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图片 人物 视频

安源的怀念

日期:2020.07.30 点击数:3

【类型】报纸

【篇名】安源的怀念

【简介】安源是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城东南六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坐落在罗霄山脉北段的一片小山岳中。因为盛产煤,1898年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即成为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煤矿,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大的产业。 1920年至1930年,毛泽东先后八次亲自到安源路矿工人中开展工作,探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

【出版日期】2020-07-30

【报纸名称id】320700000812

【正文】

安源是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城东南六公里处的一个小镇,坐落在罗霄山脉北段的一片小山岳中。因为盛产煤,1898年引进西方先进的采煤技术即成为了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煤矿,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大的产业。

1920年至1930年,毛泽东先后八次亲自到安源路矿工人中开展工作,探索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之路。随后,党又派刘少奇、李立三来到安源,先后在工人中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支部,成立了工人俱乐部。1922年9月,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安源工人中曾流行这样一首歌谣:“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简,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唱出了矿工的悲惨命运。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工人境遇一时间曾有过很大的改善,路矿工人喊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

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最早的支部,形成了以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战斗力强著称于全国的革命工会———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而且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最早的经济组织———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拥有占全国中共党员总数五分之一的地方党组织。

第一次革命高潮中,安源工人是湖南和赣西农民运动的重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又是北伐战争的重要参加者。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毛泽东来到这里部署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使安源成为了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和爆发地之一。安源工人首先举起“工农革命军”旗帜,转战湘赣边界,以安源工人为主体的第二团“血战几百里”,在毛泽东率领下进军井冈山,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正是在这里,历练了革命斗争洗礼的一批骨干和武装组织走向了井冈山,参与创建了中央红色根据地,并迈上了著名的长征之路。仅是安源工人就有5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并且从这里走出了近40位共和国将军。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同志、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许建国同志就是从这里参加革命的煤矿工人。

今天的安源似乎远离了人们的视线。秋天,我来到这个群山环抱的小镇,放眼四周,早已是面貌一新,新貌之中几处当年的红色痕迹犹存,只是故人已远去多时。牛角坡对面的山脚下,建于开矿初期,已有百年历史的煤矿总出口———总平巷,是1922年9月罢工斗争的重要场所,这个如今仍然年产煤炭80万吨忙碌之处,每当寂静时,那未曾有变化的黑森森洞口似乎还在告诉人们,当年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在安源开展工人运动时,多次从这里迈着坚强而有力的步子下矿井考察,与工人们促膝长谈。位于牛形山脚下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在那座仿自莫斯科大剧院建式的宽敞礼堂里,仿佛还响彻着刘少奇、李立三、蒋先云等人与工友们商谈发布罢工宣言、部署斗争策略的声音。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安源军事会议旧址门厅里会议桌上的煤油灯,还在依稀记录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当年在决定武装起义会议上充满革命斗志的激情发言。

睹物思人,不由让人备感怀念竟至有些伤感,岁月快逝的无情可以模糊那些远去历史的背影,但却抹不去曾在这个山间小镇所发生的震撼历史的瞬间。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安源的怀念正在无声地告诉我们: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时代的变迁总要让这个民族付出它的一大批精英,而在平凡的生活中最易忘却的便是那些曾经苦难的历史。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Rss订阅