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肇庆人李炳辉编者按李炳辉,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封开县人。早年至南洋大霹雳埠(在今马来西亚),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旋又由该校送马六甲某校肄业,入耶稣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后加入同盟会,热心宣传革命。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至高第街战死。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立志 随中山入同盟推翻帝制破封建扬民主走向共和
【类型】报纸
【篇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肇庆人李炳辉编者按李炳辉,又名祖奎,别号路得士,封开县人。早年至南洋大霹雳埠(在今马来西亚),入教会所设学校学习英文,旋又由该校送马六甲某校肄业,入耶稣会,分发新加坡英国长老会教堂从事传教。后加入同盟会,热心宣传革命。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至高第街战死。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立志 随中山入同盟推翻帝制破封建扬民主走向共和
【简介】 西江日报记者罗艳梅特约记者韦石明实习生徐乐乐反压迫反清朝1890年农历正月二十日,李炳辉出生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一户农家。相传,李家祖上在清朝康熙年间从顺德迁来封开,见平岗一带山清水秀,林木葱茏,就在村边樟木树旁的凤凰岗小山坡上,修了几间泥砖瓦房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888
【正文】
西江日报记者罗艳梅特约记者韦石明实习生徐乐乐反压迫反清朝1890年农历正月二十日,李炳辉出生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一户农家。相传,李家祖上在清朝康熙年间从顺德迁来封开,见平岗一带山清水秀,林木葱茏,就在村边樟木树旁的凤凰岗小山坡上,修了几间泥砖瓦房,屋前用土筑了矮墙。
李炳辉出生的年代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甲午战争时期,因此,即使是平岗村这样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也未能免受侵染。
刚满10岁的李炳辉到郁南县“锦江书院”读书。那时,书院主持人把《辛丑条约》一则消息告知学生,常讲“读书为强国,誓死不做亡国奴”,并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这大大激发了李炳辉的学习兴趣。因此,每次考试,李炳辉都名列前茅,先生赞赏他是个可塑之才,日后必成大器,并建议留在县城读书,将来参加童试,成为“县案首”。封开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陈楚源给记者解释,童试就是指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而考试得到第一名的就称为案首。
这本来是一桩好事,但期间发生了一件令李炳辉忧忿难忘的事情。有一天,县衙的一名官员坐着轿子与李炳辉父子碰面,衙差趋炎附势,高喝让道,并扬起鞭来吓唬人。由于山道路窄,李炳辉不小心碰着了衙差,衙差顺势一鞭子抽到李炳辉的头上,顿时,李炳辉的父亲李善昌火冒三丈,公道论理,便与衙差对打起来,结果被官府关押了半天。这件事情,在李炳辉的心中种下了反抗压迫的种子。他说,长大后就像洪秀全那样,把狗官反了。求学南洋“路得士”传道救国1905年,正当李炳辉准备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清政府颁布了废止科举考试的诏令,省试取消了。但李炳辉觉得与其在大山里学习儒学,不如到新式学堂里接受新学灌输。于是他劝服父母让他到广州读书。
在广州读书期间,李炳辉参加过学生运动,开始接受反帝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后来,他想寻找孙中山,参加革命。但孙中山的革命运动都是秘密进行的,行踪变幻莫测,追寻孙中山的愿望自然无法实现。就在李炳辉困苦彷徨之际,同学却带给他一个好消息:海禁解除了,他可以去南洋了。
1908年1月,李炳辉独自前往马六甲,小小年纪就与众不同,为寻求知识,追求信仰,他选择耶稣教的思想。旋即怀着学有所成的宏愿在礼逊学校读英语和学习耶稣教。他把《圣经》中的“四音一传二十书”背得滚瓜烂熟,把耶稣的故事牢记于心。他认为洪秀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会”,创立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孙中山开始也是接受西方教育,也是做救国救民革命的。自己入教会也是谋求以另一种方式救国,即走上更艰苦的以宗教启迪民智的道路。从此,李炳辉立下“传道救国”志向,传道非常认真、入理。
半年后,李炳辉被安排到新加坡英长会教堂,从事传教。不久任为石叻日里诸埠教务。他用《圣经》里“一碗红豆汤”的故事,通过长子继承家产的事情,进行伦理教化。由于他传教高明,成绩显著,被教会的人和当地商人称为“路得士”,李炳辉很高兴,就把此别号自居了。随之“路得士”传遍了东南亚。壮烈牺牲血洒羊城高第街到过广州先烈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游客,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七十二烈士里只有一位是肇庆籍的,他就是李炳辉。而且,他的名字被收入第一碑排方声洞之后列第二位。
陈楚源告诉记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排位并不是按照地位高低进行的。“同盟会不讲究地位跟功勋,李炳辉之所以排在第一碑第二位是因为当时负责收尸体的人第二发现李炳辉的遗体。”陈楚源说。虽然如此,但重回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李炳辉的英烈行为也值得后人深深敬仰。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半,在黄兴一声号令“出发”后,广州起义的号角便吹响起来。林文为先锋,黄兴、李炳辉作后援,先后攻进督标箭道;徐维扬另一队入东辕门。那时,李炳辉一面厮杀,一面动脑筋:从右侧迫近敌军两厢及大堂,实行近战,可歼灭栏、柱之敌。于是他带领10多名忠毅勇猛的队员,冒着敌人的机枪火力,从侧面发起强攻。到了晚上7时许,浴血奋战的敢死队占领了清督署。李炳辉带着南洋一部分同志从督署冲出后,又从正面进攻督练公所。在与敌人交战的过程中,李炳辉的革命引导人罗仲霍被俘虏了。情绪激动的他,用双枪一边扫射敌人,一边高喊着:“还我先生!还我先生!”这时,敌人密集的子弹射来,他被击中左肩。
后来,李炳辉被敌人“零敲碎打”的追击下,顽强地转战到高第街。那时,一个清朝官员刚好发现了他,便声嘶力竭地吼叫:“啊,在这里,给我打!”于是,敌人的枪弹射向李炳辉。他斜靠砖墙,身体前倾,头颅低垂,右手握着手枪,口中说着一句话:“我是同盟会员!”话音刚落,一代先锋,就这样壮烈地为革命捐躯了。缅怀烈士平岗村建炳辉园花果盈枝,绿藤蔓绕,草地铺砌,四周葱茏。这是日前记者来到李炳辉故居时看到的景象。据介绍,1934年春,平岗村村民为敬仰李炳辉反清救国的高尚情操,缅怀他为国舍家的精神,专门筹资在他的故居修建烈士祠。后来烈士祠扩建为公园,改称“炳辉园”。
拾级而上,牌坊刻有“新添胜景缅先烈,重修故居励后人”的楹联。眼前三间平房一线平座,肃穆悄静,小门楼写着“远洋传教身先教,为国忘家心有家”,而故居门前则刻有“随中山入同盟推翻帝制,破封建扬民主走向共和”的对联。
陈楚源介绍,2005年7月,肇庆市和封开县党政部门充分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推进平岗村特色生态文明村建设和历史资源的保护开发。重点对李炳辉烈士祠和周边环境采取保护和修复措施,拨款改造工程,包括烈士祠、故居、纪念馆修复、凤凰岗上炳辉园等景观的美化,与百年老街、古泰新桥、生态文明村一起,形成平岗革命老区生态、文化、休闲和红色旅游长廊。因而,每年到这里参观故居、缅怀烈士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这里的游客,都会自觉给李炳辉上香、鞠躬。”说完,记者跟陈楚源等人一起在李炳辉遗照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并奉上几根香烛。几缕香烟缓慢地升起,李炳辉的光辉业绩,令人敬仰,久久不能遗忘。
斯人已去,故居魂香;精神不泯,山高水长。李炳辉纪念馆,原为李炳辉祖屋。西江日报记者罗艳梅摄烈士李炳辉头像。资料图片李炳辉参加广州起义,至高第街战死,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资料图片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