镇被曹印侯“敢死军”击溃后退缩千阳,驻扎在凤翔城北的清军将领张行志见凤翔不易得手,决定先夺取岐山,鼓舞士气,给新军以打击,然后谋取凤翔。张派人进城,探知城内守军和民团仅 2000余人,武器大都是长矛和大刀,安排属下待机攻城。

3月 6日,张行志得知李谦吉新婚,守城士兵在县衙吃酒贺喜,当即挑选精兵 1000余人,每人持当时先进武器来复枪,在夜色中绕道行至岐山城下,凌晨举云梯登城,守城军士未加防范,被清兵杀死。清兵打开北门,众多清兵入城,喊声、枪声响成一片,新军猝不及防,混乱中又无人指挥,四下逃散。清兵趁势掩杀,街道上血水流淌,尸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殉难将士数以千计。县知事李谦吉被清兵抓获,绑送张行志行营遭杀害。城破之时,青壮年趁乱出城逃往北山,留在城内的大都是老弱病残之人。尸体要收敛,靠他们将城内千余具尸体抬出城外挖坑埋葬实难做到,所以部分尸体就近埋葬在空闲荒地,大部分尸体合葬于城墙西南角外的城壕内(民国初年岐山县政府在城壕边竖碑表墓)。清军在城内杀人抢劫八天后方才离去。

此外,凤县哥老会岳高升、千阳县帮会任金锋、扶风县同盟会员王诚斋、麟游县同盟会员甄寿珊先后组织本县群众起义,捣官府、逐知县,宣布光复。

1912年 2月,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议和成功,清宣统皇帝退位。 3月初,秦陇复汉军政府派员与入陕的甘肃清军谈判,甘肃清军知清室大势已去,愿言和回撤原防地,关中始得平静。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