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字鸿篇巨制“汉冶萍” 再现半个世纪烽火烟云
【类型】报纸
【篇名】百万字鸿篇巨制“汉冶萍” 再现半个世纪烽火烟云
【简介】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张晗)今年4月,由市作协副主席、国家二级编剧胡燕怀所写的历史小说“汉冶萍三部曲(又名钢铁三部曲)”第一部《大国烟云》正式面市。这本长达37万字的长篇小说,是胡燕怀潜心3年完成的力作。 目前,胡燕怀正潜心创作“汉冶萍三部曲”第二部《红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1648
【正文】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记者张晗)今年4月,由市作协副主席、国家二级编剧胡燕怀所写的历史小说“汉冶萍三部曲(又名钢铁三部曲)”第一部《大国烟云》正式面市。这本长达37万字的长篇小说,是胡燕怀潜心3年完成的力作。
目前,胡燕怀正潜心创作“汉冶萍三部曲”第二部《红顶尴尬》,已完成20余万字。“黄石拥有深厚底蕴的矿冶史,而汉冶萍是矿冶文化的一面旗帜。”胡燕怀表示,“汉冶萍三部曲”将是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厚重之作,他希望用充满思想性、艺术性和传奇性的笔触,再现汉冶萍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多彩画卷。
这部超过百万字的长篇巨制背后有什么故事?作者在创作时遇到了哪些难题?在真实历史和艺术创作之间,又该如何权衡?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胡燕怀,全方位了解了“汉冶萍三部曲”的创作过程。
》》》对话
【这是一部很像历史的小说】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汉冶萍三部曲”?
胡燕怀:“汉冶萍三部曲”是由内容上互相关联,人物、故事情节相对独立的3部长篇小说《大国烟云》、《红顶尴尬》、《烽火残阳》组成。它的时间跨度比较长,前后60年,从汉冶萍创办之初,到1948年被取缔止。
记者:“汉冶萍三部曲”的创作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胡燕怀:第一部《大国烟云》已于今年4月正式出版,约37万字。目前,我正在创作第二部《红顶尴尬》,已经写了20多万字。第三部《烽火残阳》的主要内容也已经完成构思。按照计划,我希望能在2018年前后完成,三部合计将达到百余万字。
记者:已经出版的《大国烟云》反响如何?达到您的期望值吗?
胡燕怀:花了近3年时间创作的第一部《大国烟云》,我只能说它接近我心里对这部小说的要求。目前,一些专家、朋友给我反馈的意见是,语言非常好,信息量非常大。这些评价,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记者:您自己怎么评价这部小说的风格?
胡燕怀:这是一部很像历史的小说,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长卷。汉冶萍总公司从开端至消亡,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
从时间上说,几乎囊括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发生的主要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还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与汉冶萍发生过某种联系。
从空间上说,从清末的太后皇帝到底层的黎民百姓,从民国的总统军阀到民间的士农工商,从闭塞落后的穷乡僻壤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既有官场上的起落沉浮,又有商场上的刀光剑影,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方面面,民生、民情、民俗、民风林林总总,都可以囊括进来。
【早在20多年前开始酝酿汉冶萍】
记者:您在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写这部小说的?有什么特别的创作背景吗?
胡燕怀: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有了写汉冶萍的想法,那时正在创作与张之洞相关的题材,不谋而合地有了这个念头。客观地说,汉冶萍是本土分量最重的题材,对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影响很大,所以非常想写它。2010年底,我任编剧的《铁道游击队:战后篇》拍完后,就回到黄石,正式提笔创作。
记者:您写“汉冶萍三部曲”的初衷是什么?
胡燕怀:汉冶萍的历史功绩也是人的历史功绩。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贡献,有时也许是客观而非主观的。张之洞和李鸿章自不必说,还有众多的历史人物因此而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后人看不到他们的真面目。比如盛宣怀,当时中国地位最高的“红顶商人”,一直以来饱受争议,贬多于褒。事实上,这位“近代中国实业之父”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贡献,同时代无人可比。然而这样的评价一直停留在很小的学术范围内,文艺作品至今还没有表现。
记者:您自己对“汉冶萍三部曲”的书名分别是怎么理解的?
胡燕怀:“大国烟云”很容易理解,汉阳铁厂是在大清朝创办的,当时国家正在开展自救、自强运动,这一部等于是写洋务运动的。
“红顶尴尬”中的“红顶”是指官场,盛宣怀是这一部的主人公。在清末的官场上,大家对于他的评价并不好,曾有学者评价他主观上只想为自己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富国利民,但客观上,他却促成了这一贡献。
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以后,与袁世凯“杠上了”,袁世凯练兵要钱,盯上了盛宣怀的企业,把他的企业都弄走了,两人埋下了明争暗斗的线索。但盛宣怀始终斗不过,最后还把自己逼到了官场的边缘,这就是尴尬。其次,辛亥革命以后,作为清朝的高官,民国政府并不承认他,民国初期那几年,他的损失很大,逃亡时,甚至差点把命都丢了,地位的转变也让他非常尴尬。
“烽火残阳”讲述的是汉冶萍是如何走向衰落的。“烽火”是指抗战时期,而这也是汉冶萍无法避免遭遇的重要历史关头,只能说它生不逢时。此外,盛宣怀之后,汉冶萍的接班人是纨绔花花公子、汉冶萍高层与日本关系密切等等,这一系列原因都导致它最终如残阳消失。
【处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最大难题】
记者:到目前为止,写这本书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胡燕怀:如何处理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比如,办汉阳铁厂困难重重,但在历史记载上,我们看不到它面临的具体难事。张之洞说自己是“带着镣铐跳舞”,其实这句话就已经很好地表达了当时的难处。那个“镣铐”是什么?这就是需要做文章的地方。我们要把它延伸成人物、对话、细节、矛盾冲突,这个就是很难的,需要真正花功夫的地方。
记者:在创作过程中,您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功课”?
胡燕怀:的确要补很多课。作为一个作家,很多东西都需要了解。不单是文化方面的。虽然是写汉冶萍的兴衰,但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应该要有充分的了解,比如清朝的典章制度、当时的官场社会形态,比如人们之间的称谓,甚至生活习惯、行为动作、衣着服饰等等,都要了解。在那时,不同级别的官员会穿着不同的顶戴,服饰上装饰的珠子颜色都各有讲究。在我的小说里,必须很真实的还原这段历史。
记者:您写这部小说,追求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胡燕怀:我希望它尽可能地接近历史,即使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有虚有实,但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写历史小说,牵涉相邻的东西太多了。当时各个城市的格局、变迁、道路是怎么一回事,名字是怎么改的,当时的物价、汇率是多少等等,这些都要有历史根据。在第二部里,我写到了大冶,因此也查阅了大量资料还原那个时候的大冶。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很多案头工作。
记者:小说中哪些方面是虚构的?
胡燕怀:主要是生活细节、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等。比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想要促成一件事,也许会遭遇我们现在无从得知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了解大的社会环境,但细节却没有记录,只能靠虚构。
【想表现出历史人物不可言说的苦衷】
记者:您觉得这部小说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胡燕怀:在它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认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很多都是虚构的,不是真相。但是我写的历史小说和剧本,都在极力还原历史的真实。真实的历史才能启迪人,如果颠倒黑白,就没法以史为鉴了。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就是贬多于褒,负面评价比较多,但我愿尊重真实的历史,为他们“翻案”。
比如袁世凯,我们常提到他的“卖国21条”。但事实上,他一直都是抗日派,无论经济、军事上,他都在和日本保持对立。我要写这些,就必须要找到支持我的证据。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被揭秘,用文学的方式,去普及、还原历史真相,也是我写这部小说的重要意义。
记者:这毕竟是一部小说,您是怎样将这些历史真相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小说呢?
胡燕怀:张之洞曾形容自己“无日不在荆天棘地之中”,从这句话里足以看到他的苦衷。那他的苦衷是什么?他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将历史艺术化的过程。
当时要修芦汉铁路。张之洞被调过来负责这件事,他的民族自立思想,促使他产生办汉阳铁厂的念头。当时政府计划每年拨给芦汉铁路办厂经费200万两。可没过多久,李鸿章就抓住了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工的消息,以修建关东铁路为由,获得了政府的重视。没有经费的张之洞,骑虎难下,怎么办?
时任总督的他,最终选择挑战体制,同时担任巡抚,掌握财权。我在小说里详细写了这些。这些虽然是虚构的,但历史上,确实有“督抚同城”这方面的线索。除此之外,书中人物还有很多相关的故事。我的目的不是写干瘪的历史,因为历史事实大家都知道。在写小说的时候,我要用虚构的情节去创造“荆天棘地”的感觉,否则就不能体现人物当时的决心,和这件事最后成功的意义。
记者:您是希望通过情节,让读者去更立体认识这些历史人物?
胡燕怀:是的。历史人物往往有历史人物不可言说的苦衷,他在特定的环境下,常常身不由己,明明不同意,但却不能明着反对,而是得想办法去周旋和解决。像李鸿章,他与张之洞矛盾很大,曾经“拆台”,但是最后牵涉到事业危机时,他又来“补台”。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要靠情节体现出来。
【这将是我倾注心血的毕生之作】
记者:不难看出,您在这部小说上倾注了很多心血,这部小说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胡燕怀:我从事写作有几十年了。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标准,就是这一生要留一部作品下来,不敢说是传世之作,但一定是毕生之作。穷尽我一生的能力,能写到什么程度,就一定要追求达到什么程度。
记者:您对汉冶萍这个题材如此看重的原因是什么?
胡燕怀:其实,我以前并不是写历史题材的,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使命冥冥之中就落在我头上。
我认为,汉冶萍这个题材的历史小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写的。首先,文学功底必须要好,创作能力必须要强;第二,要有相当好的历史文化修养,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历史小说的,很可能不具备系统地历史修养;第三,只有本地人对地方历史、民俗了解。我认为,这三个条件我都具备,所以,写这个题材的历史小说,也是我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有的责任感。
记者:我觉得您对历史题材的小说态度非常严肃?
胡燕怀:是的,我写小说,需要采访,也需要去体验。我曾写过一系列关于青铜文化的中短篇,那时,我曾在铜绿山住了很久,体验当地的生活。因为青铜文化离我们比较久远,于是我另辟蹊径,去关注现代矿区生活中与青铜文化有关的部分。
等写第三部《烽火残阳》时,我打算出去走一趟。抗战时期,汉阳铁厂西迁重庆,我打算租条船,重走西迁路,找一点实地的感受,写点感性的内容。
记者:您曾荣获不少文艺类最高奖项,对这部小说,您有什么期待?
胡燕怀:“汉冶萍三部曲”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继《张居正》之后10年再度出版的原创历史小说,目前正在申报小说类的“五一个工程奖”。但我认为不必计较奖项,把该做的事情做完,至于这本书的命运如何,留给后人评说。
我已经到了这个年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剩下来的生命都是为了这本书,必须抓紧时间做完。但我并不求快,在反复修改中,每天坚持写千字左右,尽可能将叙述、对话、描写都做到位,打磨好。我自信这本书可以达到我的预期目标。
》》》观点
小说和戏剧千差万别
历史小说的中心词是“小说”
上世纪90年代初,胡燕怀的创作以中短篇小说为主。随后,他转向影视文学创作,迄今为止已拍摄播出的电视剧作品达二百余(部)集,并在这个领域多次荣获我国文艺界最高奖项,包括第六届、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如今,胡燕怀放弃编剧工作,一心创作“汉冶萍三部曲”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回望自己的创作历程,胡燕怀表示,小说和戏剧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而历史小说尤其特别,虽然它以历史为题材,但中心词仍是“小说”。
历史的最大感染力,在于它是真实的。但“历史小说”的成功却不仅仅在于它的真实性。
“你叫了‘历史小说’这个名字,就必须是小说。”胡燕怀的观点是,“历史”是修饰性词语,“小说”才是中心词。而一部标准的小说,必须有人物、情节、细节的虚构和刻画。
“戏剧化”是小说与戏剧间的“坎”
“会写小说,不代表就适合做编剧。”胡燕怀认为,写小说与创作剧本,有着千差万别,很多人都无法自由转换角色去胜任。
“小说与戏剧间有个‘坎’,那就是‘戏剧化’。小说不会刻意追求戏剧化的,但是戏剧,必须戏剧化。”胡燕怀说,很多小说作者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去实现戏剧冲突,思维里没有这种框架。
人物关系怎么调整?怎么让他们冲突起来?冲突怎么一步步展开?这些都是在创作戏剧时必须考虑的。
在写“汉冶萍三部曲”之前,胡燕怀曾长期从事编剧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回归“小说状态”,他曾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只看小说,只写小说。
不过,胡燕怀认为,一个好的编剧,必须是作家出身。
历史小说的成败在于虚实比例
对历史题材的创作,胡燕怀坚持七分虚,三分实。虚,是文学的虚构;实,是历史的真实。虚实各占多大比例决定着一部历史小说的成败。
胡燕怀认为,小说中“虚”的比例越大,说明它的文学成分越高,只要“虚”得不是很离谱,是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那“虚”越多,小说就会更好看。
“现在很多历史小说,虚的部分只占一二成,那就是糊弄读者。”胡燕怀说,历史小说中“虚”越多,写动难度就越大。作者必须首先把历史消化,再根据对历史的理解,和对现实的认识,拿出一个全新的东西。
对于国内历史小说的现状,胡燕怀并不太赞赏。他认为《曾国藩》、《张之洞》等著作,只见历史,不见小说,更像是历史人物传记,而目前市场上能达到“历史小说”标准的书并不多。
历史小说要讲究“成色”和深度
胡燕怀认为,写历史小说应该讲究“成色”,这就像提炼黄金一样,成色越高,说明小说质量越好。想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真实还原历史,包括人物、社会;其次,在文学方面一定要有原创性,包括语言、结构等。
“历史小说要有深度,要做到以史为鉴。”胡燕怀说,写历史也是写今天,这里面包含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这种创作的难度很大,需要付出长时间的积累和消化。
“下没下功夫,有没有成色,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
在“汉冶萍三部曲”里,胡燕怀用了不少笔墨描写“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场腐败。那时,不少读书人通过科举,只是得到了候补官职,没有实权。但洋务派大量使用候补官员,使得不少人不懂装懂,挤破脑袋想要钻进去。“其实,这也非常符合现在很多读书人的心态。”胡燕怀说。
》》》内容简介
第一部《大国烟云》,起于清光绪十五年张之洞受命筹建芦汉铁路,出任湖广总督,止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全线通车。
主要内容:朝野铁路大论战,从不同的着眼点出发,李鸿章主张修建津通铁路,张之洞则主张修筑芦汉铁路,“两路之争”中张之洞成为胜利者,南张北李之间从此拉开明争暗斗的格局。张之洞移督武昌后,即大张旗鼓地开始了汉阳铁厂的筹建和全面的社会改革(史称“湖北新政”)。从民间到官场到朝廷,张之洞举步维艰,顶着层层压力和巨大的社会阻力,“戴着镣铐舞蹈”,充分展现了他的胆识、才干和官场智慧。汉阳铁厂于光绪十九年正式建成投产,中外轰动。但由于张之洞的刚愎自用和对近代大工业生产的无知,汉阳铁厂严重亏损,其生产的钢轨脆裂不合铁路之用,投产不久即被迫停产。几乎在汉阳铁厂敲响出钢钟声的同时,甲午海战的炮声也隆隆响起,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陆地战场节节败退。清廷重新起用湘军老将,两江总督刘坤一被派往前线,张之洞受命暂署两江总督,离开了武昌前往江宁(南京)赴任。光绪二十二年张之洞重返鄂任,经过艰难的谈判和较量,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在体制和生产技术层面对汉阳铁厂进行全面改造,同时开采江西萍乡煤矿,解决了长期困扰汉阳铁厂的焦炭供应问题;并在大冶石灰窑(今黄石市)谋划设立新的大冶铁厂。庚子之变和李鸿章之死。光绪三十二年,芦汉铁路在历经了十七年的风雨磨难后,终于得以建成。南北二位总督──湖广总督张之洞和直隶总督袁世凯,同时验收巡视全路,并奏请朝廷,正式改名为京汉铁路。
第二部《红顶尴尬》,起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盛宣怀“丁忧”守制,止于盛宣怀去世的1916年。
主要内容:袁世凯因筹措小站练兵的兵费,看中了由盛宣怀一手创办、并亲任大股东的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局,借盛宣怀之父去世、盛宣怀“丁忧”守制之机,夺走轮、电二局,从而为两个人十余年的仇怨争斗掀开了帷幕。在随后的官制改革和丁未政潮中,盛宣怀与袁世凯进行了或明或暗的较量,但无一例外地都输给了他,在官场上的被排挤、打击、边缘化,也同时阻滞了汉冶萍的合并重组和改制计划。盛宣怀亦官亦商,在官场上巧妙周旋应对,投慈禧之所好,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历经磨难挂牌成立。不久噩耗传来,汉冶萍的开山鼻祖张之洞死于北京军机大臣任上。汉冶萍总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它的经营体制也完成了三级跳的最后一跳:从官办、官督商办而进入了股份制时代。日本财团在与西方资本的较量中获胜,从金融命脉上彻底控制了汉冶萍。辛亥革命爆发,武昌首义和汉口保卫战中的汉阳铁厂。时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因川汉铁路国有化激发矛盾、引发辛亥革命,而成为清王朝通缉的替罪羊,仓惶逃往日本避难。他在日本遥控汉厂,为保全汉厂而竭尽心力。民国成立,盛宣怀回国,汉冶萍在动荡政局中的艰难发展。盛宣怀与宿敌袁世凯的艰难斗争。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在国民的唾弃声中离世后,盛宣怀也终于长出了最后一口气,在上海逝世。上海滩上空前绝后的大出殡。盛宣怀四子盛恩颐接手汉冶萍董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钢铁需求量猛增,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汉冶萍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创造了辉煌鼎盛的历史时期。
第三部《烽火残阳》,起于1937年抗战爆发,止于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
主要内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责令汉冶萍西迁重庆。汉冶萍高层的心存侥幸和阳奉阴违,抗命阻挠,使得最后的西迁不得不仓促上阵。西迁途中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敌特的暗中破坏和匪害横行,使得整个的西迁历尽艰险,损失惨重。汉阳铁厂运到重庆的部份机器设备,在重庆建立了大渡口钢铁厂,并成为了新中国建立后的骨干钢铁企业。大冶铁厂仍原地未动,并未随同西迁是个历史之谜。沦陷期间,日寇对大冶铁矿石资源的疯狂掠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宣布汉冶萍公司为汉奸资产,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负责查处没收。汉冶萍高层中许多人面临汉奸的厄运。在重重黑幕下,很多人都逃脱了惩处,如盛宣怀第四子、汉冶萍公司董事长盛恩颐;还有张之洞之子,汪伪时期曾出任汉口特别市市长的张仁蠡。1947年,对汉冶萍公司的调查善后工作全部完成,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宣布取缔汉冶萍公司,这个名称从此在中国历史中消亡。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 1、目光转向安源路矿 年份:2020
- 2、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3、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年份:2020
- 4、历史性·革命性·艺术性 作者:吴诗中,黄仂, 年份:2020
- 5、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
- 6、江西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 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