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首页>红色安源>红色文献>报纸>  工业重心“由粤移鄂”汉冶萍成工业摇篮

工业重心“由粤移鄂”汉冶萍成工业摇篮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12

【类型】报纸

【篇名】工业重心“由粤移鄂”汉冶萍成工业摇篮

【简介】 工业重心“由粤移鄂”张之洞到武汉展抱负 1889年,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似乎并不起眼。略微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有两件事:一是失去权柄的光绪皇帝举行了一个连他自己都缺乏自信的“亲政大典”;二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一道奏折,这位始终认为“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的洋务运动名臣,向刚亲政的皇帝,呈上了一份要求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48

【正文】

工业重心“由粤移鄂”张之洞到武汉展抱负

1889年,在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似乎并不起眼。略微在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有两件事:一是失去权柄的光绪皇帝举行了一个连他自己都缺乏自信的“亲政大典”;二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一道奏折,这位始终认为“铁路为自强第一要端”的洋务运动名臣,向刚亲政的皇帝,呈上了一份要求在广东“筹设炼铁厂”的奏折。

此前一个半月,张之洞已经接到“调补湖广总督”的上谕,这是在“投石问路”。建铁厂,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其兄、接替张之洞的两广总督李瀚章的眼里,只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李鸿章一边给其兄写信,幸灾乐祸地说张之洞“大言无实”,最后“恐难交卷,终要泻底”;一边致电张之洞,大叹炼铁“实非易事”。随后,李瀚章上奏,提议将铁厂移至湖北。

这一切均在熟谙官场风云的张之洞掌握之中。当主持海军衙门的醇亲王把李瀚章的建议转给张之洞,征询他的意见,张旋即复电:“自以移鄂为宜。”

铁厂设在哪里最合适?据档案记载,最初厂址定在武昌武胜门外的塘角;因地势低洼,又选在省城东南20里汤生湖边的金鸡垸,但不利通行轮船;最终选中了汉阳大别山(即龟山)脚下,理由是“近江处所,便于转运”。

光绪十七年(1891年)元月,官办的汉阳铁厂破土动工了。其高炉容积达到470立方,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在国内外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日本记者、美国驻汉口领事的报告均称其为“中国之雄厂”,西方舆论更视其为中国狂睡初醒、与欧美争雄的标志。1894年5月,汉阳铁厂试产成功。

国力不足体制掣肘

“中国首富”粉墨登场

但张之洞的踌躇满志,却没持续多久。开厂所需巨额经费,令张之洞绞尽脑汁。更为重要的是醇亲王去世。这不仅使张之洞失去了一个有力的政治庇护人,也意味着他在办厂经费上将遭遇更大的困难。

由于经验不足,张之洞原以为创办经费用银246万两便可成事,而且海军衙门曾应允从铁路款项下拨出此数以供开支。殊不知这是一张空头支票。张之洞只得左右腾挪,四处借贷,截留应缴款,以敷急用。至1896年,铁厂共耗银560万两,在晚清洋务企业中耗资最多,进退维谷。恰在此时,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清廷既付出了巨额费用,又须交付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偿费,库空如洗。“夙夜焦急”的张之洞不停地给清廷拍发求援电报。弊病百出的工厂管理,更使张之洞“心力交瘁”。当所有的求援如石沉大海,所有的人事改革已无力推动时,张之洞终于支撑不住了。在他面前,只有“招商引资”这一条路了。

招什么样的商?引什么样的资?张之洞有两个选择,要么找洋人,要么找华商。但找洋人有极大的政治风险,正如张之洞自己所说:“(朝廷)各派必有影射,终恐难成。”剩下的只有找华商了。

  “当年如果有‘中国富豪榜’,已牢牢掌控大清帝国轮船、电报、矿务和纺织四大洋务企业部门的盛宣怀,必是‘首富’。”第一本盛宣怀传记的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夏东元说。但找时年52岁的盛宣怀做“接班人”,张之洞心不甘情不愿。他在一封信中说:“盛为人极狡猾……至于今日,罗掘已尽,再无生机,故不得已与盛议之,非此无从得解脱之法。”

而张之洞与盛的结怨,由来已久,除了盛与张的政治对头李鸿章为盟友的原因外,当初在到底选大冶还是汉阳作为厂址的问题上,两人就发生过激烈的斗争。

  接到张之洞的加盟邀请,此时在官场上扶摇直上、生意场上春风得意,且早就对汉阳炼铁厂觊觎已久的盛宣怀,“勉强同意了”。

  1896年5月24日,盛宣怀到任。

汉阳铁厂改为官督商办,给这个濒临衰竭的企业注入了些许活力。

从盛宣怀接办以后几年里的情况看,他在办企业上确有一套。

1907年,盛宣怀在给领班军机大臣奕劻的信中喜不自禁:“铁厂已有盈无绌。”

在“一战”时走向颠峰

普通秘书年薪50万两

1908年3月,盛宣怀决定采取股份制,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为商办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此时公司虽名为“商办”,实权却仍为盛宣怀把持。

经过一番励精图治,到1909年,汉冶萍才真正拿出了合格的钢材,这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炼出的第一炉钢”。

1911年,盛宣怀调任邮传部大臣。他一上任,就积极配合朝廷,策划关于“铁路收回国有”的种种办法,从而掀起了保路风潮。在一片“不杀盛宣怀不足以平民愤”的愤怒中,盛宣怀流亡日本。

这时的汉冶萍,却意外出现了转折——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扩军备战成了列强压倒一切的“中心”,能用于制造枪支、大炮的钢铁,成了抢手货。1914年,一战爆发,列国工厂停顿,纷向汉冶萍定购。汉冶萍公司迎来短暂的“黄金时期”,大战期间共盈利2940多万两白银。从其档案可见,当时,公司的一名普通秘书,年薪高达50万两白银。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有裙带关系的人挤进了汉冶萍,使得用人方面更加腐败。

日本虎视眈眈

贪婪魔爪伸向汉冶萍

张之洞主持兴建的汉阳铁厂,其悲凉结局,堪称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1911年12月盛宣怀流亡日本后,为维护其本人及故旧僚属的利益,决定与日本人合办汉冶萍公司。草约一出,全国哗然。同年5月,汉冶萍公司股东常会批准盛宣怀辞职。随后,盛宣怀家产被没收。

然而,盛的辞职解决不了合办产生的问题。日商在与汉冶萍公司的借款合同上有很苛刻的条件:借款以厂矿财产和铁砂为担保;期限为30年;铁砂除汉阳铁厂自用外,应尽先售与日本人;铁砂售价由双方议定,不受国际市场影响。辛亥革命后,早已染指汉冶萍公司的日本决定抓住这一机会,在其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要求把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不得自行处理,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之人开采。这样,日本实际上已经完全操控了中国这家当时最大的炼铁企业。

抗日战争初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西迁重庆,所余被日军侵占,昔时傲视东亚的雄厂仅余残垣断壁。抗战胜利后,汉冶萍公司由国民政府作为敌伪产业接收。

新中国成立后,汉冶萍公司改称华中钢铁公司,恢复生产(即现在的新冶钢),汉冶萍终于获得了新生。

记者 吴建新 文/摄

〉〉相关资料

100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了大冶铁矿和大冶铁厂,随后与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揭开了中国近代冶金工业的新篇,黄石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随后,湖北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相继在黄石诞生,黄石引领了中国工业文明的风潮。

汉冶萍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新式煤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托拉斯。汉冶萍的钢铁产量几乎占到全国钢铁总产量的99%。

汉冶萍公司从创建到1948年被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经清末、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历经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三个阶段,在命舛运蹇的旧中国历史上,维系了58年。

时至今天,仍然能从大冶钢铁厂旧址废弃的高炉中找到当年奢华建造的例证——螺纹钢是从美国进口的,连最普通的耐火砖也打着“伦敦制造”的字样。

从汉冶萍到新冶钢的历史发展清晰地反映出汉冶萍公司历史的延续过程,即华中钢铁公司—大冶钢厂—冶钢集团公司—新冶钢公司。2006年,汉冶萍煤铁厂矿遗址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